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林清玄先生的散文變成了我的“心頭好”。繁忙焦躁時,迷茫無措時,失意低迷時……先生的文章就如同壹劑良藥,能讓我那顆焦躁不安的心安定下來。
今日壹早,卻從新聞得知,老先生過世了,終年65歲。壹霎那間,眼眶竟有些紅。這些年支撐著我的那些文字的那個作者,往後,再也不在了。
林清玄,當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詩人、學者。1953年生於中國臺灣省高雄旗山。曾任臺灣《中國時報》海外版記者、《工商時報》經濟記者、《時報雜誌》主編等職。17歲開始發表作品;30歲時他的作品囊括了當時臺灣的所有文學大獎;32歲遇見佛法,入山修行;35歲出山,四處參學,所著“身心安頓系列”成為20世紀90年代臺灣最暢銷的作品;40歲完成“菩提系列”,暢銷數百萬冊,帶動了佛教文學的發展,掀起學佛熱潮。在40余年的創作生涯中,出版作品逾百部。
對林清玄來說,走上寫作之路,其實並非最初的願望,最早,林清玄壹直想當畫家,8歲時獲得過全臺灣繪畫優選。10歲時,他開始讀小說,並且愛上了閱讀。後來林清玄立誌要成為壹個作家,希望寫出感動人心的作品。
然而林清玄出生貧窮家庭,務農的父母並不知道作家是什麽。林清玄還曾因為說“長大後要當作家,寫寫東西就可以收稿費”,而挨了父親兩巴掌。
所幸,林清玄遇上了壹個好老師,“有壹天,老師邀請我去家中吃飯。我受寵若驚。趕去時,看到老師正和師母在包餃子,我感動到眼淚都快流下來。”看到林清玄這副模樣,老師很嚴肅地告訴他:“我教了50年書,我用生命保證妳將來壹定會成功!”正是這番話,帶給林清玄很多寫作的勇氣。
但是真正讓林清玄成為寫作大家的,我想還是他本人對於寫作的感悟。在散文《生命的化妝》中,有這樣壹段話:“拙劣的文章常常是詞句的堆砌,扭曲了作者的個性。好壹點的文章是光芒四射,吸引了人的視線,但別人知道妳是在寫文章。最好的文章,是作家自然的流露,他不堆砌,讀的時候不覺得是在讀文章,而是在讀壹個生命。”
所以,在林先生的筆下,沒有華麗詞藻的堆砌,沒有寫作的炫技,只有用心寫就的樸實語言。這樸實的語言中往往蘊含著或深或淺的哲理,宛如春雨滋潤萬物。
林清玄先生這壹生中,有過兩次婚姻。在第壹任妻子陳彩鸞離家外出不知所蹤的三個月後,林清玄選擇辭職上山,隱居起來,兩年後才重入紅塵。就在林清玄以為自己看破七情六欲的時候,他遇見了第二任妻子方淳珍。
此時的林清玄向陳彩鸞提出了離婚,陳彩鸞同意。之後,林清玄迎娶了年輕貌美的方淳珍。這事引起了軒然大波,關於他的謠言漫天飛。大眾對他表示強烈的抗議,有激進的婦女組織,在“林清玄教育文化基金會”門口焚燒他的書。有人在網上大罵他是“偽君子”,有人說他“說壹套,做壹套”。
事實上,陳彩鸞卻和方淳珍私交很好。平時她們會相約喝茶、聊天,方淳珍還會為林清玄和陳彩鸞已經長大的兒子買電影票,約女朋友。
在這次婚變中,對於大眾的誤解,林清玄壹直保持沈默的態度,沒有辯解,他希望用沈默來得到大眾的理解和祝福。如同《心田上的百合花開》中的那株野百合壹樣,在遭遇誤解、嘲諷時,仍能堅持初心,努力開放。
我們常說文如其人,林清玄先生的壹生的確如同他的文章壹樣,做到了不爭不辯,而他所著的作品也正是他生命的表達。向這樣的寫作者致敬,祝先生壹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