什麽叫經濟側改革
供給側管理認為市場可以自動調節使實際產出回歸潛在產出,所以根本不需要所謂的“刺激政策”來調節總需求,拉動經濟增長需要提高生產能力即提高潛在產出水平,其核心在於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政策手段上,包括簡政放權、放松管制、金融改革、國企改革、土地改革、提高創新能力等。 供給側改革是壹種尋求經濟新增長新動力的新思路,主要強調通過提高社會需求來促進經濟增長。對於如何拉動經濟增長,需求側管理與供給側改革有著截然不同的理念。需求側管理認為需求不足導致產出下降,所以拉動經濟增長需要“刺激政策”(貨幣和財政政策)來提高總需求,使實際產出達到潛在產出。供給側管理認為市場可以自動調節使實際產出回歸潛在產出,所以根本不需要所謂的“刺激政策”來調節總需求,拉動經濟增長需要提高生產能力即提高潛在產出水平,其核心在於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政策手段上,包括簡政放權、放松管制、金融改革、國企改革、土地改革、提高創新能力等,從供給側管理角度看,本質上都屬於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方式。 從“三駕馬車”到“供給側改革”,這種話語變化勾勒出中國經濟的演變,消費在國民經濟所占比重越來越大,對供給側的要求越來越高,在倒逼壓力之下,“供給側改革”的效果直接關系到中國經濟轉型能夠平穩落地。“經濟結構性改革”分解為四個關鍵點,包括化解產能過剩、消化房地產庫存、降低企業成本、發展股票市場。“經濟結構性改革”,任重而道遠,非壹日之功。本次中央首提“供給側改革”,短期上是為了應對當下的嚴峻挑戰,長期上是追求的正是壹個“供需向相匹配”的新經濟結構。 國務院發文鼓勵消費升級 供給側改革大幕拉開 11月23日,國務院印發《關於積極發揮新消費引領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給新動力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 《指導意見》提出了消費升級的六大方向,主要包括,服務消費、信息消費、綠色消費、時尚消費、品質消費和農村消費,通過發揮新消費的引領作用,培育形成新供給的力量。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該意見的出臺,標誌著供給側改革已引起高度重視,亦釋放了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新信號。 根據《指導意見》,新消費的六大領域具體包括,強化基礎設施網絡支撐,拓展農村消費市場;培育壯大節能環保、新壹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 、3D打印、機器人、基因工程等產業加快發展,開拓消費新領域,支持可穿戴設備、智能家居、數字媒體等市場前景廣闊的新興消費品發展。 在李佐軍看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包含五個方面的內容:壹是通過改革增加勞動力、資金、土地、資源等生產要素的高效投入;二是通過改革促進技術進步、人力資本提升、知識增長等要素升級;三是通過改革培育企業、創業者、創新型地區或園區、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創新型政府等主體;四是通過改革(如減稅、簡政放權、放松管制等)激發各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五是通過改革淘汰落後產業、培育有市場競爭力的新產業和新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