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2/1318/2006113-228013 . html
波拉特並不是由薩莎·拜倫·科恩主演的電影創造的第壹個虛構人物。他創造的最後壹個虛擬角色是2002年的喜劇《阿裏G英達豪斯》中的阿裏G。和此時的Polat壹樣,他也是少數。他第壹次來到國際大都市,行為更是離譜,但在當時引起了轟動。這部電影是Polat Sagyevi第壹次出現在公眾視野中。它將以紀錄片的形式記錄下波拉特作為壹個成功人士,帶領攝制組從家鄉來到美國的真實采訪過程。如果妳打開電影的官網,會發現裏面都是宣傳哈薩克斯坦的內容,包括哈薩克斯坦國內的信息和外交。
活動報告,甚至哈薩克斯坦的天氣預報。波拉特和哈薩克領導人的合影被放在最顯眼的位置。影片的介紹必須點擊另壹個鏈接。很明顯科恩想讓大家相信波拉特是壹個真實的人,劇中的所有場景都是真實的。不管實際電影效果如何,至少科恩的敬業和投入讓人印象深刻。、文
從小屏幕走到大屏幕的惡搞王。
從《Polat》中的臺詞可以看出,Polat在這次文化考察中是別有用心的,比如把USA叫做US和A,把具有美國特色的單數名詞說成復數。海報中穿著土裏土氣的西裝,揮舞著美國國旗假笑的哈薩克族人的真實身份是英國著名脫口秀主持人沙查·巴隆·科恩(Shacha Ba Long Cohen)。雖然劇中進出的人都是同齡人,但科恩對文化的態度並不像波拉特那樣幼稚。他經常以鬥士的身份出現在各種人權運動中。他經常在HBO的王牌電視節目《大阿裏G》的采訪中使用種族歧視、性別歧視等敏感話題——再加上科恩直言不諱的刻薄——壹度成為備受爭議的話題節目。因為科恩的個性——或者說“勇氣”——和他富有想象力的幽默感,他和他的節目深入人心,從英國到世界掀起了壹股“大阿裏G”現象。因為這個節目,他不僅獲得了兩次BAFTA大獎,英國女王也是他的忠實粉絲。他在節目中創造的兩個詞也被收入牛津詞典。更誇張的是,布萊爾首相頒布的新政策是以他的綱領命名的。
這位深受大家喜愛的電視主持人對大銀幕向往已久,偶爾越線也真正展現了自己的電影才華。今年春天在塔拉迪加的重量級喜劇之夜遇到了威爾·法拉爾,他還在馬達加斯加為狐猴王演唱。科恩投身於這部電影。他既是男主角,也是制片人,他招募了同道中人,《遇見我的嶽父》的制片人,導演拉裏·查爾斯等喜劇專家,還在自己的節目中以波拉特的形象宣傳新作。這部掛在文化交流上,惡搞美國文化和政治問題的喜劇,剛剛在網站“爛番茄”上亮相,就給了同類電影罕見的高分。
作為導演,拉裏·查爾斯當然是電影喜劇的質量保證之壹。他曾因情景喜劇《宋飛正傳》而出名,對社會現象有著敏銳的感覺,並能通過天才將其轉化為荒誕的形式。在《Polat》中,與他緊密配合的是科恩的另類表演。他天生具有舞臺效果的幽默感是指導他塑造波拉特的利器。更讓查爾斯驚訝的是科恩對這個角色的熱情。無論在什麽場合,他都同時以Polat和他自己的身份出現。和理想中的波拉特壹模壹樣的表情和動作,讓所有人都覺得這個形象因為科恩而異常生動自然。
美國的文化遊擊隊
除了科恩對電影的參與,電影創作和拍攝的全過程都證明了他們與低成本的荒誕精神息息相關。首先,《Polat》直到拍攝結束都沒有真正的劇本。受邀撰寫劇本的彼得·貝恩漢姆、安東尼·海恩斯和丹·馬澤只按要求提供了壹個大綱。創作者期望電影是壹個體現娛樂場景與現實相互滲透的實驗,鏡頭中出現的真實人物和故事會隨時推動劇情的發展。
進行這項實驗的夢之隊只有八個人,加上壹輛滿載設備的皮卡車,他們踏上了Polat跨越美國文化冒險的旅程。與波拉特壹路上的尷尬事件相比,這支遊擊隊式的劇組惹出了不該惹的麻煩:剛到紐約科恩,就收到了逮捕令(當地警察命令他不得入境),他剛在壹家酒店拍了壹組鏡頭就跑了;另壹場追逐發生在冰淇淋車拍攝跨國旅行的場景時。當然,結果是他又跑了。劇組的兩個副導演也不是省油的:因為劇組在酒店拍攝時拿了手機、鬧鐘、羊毛圍巾——雖然和酒店做了約定,買了500萬的失物保險——還是被警察抓了;為了不讓其他同事卷入此案,英雄戴爾·斯特恩在庭審中吃掉了員工聯系表。在監獄裏,他們第壹次體會到投身藝術的偉大。
可惜這種精神無法避免政府爪牙的反復騷擾。據當地居民報道,這8人打著拍攝紀錄片的旗號行事隱秘,美國聯邦調查局將他們列為恐怖嫌疑人,並在白宮外對他們進行審問。又因為哈薩克人唱國歌時故意把曲調改成星條旗,引起公憤。被特工和大眾所征服,科恩展現了影片的最高水準:面對警察和美國聯邦調查局,他依然自稱Polat,讓這些原本是戲外亮點的插曲成為影片精彩的壹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