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在今日的地位十分顯赫,但在帝制時代,商人雖然腰纏家財萬貫,坐擁良田千頃,卻始終無法獲得相應的社會地位。歸根結底,這種情況是因為農耕時代的中國,是以農業與農民作為立國之根本,解決農民的溫飽問題才是考察政府治理能力的根本標準。商人擁有的財富,被認為是從農民手中“掠奪”來的,他們的政治地位自然不會被政府正視。
但這壹切都隨著西方文明的侵入而宣告結束。
重農抑商是農耕文明下的產物
壹、何謂紳商
從晚清開始,出現了壹個新的社會階層,那就是“紳商”。在這裏,紳與商並不是兩種獨立的身份,而是合為壹體,他們是同時具有官員與商人身份的鄉紳。不過在以前,紳是紳,商是商,但現在,紳、商卻合為壹體了。這種變化說明了什麽呢?
中國鄉紳
紳商含義的變遷不僅僅是壹種語言上的變化,更為關鍵的是語言背後所折射出來的社會變動。其實這很容易理解,就拿現代社會來講,每壹年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時代流行語,從網絡萌芽時代的“火星文”,到現在流行的各種各樣的“梗”,這些網絡語言差不多都是當年熱點問題的壹些反映,都折射出背後的社會變遷。
紳商壹詞也是如此,向來不登大雅之堂的商人竟然堂而皇之地成為政府官員,同時兼有商人與官員兩種身份,這已經是社會的壹大變動了。可能有人要說,以前也有許多商人通過捐納獲得官職,但拿錢買官總是上不得臺面的事情,多是政府與商人的背後交易,而且許多商人只是把功名作為維護自己利益的工具,並不能反映西方侵入後中國經濟的巨大變動。
二、紳商因何而生
商人與官員兩種職業本來是互不相通的,但為什麽近代卻出現了那麽多亦官亦商的人呢?
大清可以說是中國歷朝當中最為悲催的壹個,與西方保持千年和平的局面到了大清這裏被打破,西方勢力霸道地侵入中國,中國固有的運作模式開始壹點點崩潰。眾所周知的是,中國原有的社會被劃分為“士、農、工、商”四個階層,但在西方經濟入侵之後,壹切都變了,商人的地位壹躍而起,尤其是與洋行合作的中國“買辦”,更是成為當時中國最土豪的壹群人,壹時間商人成為炙手可熱的職業。
中國的士
此後的洋務運動當中,商人與官員身份更是可以互相轉換,比如說李鴻章手下壹員幹將盛宣懷,明明是官員,卻擔任多家公司的負責人,再看江南地方鄉紳經元善,因為在丁戊奇荒中北上賑災有力,被李鴻章重用,在商人身份之上又增添了官職。如果說盛宣懷政府官員的身份始終占據著主導地位,那麽經元善的“紳商”身份可謂是當之無愧。
影視劇裏的盛宣懷
時光荏苒至1905年,清政府下令廢止科舉,這是中國歷史上驚天動地的巨大變動,傳統的“學而優則仕”的路子走不通了,千千萬萬的讀書人頓時失去奮鬥目標,盡管各地紛紛設立了新式學堂以作為補救措施,但許多讀書人都放棄了原先的學業,而走向商場。
科舉的廢止打破了原有的階層壁壘,士人與商人之間不再有阻礙,開始加速合流,原本高高在上的士人,“降尊紆貴”成為商人,原本“低三下四”的商人變成了官員,兩股潮流合二為壹,***同締造出壹個特別的階層——紳商。
科舉廢除之後,各地紛紛成立新式學堂
三、紳商與近代中國經濟
紳商階層的出現不僅是中國階層的壹大變動,更為關鍵的是為中國經濟的近代化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原本地位較低的商人壹旦同時具有官員的身份,就能為其經商行為帶來巨大好處,比如晚清狀元張謇下海經商,他創辦的大生紗廠之所以能發展得如此迅速,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他的狀元身份,這無疑為他提供了壹張官場的保護符。
侯勇飾演的張謇
在19世紀的最後20年,也就是1880到1900年代,新興的紳商創辦的企業數量遠超之前創辦的企業,而且超過同時代創辦的官辦與官督商辦企業,進入20世紀之後,商辦企業更是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
為了抵制西方國家對中國資源的掠奪,清末十年爆發了著名的保護路礦運動,采礦業成為他們關註的重點領域,1907年山西成立了保晉礦務公司,以抵制英國福公司在山西大肆開采礦產的活動。要知道,開辦這家企業的成員,大多數都是具有官員身份的地方大紳,比如候補三品京堂渠本翹,候補五品京堂劉篤敬等,他們籌集了100多萬兩白銀,全力保護國家權益。還有安徽的銅官山煤礦,也是由地方紳商籌資從英國公司手中贖回的。
保晉礦務公司股票
紳商打通了官商之間的界限,在壹定程度上改變了商人地位低下的狀況,近代企業也應運而生,為保護我國的路礦權利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但紳商本身是中國由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工商業社會轉變過程中的產物,即使紳商的出現表明商人地位有所提升,但其身上所具有的官員特征,仍然是他們行走天下的護身符,他們身上背負的傳統擔子依舊十分沈重,遠不如民國商人身上的商業氣質那樣濃厚。就這壹點來說,紳商的出現是中國社會轉型的產物,註定會隨著社會轉型的結束而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