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股票投資 - 虔信的宗教相關

虔信的宗教相關

‘至心受持,不生疑惑’。任何壹種佛法,只要有人做到這八個字,沒有不成功的。所以說,只念壹個佛的名號,只要至心受持就有如此大的功德。

什麽叫至心?至心等於四書孟子的盡心篇的題目壹樣,什麽叫盡心?就是說,最誠懇的心達到了極點。這麽解釋,大家了不了解?如果講經說法,講教理,就要這樣解釋,最誠懇的心達到最高點,就叫至心。怎麽叫最盡心呢?妳形容形容看,妳說我了解,妳當然了解,我講的中國話,妳也是中國人,那還聽不懂啊?什麽叫最盡心?譬如我們講最誠懇,什麽叫最誠懇?了解不了解?說我對妳非常誠懇,是啊!不誠懇不是至心,至心就是誠懇,就是中庸所講的誠。儒家的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現在青年沒看過四書,總聽過吧!怎麽樣叫作誠懇的誠呢?中庸上四個字:‘至誠無息’,不休息的息。怎麽叫至誠無息?學者註解來註解去,正如壹些佛經也是註過來註過去。妳懂了?我斷定妳們不懂。 問題在那裏?

什麽是至心?講壹件壞事,人到最傷心處,沒有眼淚,哭不出來了,也沒有妄想、雜念,傻了。那個時候,人等於無念,沒有念頭,空白了,那是傷心透頂的至心。又如我們拜佛,有如真佛、活佛在這裏,乃至我們合掌或不合掌,在佛像面前壹站,這壹站就如佛在目前,再也沒有第二個心思,也沒有雜念妄想,都空了,這叫至心。

妳怎麽會懂呢?妳都沒有經驗過,妳傷心也役有到不掉淚的程度。高興到了極點,七情六欲達到極點,人就無念了,懂了吧!這叫至心,也叫真誠。妳說我拿壹支香拜下去,菩薩啊!佛啊!我求懺悔啊!痛哭流涕啊!痛哭流涕也是心,心在動念。這壹念真懺悔下去,連我都沒有了,都忘記了。譬如我們做了壹件犯罪的事,要拖出去槍斃,到了法場,連路都走不動了,兩只腳是不是踩在地上也不知道,因為曉得下壹秒鐘,‘碰’這麽壹下,就沒了,就不在這個世間了。那個時候不是至心,是嚇昏了。反過來看正面,至心真誠,壹念真誠懺悔,不管妳信那壹種宗教,尤其在佛前面壹站,什麽雜念都沒有,非常誠懇,誠懇到連自己有沒有拜下去都不知道了,那已經是大拜了,這樣叫至心。特別註意啊!大家天天禮佛、拜佛、念佛,有沒有至心呢?至心就是盡心,就是誠懇到極點的誠,所以中庸叫‘至誠無息’。

那麽,中國文化常常有壹句話:‘心香壹瓣’,這是真正心的香了。妳說燒壹炷香,那是燒香,還是物質的。這個時候是心香壹瓣,我們甚至看到古人誠懇到極點,手邊沒有香,看到佛,地上抓壹把泥巴、沙子,在菩薩面前壹放、在祖宗面前壹放,就代表了這個香,那是真的,那比妳花壹萬塊錢買來的香還要珍貴,因為他至心誠懇。而妳卻不壹定是誠心,而且心裏還在想,妳看我,買這麽貴的香來供佛!好像佛欠了妳似的,還要加上利息,好像佛欠妳壹萬二,非得好好保佑妳不可,那已經糟糕透了。所以說,壹個人至心接受,並且‘持’,什麽叫持?修持修持,持就是保持這個心境,也就是中庸所講‘至誠無息’,不息就是持,行住坐臥永遠保持清凈的心境,這才是正信。如果來拜佛,燒了壹炷香,供養了兩根香蕉,保佑太太好、先生好、全家都好,買彩券要中獎,買股票也要發財,樣樣都好,反正好的都是我的,那是功利心,兩根香蕉最後還吃到肚子裏去。這是不對的!至心是至誠無息,心香壹瓣。

