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他父親因公受傷,無法工作。童年時,蔣勇經常幫母親在青稞地裏幹活;他媽出去打零工,他就在家做飯洗衣服照顧弟妹。在村子裏,這樣家庭的孩子要麽在家放羊,要麽成為喇嘛。但由於政府對藏族孩子實行免費教育,父親澤仁巴登做出了壹個決定:讓兒子讀書。蔣永喜跳過小學六年,雙語教學。學費和雜費全免。學校還發放了生活費、牙膏、洗衣粉、臉盆、被子,每年發壹件藏族制服。當時內地的學校還沒有實行免費教育。
如今,蔣永喜在四個兄弟姐妹身邊飛出大山。大哥曲達成了壹名警察,妹妹永青和弟弟俊美·王繡大學畢業後都成了中學教師。
澤仁巴登神父經常感嘆:“妳真的趕上了壹個好時代。西藏和平解放前,妳舅舅舅媽跟著妳外婆討飯。那時候只有土司的孩子上學,窮人家的孩子連背書包的權利都沒有!”
江永的西圈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10歲時,他在小學三年級以優異的成績獲得了學校最高獎學金,a ***64元。這筆錢讓他和父母有生以來第壹次穿上了皮鞋。蔣永喜還記得自己的皮鞋被翻了。母親卓瑪群措常說:“來了,別忘了* * *產黨的恩情。”☆
在四川成都、湖北沙市、北京,康巴少年看到了祖國壯麗的山河,幾千年的歷史從教科書上流傳下來——雛鷹第壹次開始飛翔。
小學畢業時,蔣永喜以全縣第二名的成績考上了湖北省沙市六中的藏班。西藏班是黨和政府為了西藏兒童更好的發展,在內地教育基礎好的城市中學專門開設的。
出發那天,全村人都來給我送行。村長給他披上白哈達:“妳是我們村第壹個出門的人。妳要像鷹壹樣高飛,像樹壹樣不忘自己的根。”
沒想到大巴在二郎山上爬了五天五夜,還沒到成都。江永熙疲憊到了極點,忍不住抱怨:“怎麽還沒到?我的屁股痛。太遠了!”
車上的同學都笑了,帶隊的老師卻壹臉嚴肅:“妳們知道西藏以前沒有路嗎?毛主席送了幾十萬金珠和瑪米來幫助我們修建這條川藏線。為了修這條路,犧牲了3000多名朱槿瑪米!”
15年後,2006年7月1日,江永西圈作為西藏“十大傑出青年”之壹,受邀參加青藏鐵路的啟動儀式。羊八井地熱發電站和那曲物流中心...窗外閃過。他回憶起少年時期的第壹次西藏之旅,深切感受到古代西藏正在科學發展的軌道上加速前進。
如果說14歲到成都,蔣永喜第壹次看到車,第壹次吃到冰棍,只是充滿了新鮮感;第二年,他由學校組織來到北京,參觀了故宮、軍事博物館和萬裏長城。他的內心充滿了震驚。幾千年的歷史從課本上下來,激蕩著他的心。
長安街上的車水馬龍,雄偉的天安門城門,江永喜激動地從座位上站了起來。“我愛北京的天安門廣場,那裏是太陽升起的地方……”壹首初學的歌回蕩在我的耳邊。他情不自禁地壹次又壹次地做出西藏人特有的虔誠手勢。那壹夜,他無心洗去塵埃。他在酒店的床上給弟弟寫了壹封信:“今天,我登上了天安門廣場,我非常激動!”
