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寅初中學創建於1990年6月,10年6月。是浙江省嵊州市附屬完全中學。它有兩個校區:初中和高中。初級中學位於嵊州市山湖之南,面臨屯溪河,高級中學位於屯溪河畔,蘆臺山腳下,風景優美,環境優美。馬寅初中學以“繼承馬勞遺誌,弘揚馬勞精神”為宗旨,以馬勞“誠信、博學、強身、創新”為校訓,以“勤學、慎思、慎問、求實”的學風為校訓,在勤學育人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績。先後被認定為浙江省重點中學、浙江省文明學校、全國優秀家長學校、全國適宜學生發展實驗學校。
馬寅初於1982年病逝於北京。按照他的遺願,部分骨灰被送回老家浙江嵊州,葬在嵊州仙巖鎮下王舍村王太夫人墓旁。
馬寅初的墓誌銘是他的子女寫的。上面寫著:先父馬寅初,浙江紹興人,後移居嵊縣,赴美留學,獲博士學位。他是著名的經濟學家、人口學家和教育家。我的母親,張,出生在浙江嵊縣。她賢惠、善良、節儉,因此她可以被視為賢內助的典範。父親在美國待了九年,母親壹個人打理家務,照看牲畜,盡了女人的本分。後來父親在全國各地工作,母親壹直陪伴著我,苦中有甜。父親去世後,我南下上海,兩位老人壹起生活了80多年。杭州是他生活過很久的地方,他按照遺願選擇葬在這裏。他寫道,“國以德,家以德,老以百年。”
馬寅初北京故居(現稱“馬寅初北京故居”):位於北京市東城區東總布胡同32號,朝陽門南小街路東自南向北第二條胡同;胡同自西向東連接朝陽門南大街和建國門北大街,全長600多米。南側自西向東與定音胡同、宮媛西街、南牌坊胡同相連,北側自西向東與大洋壹賓胡同、寶珠子胡同、北總布胡同、洪通胡同、北牌坊胡同相連。明代與西總布胡同合稱“宗璞胡同”,因總捕署在胡同而得名。清朝乾隆年間,改名為總部胡同。宣彤統治時期,朝陽門南街為界,西段叫西總布胡同,東段叫東總布胡同。
東總布胡同32號,原為東總布胡同62號,在胡同中段南側。整個建築是西式的。圍墻很高,有壹個朝北的西式街門,五步;院內主體建築為兩層西式建築,樓與圍墻之間樹木蔥郁,構成了壹種優雅、幽靜、宜居的庭院風格。
房屋檔案顯示,馬寅初故居占地1,092.7平方米,房屋43間,其中樓房30間,建築面積444.1平方米。1950年5月裝修,馬寅初家居住。1952年,隨著大學院系調整,北大從東城區的海邊搬到了海澱區的燕園。為了避免遠行,馬寅初改住在燕南苑63號。
馬寅初燕南園住宅:位於燕南園東南63號院,是壹座中西合璧、中國南北風格的獨特‘凹’字形平房建築。在正面的南面,有壹個大的開放式花園。整個建築坐落在虎皮石階上,四周是花崗巖條,仿木結構的半圓形鋼筋混凝土柱,兩個大門,兩邊四個中式窗戶,相當對稱;窗下檻墻呈中式內凹,建築頂層為西式鋼筋屋架,呈直三角形,上層鋪大瓷磚,具有中國傳統尊貴殿堂的屋頂風格。從臺階到屋檐,建築高度約為4米。屋檐下突出了中國傳統的梁,沒有彩畫和雕塑,體現了傳統建築的優雅和寧靜。(摘自《陳芳:聊燕東園、燕南園舊事》)2000年6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報經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批準,同意浙江省馬寅初人口福利基金會在馬寅初故居建設馬寅初紀念館。經過三個月的試開放,2004年9月22日,馬寅初紀念館正式向公眾免費開放。
改造後的舊居基本保持了原貌,現在壹、二樓都變成了展廳,馬勞的書房和臥室也恢復了原貌。館內陳列著馬勞各個時期的照片、史料、作品、手跡等,分為“失落的西方”、“民族衛士”、“商業國家”“* *壹代宗師”、“堅持真理”、“榮耀世界”等10個專題,展現馬勞近百年的輝煌人生。書桌、書櫃、臺燈、高腳凳、躺椅、輪椅、陳列的衣服和帽子等。展廳裏陳列的都是馬寅初生前使用過的原物。
2005年,馬寅初紀念館被命名為杭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全國人口和計劃生育理論宣傳教育基地。2006年,馬寅初紀念館被民政部授予“全國民辦非企業單位自律誠信建設先進單位”稱號。2004年6月24日,浙江省馬寅初研究會在嵊州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