不生疑惑‘不生疑惑’也很難。任何壹個宗教徒,不管天主教、基督教、回教或什麽教,乃至我們在座的佛教徒,問問自己良心,當妳作早晚課,當妳念佛時,妳心中真的相信佛嗎?據我所知,沒有,十個裏面找不出半個。往往壹邊念佛,壹邊在打妄想,甚至就在疑悔:唉呀!剛才都在打妄想,糟糕了,佛都白念了。唉呀!不對,這樣念下來恐怕沒有用吧?都是這樣的心理,對不對?所以,貪嗔癡慢疑,疑,懷疑,悔,後悔,疑悔是眾生通常的心理,沒有辦法!不疑不悔才是正信。我們看到很多學佛的人,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前兩天精進得不得了,這下子我從此不悔了;過幾天,又是亂七八糟,煩惱壹大堆,又在疑悔中,永遠在那裏輪回。

因此,只要這八個字做得到,‘至心受持,不生疑惑’,今生或來生,決不墮惡趣。所謂惡趣就是畜牲、地獄、餓鬼這下三道。如果有人至心受持,不生疑惑,還墮落到下三道的,‘無有是處’,沒有這個道理。任何佛法,任何修持,都在這八個字:‘至心受持,不生疑惑’。佛又說:阿難!此是諸佛甚深所行,難可信解;汝今能受,當知皆是如來威力。佛告訴阿難,上面所講至心受持,不生疑惑,實際上,壹切經典、壹切佛法都是多余的話,只要壹門深入,念佛也好,乃至以前不信佛,只要心凈,隨時清凈無念,他已經到了,他當然不需要佛,因為他就在佛的境界裏,這個道理是壹切佛最深、最秘密的行願法門。所以佛叫壹聲阿難,‘此是諸佛甚深所行’,深密的道理就在這裏。‘難可信解’,壹般人很難相信,為什麽不能相信呢?因為他理解不到,所以難可信解。 壹、引言

《華嚴經》雲:“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壹切諸善根”,這兩句話是釋迦如來為贊嘆信的功德而說的。意思就是:信為產生壹切功德的老母,也是生長壹切善法的根源。進壹步說:壹切功德善根,不但要信來生,要信來長,就是生長了起來,能滋養它使之不壞,也還是靠著信。這樣,我們知道,初學佛法的人們,信心固然很重要;就是積聚福慧二種資糧願求菩提的大心眾生,亦未超越信心的範圍!

二、信與初學佛的關系

《菩提道》雲:“諸無信心人,不生眾白法;如種為火焦,豈生青白芽?”谷麥等種子放在鍋裏炒焦了,然後再把它種到田裏去,希望它發出青白的嫩芽,大家都知道,這是不可能的;那曉得學佛人的信心,也是這樣,而且比較望發芽的種子,更是重要,因為種子不能發芽,只是不能發芽而已,但是學佛的人沒有信心,那就不同了,不但不能生壹切功德,長壹切善根,並且還要破壞佛法,而斷送自己的善根哩!

現在有許多不安份的出家人,不,沒有信心的出家人,幾天出家,幾天又還俗,幾天還俗,幾天又出家,簡直把佛教的寺院,當作他們的壹個不要房食費的旅館看待了!他們這樣的行為,自己的功德,善根,固然談不上生長;尤為可惜者,破佛凈戒,使眾信施寒心,退眾信施的信心!唉!將來三寶隱設,世間黑暗,未必不是壞在他們的手裏!

然而我們要知道:出家的佛子,不能安住戒中,好好的舍戒還俗,這並非是不可以,且也是如來所開許的,自己雖因業障所系,煩惱所敗,不得已而歸俗,當生大慚愧,對三寶的信心不失才是!若是以為自己歸了俗,就與三寶脫離關系,信心退失,甚至妄生毀謗,那還成什麽話,簡直沒有人格了。太虛大師常說:“破戒猶勝破見”,因為僅僅破了“戒”,還可以懺悔,若是破了“見”的話,那就以邪養邪,邪知邪見,根深蒂固,永無超脫之路了;雖然這還不過有歸俗破見,要是身為出家的弟子,“衣佛之衣、食佛之食,住佛之住”,而對於三寶失了信心的話,那就“果報更不可思議”,更危險了!

