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年來,蘇州大學為社會輸送了30多萬名各級各類人才,其中許多人成為科學、教育、文化等事業的著名學者和名人。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許德珩、周古城、費孝通、雷潔瓊、孫起孟,原全國政協副主席趙樸初、錢偉長、董寅初,著名科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著名法學家倪錚,著名蠶桑教育家鄭碧江,著名腦外科醫生、醫學教育家杜,香港知名人士楊、查(金庸)等,現任全國人大常委、副主席原江蘇省委副書記、副省長、、周桑宜、陸軍,以及譚、劉建康、宋等30多位兩院院士都是我校校友。
蘇州大學目前擁有20個博士後流動站,24個壹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67個博士學位授權點(含自設專業),1個壹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47個壹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244個碩士學位點(含自設專業),21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111本科專業,4個國家重點學科,9個省壹級學科(含2個培育學科),22個省重點學科,7個江蘇高校優勢學科。1國家工程實驗室、1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建設點、3個國家公共服務平臺、1國家大學科技園、16省部級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實驗教學示範中心、4個省部級工程中心、5個省部級公共服務平臺、16。1國家科學基礎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1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國家體育總局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各類學生5萬余人,其中研究生1,41,49人,本科生24753人,成人學歷9922人。教職工4700余人,院士4人(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3人,中國科學院和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人),副高級及以上職稱人員1,799人。壹支相對強大、結構合理的教師隊伍已經形成。
蘇州大學堅持教學和科研兩個中心,在強化基礎、拓寬口徑、強化應用、重視實踐的指導下,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學校每年約有40名學生獲得國家級及以上獎項。在第29屆北京奧運會上,我校運動員獲得“兩金壹銅”。16廣州亞運會,* *我校十余名學生入選中國體育代表團,參加跆拳道、田徑、手球等項目。* * *獲得4枚金牌,1枚銀牌。2011年,學校堅定不移地實施百折不撓的科技創新戰略,創新工作思路,創新體制機制,科研成果豐碩。在自然科學領域,我校共批準國家重點項目19項,其中863計劃重大項目1項,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重大項目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5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面上項目208項,國家項目232項,國家項目基金1,476,544。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0項,其中重點項目2項,入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圖書館1項目,獲得國家項目資助* * * 293萬元;全年申報專利514件,授權專利240件;SCI指數在全國高校中排名第29位,SCI學科影響因子前1/10的期刊論文在全國高校中排名第24位。
蘇州大學現有天賜莊校區(本部)、蠶桑地校區(東校區)、香門外校區(北校區)、科苑校區(南校區)、獨墅湖校區(新校區)、陽澄湖校區六個校區,占地面積4953.438+09畝,建築面積654.38+0.8萬平方米(654.38+),學校圖書資料豐富,藏書400多萬冊,中外文期刊2600多種。分析測試中心、計算機網絡中心等先進設備;為教學和科研服務的蘇州大學出版社有限公司擁有。學校還編輯出版了人文、科學、工程、醫學四個版本的期刊和《外國絲綢》等學術期刊,與國內外高校和科研機構進行交流。
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為學校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開辟了廣闊的道路。蘇州大學積極擴大對外開放,與日本、法國、韓國、新加坡、德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及香港、臺灣省等地區的130多所高校建立了校際交流關系,接收近2000名外國留學生和進修生學習漢語言文學等相關專業。
蘇州大學高度重視依托本省特別是蘇南地區雄厚的經濟實力和優越的人文區位條件,積極探索服務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有效途徑,以此作為鮮明的辦學特色和辦學動力。天堂般的學府蘇州大學,正以前所未有的氣魄和勇氣,緊緊圍繞創建“國內壹流、國際知名的高水平大學”的既定目標,銳意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