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曹王德,同樣的人,只給自己的家鄉福清高山鎮捐了50萬,以至於後來說我被自己村的村民趕出了村子。但只要稍微了解壹下他的經歷和性格,就會明白,他的行為並不反常,反而能反映出他的性格特點。曹,壹九四六年五月生,福建省福州市福清人。曹出生前後,的家境相當不錯。其父是當時香港著名連鎖百貨公司永安百貨上海分公司的股東,享有股權分紅。後來,由於上海局勢不穩,曹的父親為了安全起見,帶著家人和全部財產乘遊輪返回福建老家,但在返回之前,父親做出了壹個愚蠢的決定,將所有財產存放在壹艘運輸船上。
根據當時的故事,船在航行中沈沒了,但幾乎沒有人知道真相——至少曹家知道。從此,原本富裕的曹壹家,頓時變得壹貧如洗。他的命運被永遠改變了。1954年,曹家裏只有壹點錢,幾乎上不起小學。五年後,當家裏缺錢時,曹不得不輟學幫助父親打工維持生計。從此,他的人生進入了壹個百科全書式的商業時期。在幫父親期間,他幾乎做了當時市場上能看到的所有生意。他賣煙草和水果,拉滑板車,修理自行車;他種過木耳,在工地上當過廚師和修理工。青春的這段經歷對他有兩方面的影響。第壹,他獲得了全面的社會訓練和熏陶,盡管他是被迫這樣做的;第二,他長期以來心理壓力很大。
第壹方面的影響成為他後來事業上升的基礎;第二個影響是他日後熱衷慈善的重要原因。而他對家鄉的捐贈也與第二點有關。無論強調這兩個方面中的哪壹個,對曹的性格和行為的理解都會出現偏差。1976年以前,曹的生活非常單調:他忍受著艱辛,積累著資本。當時中國實行的是計劃經濟體制。在整個社會層面,生產、資源配置和產品消費都是事先計劃好的。這種經濟體制,在壹定程度上便於國家發展的頂層設計和控制,同時有利於人與人之間經濟關系的平等,從而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平等。然而,計劃經濟也有巨大的缺點。它不能充分調動個人的主觀能動性,進而不能最大限度地發展生產力,從而限制了資本積累。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人與人之間的經濟關系都趨於絕對平等。比如在城市,衣食住行等方面差距相對較小。對於不同行業、不同單位、同壹行業或單位內部不同崗位的勞動者,從領導到普通勞動者。以住房為例,無論是政府領導還是工廠工人,住房面積和住房質量的差別並不巨大。誠然,領導住房面積壹般略大於職工,但這種差距是嚴格限定在壹定範圍內的。農村的總體情況不如城市,但在農村內部,無論是人民公社時期還是包產到戶時期,情況都是壹樣的。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寫道:經濟上的不平等必然反映在人與人的關系上。換句話說,這句話也可以成立:如果經濟平等,人與人之間的平等自然可以成立。以住房為例,由於經濟實力是劃分階層最重要的依據,而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不同階層表面上經濟實力相近,自然人們不會太在意不同職業甚至階層之間的差異。當壹個官員的生活水平和收入與壹個工人基本相當時,工人自然不會有太多抱怨。相反,在市場經濟體制下,職位不同造成的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的分化會嚴重得多,反映到人與人的關系中,自然會形成更強烈的對立。
然而,即使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仍然有人通過各種手段賺錢。當然,他們要冒很大的風險。壹方面,他們應該隨時準備被批評和打倒;另壹方面,他們不得不面對巨大的歧視和冷漠。年輕時的曹就不斷受到這兩方面的壓力。1966年,曹從事果樹種苗倒賣業務。雖然收入不錯,但在老鄉眼裏卻成了不擇手段、牟取暴利的商人。前面說過,在那個年代,大家都以自己是無產者為榮,對無產者恨之入骨。經過多年的經商,已經成為曹的壹個財產擁有者,自然也成了村民們的眼中釘。他頂著巨大的輿論壓力,繼續做生意。到1976年,他已經積累了5萬元,相當於現在的1000多萬元,這在當時的社會制度下是不多見的。