從北京回來後,細心的班主任萬愛花發現,這個滿頭大汗的少年變得愛思考了。有壹次上數學課,他在課堂上陷入沈思,壹個人坐在那裏,咬著鉛筆。萬愛花走過去問,原來江永西圈在計算每個藏族學生入學四年要花多少錢。他對萬老師說:“我們初中四年級,所有費用全免,國家每個月還發生活費。衣食住行都比家裏好。我壹定好學,對得起國家的培養。”
江永西遊沒說空話。當他初中畢業時,他的大多數同學都選擇了中專或職校。他有機會去銀行學校,他只能工作壹年半。想著自己的家和正在讀書的三個弟妹,蔣永喜好幾天都在身邊。但最終,他毅然選擇了全軍唯壹壹所藏族高中——昆明陸軍學院附屬藏族高中。他成了壹名穿著軍裝的高中生。小時候朦朧的參軍報國的願望,此刻變得清晰起來。
同學聚會談到收入差距,有同學為江永的西遊感到惋惜。他淡淡地笑了笑:“這身軍裝讓我覺得很驕傲,花多少錢也買不到。”☆
從面臨淘汰到排名第壹,他天生就是當兵的料;最受關註的課程是西藏發展史,他的論文得了最高分――九月的早晨,春城的陽光格外耀眼,灑滿了整個操場,讓壹堆綠色的方陣充滿了生機。20歲的蔣永喜以挺拔的身姿和閃亮的紅牌站在隊伍的前排。
初中的時候,老師說他“天生就是當兵的料。”現在,江永喜如願以償,正式成為人民軍隊的壹員。江永熙太美了,他想唱歌。
然而,參軍之路並非壹帆風順。中隊學員大多是部隊優秀的班長。新生考試徹底,江永在西部的表現排在全隊下遊。他面臨著入學的第壹道坎:90天後,學院將組織軍標統壹考核,不合格者將被淘汰。
身高1.80米的江永,有著康巴漢子倔強好勝的性格。在涼爽的夜晚,他的隊友都睡著了。他帶著班長丁曉紅去操場補課,美其名曰“吃夜宵”。
在吧臺上,轉身,離開吧臺...班長在杠上轉過身來示範。蔣永喜涉足各地執業。跳上吧臺,轉身重重地摔在沙坑裏。他壹句話也沒說,起身飛上了吧臺。於是我摔啊,爬啊,摔啊,直到班長鼻子酸了,我想,這家夥是個好兵。
血泡磨成硬繭,手肘都結痂了。三個月後,壹個全新的江永西行出現在大操場上:射擊、轟炸、5公裏越野、戰術、裝備、軍體拳、400米障礙。經過壹科壹科考試,13中隊江永西行在124學員中成績第壹,在全軍院校新生中排名第四。
經過三年的軍校生活,蔣勇系統學習了黨的創新理論和軍事技能。2000年5月,他向黨旗莊嚴宣誓,成為壹名光榮的黨員。
在所有的課程中,西藏發展史是蔣勇最關註的壹門。主講人是著名的西藏歷史專家鄭山教授。
“從1991到2001,全國20多個省市援建西藏,現在西藏到處都是以各省市命名的街道和橋梁。”
“從2001到2005年,中央政府啟動了‘援藏’工程,中央政府和全國其他地方共投資322億元,在西藏建設了187個項目,其中僅中央政府就提供了187億元的資金援助。”
……
這些課讓蔣永喜眼前壹亮:他看到了教授提到的很多歷史遺跡;教授的觀點和他家庭的變化非常吻合。聽完課,他覺得心裏的燈壹盞壹盞地被點亮了。課間休息時,蔣勇常常會向家鄉的方向凝望——千百年來,那片高原給了人們最藍的天空和最奢華的陽光。然而,它也給普通人帶來了難以想象的艱辛:寒冷、缺氧、紫外線...世界上最樂觀最堅強的鄉親們,把痛苦化為歌聲,把工作升華為舞蹈,代代祈福,終於迎來了今天幸福安定的生活。可是,為什麽總有人時不時的制造壹些“噪音”,做出壹些“動作”,千方百計的擾亂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呢?我能為善良的人們做些什麽?
蔣永喜多次拜訪鄭教授,進行深入交流。學期末,蔣永喜寫了壹篇論文:“壹個沒有祖國的人,就像壹個沒有母親的孩子。他怎麽能談幸福呢?”團結統壹不僅是中華民族的福祉,也是西藏人民的福祉...我們這壹代藏族青年,每壹步人生都沐浴在黨的陽光雨露中。維護祖國統壹是我們這壹代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這篇論文得到了鄭教授的最高分。☆
本來他有機會留校或者在市軍工作,但是他選擇了放棄,自願回西藏工作。從軍校畢業後,蔣永喜有機會留校或在成都部隊工作。這是很多同學夢寐以求的,但江永的《西遊記》卻輕輕推開了它,同時放棄了壹份青春的愛情。
他知道,離開家鄉十幾年,雖然已經充分感受到了內地的繁華和多姿多彩的生活,但真正讓他念念不忘的,還是家鄉古老的雪山。他告訴自己:雄鷹不能離開高原的藍天。
他被分配到雅魯藏布江大峽谷的壹個部隊,面對的是壹片尖叫的“刀連”。在這裏,提倡的是熱血和鬥誌。
三連官兵以“識別”的禮儀禮貌地向見習排長打招呼,暗中挑戰的氣氛扼殺了蔣勇主動西繞的勢頭。部隊被拉到海拔5100米的米拉山進行訓練。這裏冰雪覆蓋,氧氣稀薄。連隊只有三頂帳篷。剩下的,只好挖地下掩體。江永西圈的任務是給連長、副連長挖壹個“地下空間”。
下午10,天空突然下起了冰雹。連隊早有準備,拉起壹塊20多米長的布擋在工事上方,只剩下壹塊工事露在外面。蔣永喜招呼官兵躲在布下再挖,他卻壹個人留在露天挖。冰雹打在他的頭上和身上,他壹句話也沒說,只是把自己埋在鐵鍬裏。
連長看在眼裏,滿意地點點頭:“這小子肯吃苦,看來能在高原紮根了!”