談到出家佛子所應有的態度,是要向著背世間順解脫的方面去進行的,然而,此中先決的問題,當然不外乎“聞”“思”“修”三種,初步學者,尤以聞為重要。現在就以聞來說吧,比方我們壹個人去聽佛法,當然是善心不是惡心。所以善心所中第壹個就是信,意謂聽聞佛法要有信心,若是沒有信心去聽聞佛法,那可以說就是以惡心聽聞佛法了,惡心聽聞的佛法,試問可以思嗎?可以修嗎?當然是不可能的了,既不能思,又不能修,那末,聽了佛法又有什麽用呢?所以在我個人常常這樣想:“信這個東西,對於初學佛的人,實在太重要了!”

三、信在佛教的解釋

其實,信不但在佛教占著極重要的地位,就是世間亦無不以信為第壹要務。不過世間所說的信與佛教所說的信稍有不同罷了。如儒家所說“仁義禮智信”的“信”,只不過是壹種“言行壹致”、“有約必踐”的意思。譬如開會議,彼此約定在某壹個時候開會,到了那時,我就去開會,這就叫做有信;又如與人借錢,約定在某壹個時候償還,期限壹到,即去交還,這也叫做有信。能夠做到“言行壹致”、“有約必踐”、“無輕諾寡信”的地步就算達到“信”的頂點了!可是在佛教解釋這個信,並不這樣簡單。

佛教通常教典裏說“信”的意義,即“信有是有”(三寶功德,眾生業果)“信無是無”(世間萬有)這樣說法,雖亦有理,不過範圍太籠統寬泛,在初學佛的人,是不容易了解的。我現在且依唯識論來略說壹說信的意義。

論說:“於實德能,深忍樂欲,心凈為性”;這三句話便是信的定義。“於實德能”,意思就是信實,信德,信能之謂。

所謂信實──實是真實,就是四聖諦理。這四聖諦理,是真實不虛的,我們深信不疑,名為信實。

所謂信德──德是功德,就是世間和出世間的有為功德,無為功德,三寶的殊勝功德,我們信它的確是有的,即名為信德。

所謂信能──能是功能,就是三寶有與樂拔苦的功能,我們相信他依他行,也可得到這種功能,換句話說,就是信自己也有成佛的本能,這名為信能。

上述三種為吾人對三寶發生信仰的對境。若能於此境上,深信不疑,就叫做“深忍”,如能更進壹步的希求自己也能獲得同三寶壹樣的“實”“德”“能”就謂之“樂欲”。雖然對三寶的“實”“德”“能”生起了“深忍”和“樂欲”,若是雜有五欲等貪心,那也不見得有什麽可貴了。所以“深忍”“樂欲”必須還要清凈,並能令相應的心心所,都變成清凈,那就達到“心凈”的極果了。這樣,能夠圓具此三德相而生起的信心,才是佛教所說的信,這信就是“凈信”,也可以說是正信。

然而佛教所說的這凈信,雖同具“深忍”“樂欲”“心凈”的三相,若以重要說來,要算“心凈”為最要,何以呢?因為:“深忍”只能算是信的因;“樂欲”只能算是信的果,而信的自相就是“心凈”。由於信的自相是凈,所以能令他的因果等皆凈,若信的自相不凈,那就不會令因果等清凈了,故在凈信的三相之中,當以“心凈”為最要。此三相因果之理,表之如下:

因──深忍──勝解心所

自相──心凈──信心所

果──樂欲──欲心所

四、信心的方便

前面已略說;三寶的“實”“德”“能”為信的對境,但是壹般未曾研究過佛經的人,還是不容易體會得;今為方便初學,且將成就信根的方法,略陳梗概:

印度的僧伽,攝授弟子,初在熟識戒律之後,不要他學教參禪,先教以贊佛功德,如教之讀壹百五十贊和三百贊等,那贊中的內容,多是贊佛從舍王位,出家,苦行,乞食,乃至證到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以及說法度生並因位修菩薩行等種種功德,以此堅其信心,待信心堅固之後,始進學他種教理。所以我們要使信根生起和堅固,也應當多讀佛贊,尤其是要明白贊中所贊的佛功德之意義。我不能說我國出家的佛子不讀贊,差不多初出家的多半都讀佛贊,如“爐香乍苻”,“戒定真香”,“佛寶贊無窮”等六句八句的大小贊,在各大叢林,各小庵廟,都是流行著的,壹般的出家人,不但是讀,而且依照它的腔調去唱。可是讀盡管讀,唱盡管唱,但佛究有多大功德,其功德究有什麽意義,大都是“莫名其妙”,這樣,雖讀佛贊,又有什麽用?換句括說:不明佛功德的意義,是不會生起信心的,信心不生,還談什麽堅固?故此,讀佛贊,固是重要,而明白贊中所贊的功德意義,尤特別重要也。對佛寶如是,對法寶和僧寶,也應當有這樣的壹個認識;法寶如阿伽陀藥,自己如將死的病人,若要自己的病好,非信服這阿伽陀藥不可;佛寶如黠慧的醫師,僧如聰明的看護,自己如將死的病人,若欲自己的病好,亦當信任這黠慧的醫師,和這聰明的看護才好。

