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阪世博會:推動關西經濟圈的形成
20世紀60年代,日本經濟開始恢復並迅速發展。尤其是1964年,東京奧運會的成功激發了日本的民族精神。接下來,日本舉辦了主題為“人類進步與和諧”的1970大阪世博會,也獲得了成功。從3月15到9月183,1970,近6422萬人參觀了大阪世博會。1970年,日本人口約為104萬,相當於當時日本人口的壹半。
為了舉辦世博會,大阪市和日本投入了大量資金建設新的交通系統和重建現有系統。東京到大阪的高速鐵路線改建,機場擴建,市中心到世博會之間修建了幾十公裏的鐵路,極大地方便了遊客的參觀和疏散。投資7119億日元,利潤15億日元。世博會相關建設從654,38+0967到654,38+0970帶來的經濟效益占同期日本國民生產總值的0.3%。
在此背景下,大阪世博會為日本關西的產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大阪世博會提高了城市的國際聲譽,世博會引發的投資和消費拉動了當地經濟增長。世博會帶來的大規模建設機遇,基本趕上了東京的水平,為城市的長遠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形成了特殊的“關西經濟帶”,也孕育了世界六大城市群之壹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
日本以舉辦世博會為契機,有意將大阪作為關西地區的中心城市,嘗試在產業、經濟、文化、科技等多個領域“融合關西”。主要通過建設軌道交通、高檔住宅等基礎設施,建立商業設施、旅遊、景區、文化交流場所和商務活動中心等。,改善國際環境和人際環境。
同時,在保持各城市產業獨特性的同時,關西地區的產業結構有了很大的調整。從原來以重工業為中心,向高科技產業、信息產業、物流業、商貿業、會展業、金融服務業、環保產業、中介產業轉變,加快現代服務業國際化,形成以大阪為中心,半徑約50公裏的大阪城市圈。目前,大阪已成為僅次於東京的商業交易、金融和信息交流中心。
-
世博會和股票市場
縱橫分析了世博之後,我們再來看看世博在股市的反應。從世博會前後日韓股市的表現來看,與世博會對實體經濟和產業的影響基本壹致。
1970大阪世博會不僅帶動經濟走出奧運低谷,也讓日本股市提前兩年開始動起來。2005年日本愛知世博會再次對股市產生積極影響,也提前兩年在2003年開始走強。韓國93大田世博會也提振了股市,提前1年開始走強。此外,我們還發現,世博會後股市的低谷效應並不明顯,這些國家的指數繼續獲得可觀的上漲空間。
從行業表現來看,我們列出了世博會前兩年、前年和前年的行業增長率。2005年愛知世博會顯示,零售、消費、交通、金融地產行業在三年內都有不錯的表現。越接近世博會,消費服務業的表現越好。1993年大田世博會顯示,建築和消費服務業在前壹年取得了領先的增長,而運輸和消費服務業在世博會當年表現良好。
-
從歷屆世博會來看,對旅遊業和批發零售業影響顯著。從參觀人數來看,日本世博會參觀人數突飛猛進,遠大於東京奧運會的影響。世博會後,由於知名度的提升,訪日遊客數量穩步上升。從批發和零售的角度來看,世博會期間大幅上漲,世博會後明顯下降,說明世博會對旅遊業的影響是比較持續的,而對零售的影響是有時效性的。從大阪、築波、愛知的對比來看,其影響力在逐漸下降,這反映出世博會在經濟高速增長時期的影響力更大。
拋開其他因素,我們不難發現,股市對世博會(尤其是世博會前)做出了積極的反應:日本的三次世博會和韓國的1992世博會伴隨著經濟繁榮和股市牛市,而德國和葡萄牙的股市則借助世博會加速上漲,雖然在網絡泡沫破滅後迅速下跌。
博覽會的投資機會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投資驅動、需求驅動、品牌和新技術效應。從時間性來看,投資和消費都是短期沖擊,而品牌效應、新技術效應和額外的國際化影響是長期沖擊。重點是在建築行業中有可能中標的公司,這些行業是由消費和品牌效應驅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