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哲學成為當代西方哲學中最活躍的學科之壹,該領域爆發了並正在進行著所謂的“本體論變革”,笛卡爾的二元論的思想成為他們批判的對象,因此,笛卡爾對心靈哲學所作的貢獻是大多數哲學家所忽略的問題。
本書在分析心靈哲學的定義、美與科學的關系以及研究意義的基礎上,對西方心靈哲學的起源、演變尤其是在現當代的發展作了全面系統的探討和評價。 海德格爾曾說:詢問在者的問題是哲學最普遍、最深刻、最原始的問題,而此詢問壹經開始,便無法擺脫對無的問題的追問與思考,因為“對無進行發問的方式足以成為對在者發問的標尺和標記”。人類思想的發展離不開對非存在的研究,東西方不同時代的哲學家從不同角度切入了這壹研究領域。西方有壹種有無之辯是由意向性及意向對象的“形而上學問題”所促發的,自19、20世紀奧地利著名哲學家、心理學家邁農(1853-1920)等大家開辟以後,它迅速成為本體論、邏輯學、認知科學等學科的交叉性熱點研究領域。華中師範大學的高新民教授和汪波博士在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意向性理論的當代發展”的過程中接觸到了西方這方面的成果,項目完成後便把西方的有無之辯及其與東方的比較作為自選項目,寫出長達120萬字的巨著《非存在研究》,並獲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近期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綜而觀之,該書有如下特點: 第壹,該書內容全面系統,資料豐富翔實,涵蓋古今中外對非存在的研究。作者在西方本體論發展史的大背景之下,對西方有無之辯的起源與發展,特別是對我國學術界涉及較少的西方自19世紀末以來由邁農和羅素等人所開創的、以哲學為主角的多學科的非存在研究,作了較全面系統的梳理。在比較哲學的視野下,作者對中國哲學的非存在研究歷史作了簡要梳理,對其中最有成就的道家、魏晉玄學、中國化佛教和儒家的有無之辯作出了解讀和評析。在鉆研大量原典、探討文本解釋的方法論和吸收學界有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印度哲學——宗教——各派的有無之辯及其***性和特點作出了新的探討。
第二,該書基於比較研究所作的結論新穎明確。作者認為,東西哲學中的有無之辯既有***通之處,又有明顯差異。從地位上說,在西方哲學中,有無問題盡管是形而上學的重要問題,但參與討論的主流哲學家為數不多,在東方卻不同。從動機上說,西方的非存在研究主要源於形而上學的自然傾向,而東方哲學的有無之辯的根本動機是要解答人的現實和理想中的終極性問題。盡管東方的有無之辯在邏輯學、語言哲學方面的維度和深度不十分突出,但較之於西方哲學更具全面性、廣泛性和實用性。
第三,該書明確提出了拓展和深化中國本體論研究的有效途徑。從西方非存在研究的內在動因看,邁農之所以提出所謂的“對象理論”,且被後邁農主義者發展,就在於他們發現已有的形而上學尤其是其中的本體論存在嚴重的狹隘性和片面性,令許多現象和問題無法得到說明。作者認為,要回答非存在問題,首先要思索關於存在本身的問題。再則,如果哲學家們所“發現”和論證的種種“非存在”對象不是子虛烏有,那麽傳統的、自命為最壹般之學問的形而上學或本體論就必須作出自己的修改。
第四,從科學與有無之辯及本體論發展的關系的角度,闡明了科學與哲學之間的辯證關系。現當代科學在微觀、宇觀和渺觀研究方面取得的大量成果,為我們重新思考本體論的問題提供了大量有益的資料,有可能使我們徹底改變對存在本身的認識,超越傳統的以個體中心論或實體中心論為核心的存在觀。
第五,對馬克思主義文本所包含的關於非存在及其與存在的關系的論述作了符合文本真實的解讀,對已有的非存在研究成果的可資借鑒的因素作了發掘,從有無之辯的視角對如何理解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本體論作了壹些思考,產生了壹些新的看法。例如,新老邁農主義者標新立異的思想對於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本體論和認識論來說,既意味著挑戰,又意味著契機;非存在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壹個必然的構成方面,完全撇開非存在,將難以還原馬克思主義本體論的本來面目。
第六,構建了基於空無觀智慧的人生哲學。作者在繼承、借鑒與融通的基礎上,探討了有無之辯與人生哲學的關系,試圖揭示東方的許多人生哲學體系為何以空觀和無慧(不分別慧)為基礎,許多大教大聖為何熱衷於談空說無的奧秘。作者認為,人生哲學的消極與否,與是否以空無學說為基礎並無直接關聯,積極的人生哲學也可以建立在空觀無慧的基礎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