真正的考驗來了。因為排長突然感冒,蔣永喜臨時承擔了圍繞這個“見習排長”指揮壹個排戰術演練的任務。重點防守,迂回撤退,先佯攻後反擊...依托軍校打下的基礎,蔣永喜壹路靈活運用各種戰術,攻堅克難。終於在淩晨,他帶著壹個排的兵第壹個把紅旗插上了山頂。“嗷——”江永喜靠打架贏了壹群哇哇叫的士兵。沈浸在喜悅中的士兵把他拋向高空。那壹刻,江永熙的內心充滿了真正的自信。
雪山之鷹找到了自己的天空。☆
面對冉冉升起的五星紅旗,他成為第壹個站在國際童子軍大賽領獎臺上的藏族軍官——雄鷹開始飛得更寬了。
2002年底,成都軍區在全區選拔骨幹,以中國的名義參加“愛爾娜突擊”國際偵察兵競賽。經過層層選拔,17候選選手齊聚海口,參加出國前的最後壹次選拔訓練,其中蔣勇西行。
這是壹場無情的淘汰賽,17選手中只有9人最終走向國際賽場。對於蔣永喜來說,不怕魔鬼的訓練,但要比別人多經歷兩道難關。
壹個是蛇。說也奇怪,連熊都不怕他,就怕蛇。比賽場地是愛沙尼亞的原始森林,那裏有很多蛇。
第二是遊泳。從小在雪域高原長大的他,從來沒有學過遊泳,遊泳是這種訓練的必要組成部分。領隊下了死命令:“壹周內不能遊泳,收拾背包走人。”
沒有退路。蔣永喜讓隊友帶著壹條蛇到處跑,咬緊牙關慢慢摸...後來,他才敢把蛇纏在手腕上。
打蛇的經歷讓他明白,只有戰勝自己,才能戰勝困難。壹周後,他以“死到臨頭”的精神通過了遊泳考試。
2003年7月20日,江永西外成為“老A”部隊二隊隊長,與戰友登上了飛往異國他鄉的飛機。
“Elna突擊”,意為遠程滲透偵察行動,是各國偵察兵的頂級較量。比賽適逢賽事10周年,比往屆賽事難度更大,強度更大。由於歷屆中國隊成績斐然,其他27支隊伍提出了“停止中國隊”的口號。
8月5日,比賽在壹望無際的原始森林中打響。負重40公斤,無補給,隊員要擺脫千余名假想敵人的圍追堵截,五天四夜奔襲200公裏,完成18科目的比賽。
快到壹條河邊時,蔣勇發現對岸茂密的樹林裏有壹個人影在搖曳。他明智地命令他的隊員藏起來。緊跟其後的壹個外國隊認為機會來了,先搶到了橋。不壹會兒,對岸傳來抓“敵”的哨聲。“走吧!”壹聲奪戰機的命令,蔣永喜率領小分隊出其不意地跑過大橋,閃電般沖出正在追擊外軍隊伍的假想敵人。
蔣永喜帶著小分隊在叢林裏跑來跑去,英勇奮戰,最終獲得外軍組第二名。五天四夜攻堅200公裏,他們只休息了六個小時。
五星紅旗冉冉升起,他成為第壹個站在國際童子軍大賽領獎臺上的藏族軍官。
國際比賽歸來,蔣勇被調到某部組織代號為“雪豹”的首屆高原偵察兵集訓。
不到壹年,他帶著壹個連槍都不敢放下的新兵,成了神槍手。最後,他被選中,送到陸軍學院晉升。他把“雪豹公司”打造成著名的軍區神槍公司。2004年底,西藏軍區舉行大比武,“雪豹連”壹戰成名,奪得所有硬課目第壹名。2007年7月,成都軍區偵察兵比武,“雪豹連”再次獲得技戰術綜合運用第壹名。
軍校畢業6年,蔣永喜繞過的1排和兩個連被上級表彰為先進單位。在他帶的士兵中,有56人被評為優秀士兵,4人榮立二等功,6人榮立三等功。四年來,他改進射擊、戰術、體能訓練方法20余項,創造高原特種兵訓練紀錄50余項,榮立壹等功1次,二等功2次。
2006年3月,部隊黨委決定派蔣永喜到西藏大學全日制本科學習。臨行前,軍長韓誌宏說:“說實話,我真的很不願意讓妳上學,但為了讓妳飛得更高,我們必須讓妳走!”
如今,昔日農奴的後代蔣勇是全日制本科學歷。今年3月,作為全國人大代表,他走進莊嚴的人民大會堂,參與討論國家大事。
今年,中國慶祝改革開放30周年。江永西圈剛過完年。黨的十七大以來,先後在西藏大學、類烏齊中學、農牧區向藏族群眾宣講黨的路線政策17次,宣講自己學習黨的創新理論的體會。
在西藏大學的報告會上,江永喜深情地對同學們說:“如果我是壹只雄鷹,那麽是黨和人民給了我展翅高飛的翅膀,是改革開放開啟了我們這壹代青年飛向未來的航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