曹之所以積累巨額資產是為了擺脫貧困的生活狀況。但即使當時的經濟制度允許他積累如此多的財富,卻沒有空間讓他發揮自己的商業才能,但曹壹直在積蓄力量,等待時機。1976年,他看到了玻璃行業未來巨大的發展空間,於是到福清高山鎮的異型玻璃廠工作,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更多地了解這個行業。曹進廠後不久,就成了采購員。這個職位需要大量接觸各行各業的人,從而獲得相對有優勢的價格,促進銷售和采購。當時,高山異型玻璃廠自主研發生產的水表玻璃成為曹首批推廣的產品。改革開放後,獲準下海經商,曹終於如願以償。
經歷了人生最艱難的時期,曹後來的仕途大體上是壹帆風順的。到1998年,曹已經積累了巨額資產,從而開啟了慈善之路。1998年,武漢發生特大洪澇災害,曹個人捐款300萬元,加上企業捐款400萬元救災;2002年向關心下壹代項目捐款420萬元;2004年,為了修建農村公路,他先後捐款500萬、800萬;2005年捐資300萬修建高速公路,600萬修建福清高山中學教學樓。從1983年第壹次捐款到2020年,他已經捐款110億元。
曹如此巨額捐款,卻只給家鄉捐了50萬,引起了村民的不滿,把他踢出了村子。人們認為曹應該給予他出生和成長的土地更多的回報。此外,曹家鄉的經濟狀況也很壹般,農房、公路等壹系列基礎設施都需要建設和修復。但是,曹有自己的看法:首先,個人捐贈要根據實際情況和需要,不是壹種隨意的行為。為家鄉捐款50萬,是他經過充分考慮後做出的行為。其次,我在老家打拼的時候,受了多少冷眼和歧視,就不說了。現在妳已經取得了成功,妳可以原諒這些往事,但以德報怨大概不太合適。
事實上,如果我們仔細分析曹的性格,就會發現他的所作所為與他的性格非常相符。曹人格的最大特點和他成功的關鍵在於理性。從他早期的經歷,到創業初期,再到成功,這兩個字是分不開的。十四歲以後,曹因為家境貧寒,不得不輟學回家。如果其他同齡人遇到這種情況,要麽自怨自艾,要麽放縱自己。然而,曹對他當時面臨的形勢進行了理性的思考。如果他不工作,他就會挨餓。如果他只知道努力工作,他永遠也擺脫不了現狀。所以,他做了壹個獨立的選擇:有目的的努力。他沒有放縱自己,更沒有滿足於自己的溫飽,但他當時有資本積累的意識。所以他當年的行為,相對於他自身的條件和環境來說,他的選擇和行為都是非常合理的。
改革開放前,以曹的年齡和教育經歷,能夠自主萌發創業意識,已經是了不起的成就。在1966年到1976年進入玻璃廠之前,曹對的選擇也是充滿理性的。首先,在當時的經濟體制下,他能夠高瞻遠矚地看到未來可能到來的市場經濟體制,這是了不起的,尤其是考慮到他只有小學文化。其次,他非凡的忍耐力使他在周圍所有人的冷眼下,在巨大的壓力下堅持自己的判斷,積累資本。後來的事實證明,他的選擇和行為同樣合理。
由於早期教育經歷的嚴重缺陷,在曹的所有慈善捐贈中,對教育的捐贈數額尤為巨大。2006年向福建災區學校捐款247萬元。自2007年起,他決定在十年內每年向西北大學捐贈150萬元,並設立曹獎學金幫助貧困大學生。2010年10月,他向南京大學捐贈了2000萬元人民幣,用於修建何任大樓。2011年4月,他又向廈門大學捐款2億元。除了為教育事業出力外,曹壹生都為自己制定了非常嚴格的自學計劃,以彌補自己受教育的不足。
曹曾說:他壹有空,就找書看。無論古今中外,他都能從眼神中讀懂。所以他的受教育時間雖然只有五年,但是自我教育的時間卻是極長的,家裏和辦公室都有海量的書籍。除此之外,曹還通曉佛教和儒學。他把儒家思想中的仁、義、禮、智、信、勇、嚴這七個字運用到自己的人生哲學和事業哲學中。他對各行各業的捐助,是他仁義禮義的體現;他馳騁商場數十年,屢敗屢戰,是他智慧和勇氣的表現;他在商界的地位之高、影響之大,都是他忠厚嚴謹的表現。曹是壹個把人生哲學深入貫徹到日常生活和生產中的人。曹多次強調的這句話,可能是他壹生中最好的註腳:作為壹個中國人,妳必須保持優秀,作為壹個中國的企業家,妳必須保持優秀。否則,我不僅會為自己感到羞恥,還會影響祖國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