五、怎樣使信心不壞

信心的生起比較容易壹點,若把信心堅固不使失壞,那就不是壹件容易的事了!那麽出家又返俗返俗又出家的普通佛徒,在他最初出家的時候,不能說他沒有壹點信心,然後來所以反復無常,就是他未能把信心穩固的緣故。委實說來,在我們普通凡夫的位上,要使信心不退,的確也很難做到;依教典說,到初果須陀洹的聖位,始可得到不壞信,所謂四不壞信是也。

四不壞信者:壹信佛、二信法、三信僧,四信戒。

壹信佛:佛是大覺大悟者,是壹切智人,是人天的眼目,是三界的尋師,是黑暗中的明燈,是苦海中的慈航,是我們人類的救星,是壹切眾生的慈父,這並非是過譽,我相信,深深的相信,佛的確有這樣的資格,佛實在堪稱這樣的名目,佛果是了不起的偉人,這名為信佛。

二信法:佛既是壹個偉大的人物,那末,由佛口中所說出的法當然也是很可信的了。法寶的雖是很多,主要的信“苦”“集”“滅”“道”的四真諦。如佛說世間都是苦的,人生都是苦的,我相信,這話是的確的;佛說這苦是由集諦煩惱和業之因所招感的,我相信,這話是真實不虛的;佛說要不受苦果,先斷集諦的因,要斷集諦因,第壹要先修道,修道就可斷惑,斷惑就可滅苦我相信,這話是實在的;佛說由修道而斷惑,由斷惑而滅苦,由滅苦也就得到安隱快樂的涅槃,永不不受三界六道的生死大苦,我相信,這話是的的確確,實實在在的!總括說壹句:這四諦的真理,都是真實不虛的。所謂“海可枯,石可爛,天可翻,地可覆”,而四真諦的真理,不可改動壹毫,確是如此的。能夠對四諦法,有這樣的認識,有這樣的信受,這名為信法,(信因果在內)。

三信僧:僧是依法修行,住世間,弘法化,代表佛陀的壹個主要人物。我們相信他今日持戒修行,依佛教法而行,他日必可得到無上的佛果。就是現在,他既解佛之解,行佛之行,做弘法利生的工作,相信必能造福於人類,有益於人群,這名為信僧。

四信戒:戒有防非止惡的功能。我們依照戒的規律去行,就可不做為非作歹的事,就可止息許多的過惡,因此,也就可以使我們的身心泰然,使我們離苦得樂,這是的確的,相信必是如此的,同時,相信我們要得到三寶的“實”,三寶的“德”,三寶的“德”,三寶的“能”,也就非持戒不可。對於這種道理,極端信奉、沒有絲毫懷疑,這名為信戒。

證到初果的聖者,對“佛”“法”“僧”三寶及“戒”就有絕對的信仰,就再也不會有什麽退失了;若在我們凡夫位上,對“佛”“法”“僧”寶及“戒”始終如壹的信奉下去,那是很少有的,但不要因為做不到這點,我們就把信心退失,而以壹時的高興就到三寶門中來跑跑,不高興的時候,就不來跑了。當知現在雖不能得四不壞信,可是要設法慢慢兒使它增長乃至成熟才對哪!

六、結論

上面雖已說了這麽壹大堆話,但不過略說什麽是信心的對象,信心的體性,與引生信心的方法而已。但是信的問題,尚未完全說了,要是廣說什麽正信啰,邪信啰,迷信等等就再加壹點鐘也說不竟,現在因為時間的關系,就此告壹個段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