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基金投資 - 古代明明是做飯用的“鼎”,怎麽成了國家的象征?

古代明明是做飯用的“鼎”,怎麽成了國家的象征?

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陜西省岐山縣董家村農民董春生在地裏取土時,意外發現了?海內三鼎?之壹的毛公鼎。憑借鼎身499字的超長銘文,躋身?中國十大青銅器?之首。當人們關註銘文的同時,忽視了鼎由炊具變成重器的勵誌之路。

上圖_ 毛公鼎,西周晚期青銅器

上圖_ 毛公鼎中的銘文

脫胎於炊具

新石器時期,人們的烹飪方式以火炙和石燔為主。宋朝譙周《古史考》中考證:?及神農時民食谷,釋米加於燒石之上而食。及黃帝始有釜甑, 火食之道成。?傳說,黃帝最早鑄鼎。《史記》記載:?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作寶鼎三,像天、地、人?。

《說文解字》註釋: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它的出現,結合了盛器、餐具和炊具等功能。堪稱偉大的飲食革新。《周易?象傳》記載:?鼎, 象也。以木巽火,亨飪也。聖人亨以享上帝,而大享以養聖賢。?《說文解字》亦載:?鼎, 象析木以炊?。鼎身燉煮,鼎下燒火,既能烹制主食,又能煮熟肉食,奠定了華夏民族以米為主、以肉為輔、以蔬果為補充的飲食結構。

上圖_ 古代食器?鼎?

隨著冶金技術的發展,鼎由青銅代替了陶制,鼎身、鼎足、鼎耳三者融為壹體,美觀大方,紋飾多樣,古樸穩重。《周禮?考工記》認為:?六分其金而錫居壹謂之鐘鼎之齊。?科實研究表明,制鼎的青銅中,銅占85.71%,錫占14.29%,完全符合文獻的記載。時至唐朝,鼎食依然風靡。李世民長子的李承乾?作八尺爐,六隔大鼎,募亡奴盜民間馬牛,親臨烹煮,與所幸斯役***食之。?

研究表明,成年人每天應該攝入50?75克的肉類,用來維持生命。究其原因,肉類中富含蛋白蛋、脂肪、氨基酸、維生質和微量礦物元素等,其中有賴氨酸、蘇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等8種氨基酸是人體無法自行合成,而且是必不可少的。

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強調:人類?最重要的還是肉類食物對於腦髓的影響, 腦髓因此得到了比過去多得多的為本身的營養和發展所必須的材料, 因此它就能壹代壹代更迅速更完善地發展起來。?鼎作為烹制肉食的炊具,其地位自然受到華夏民族的推崇和尊重。

上圖_ 春秋時期的?仲滋銅鼎?,壹種飪食器

起勢於禮器

最先將鼎和國家聯系起來的人是商朝的伊尹。他觀察?鼎中之變?,善於?調和鼎味?,?負鼎俎,以滋味說湯,致於王道?。在飲食活動中,禮儀規範顯得尤為重要。《禮記?禮運》載:?夫禮之初, 始諸飲食。?禮儀的目的是?尊讓契敬?,而鼎起到了?明貴賤, 辨等列?的作用。

西周時期,出現了列鼎制度,體現出嚴格的等級差別。《周禮》、《儀禮》、《禮記》均提出:?天子可享用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上士三鼎二簋、下士壹鼎壹簋。?地位不同,使用的鼎也不壹樣。按照地位的高低,享用的鼎要麽尺寸有大小之分,要麽相同的鼎數量上依次奇數遞減。奇數的鼎和偶數的簋相結合,體現?鼎俎奇而籩豆偶, 陰陽之義也?的傳統觀念。

先秦時期,統治階級往往用祭祀加強自身的權力。《左傳》指出:?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祭祀時,盛放祭品的鼎往往賦予了神聖使命,具有通靈和祈禱的作用。正因如此,鼎擺脫了炊具的束縛,躋身為更為重要的禮器。

上圖_ 禹貢九州圖

發展於神器

相傳,?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壹鼎代表了壹州,九鼎象征著九州,是君王統治國家的權力符號。鼎在國家機器的運轉中,充當了?承天體?和?脅上下?的中間媒介。開頭提到的毛公鼎,用銘文歌頌了周王布施德政、文治武功和恩賞大臣的功績。

認識到鼎的特殊價值,各路諸侯?得之則據大統, 名正言順, 故莫不有欲存焉?。先秦時期,鼎的傳承意味著權力的更叠。公元前606年,楚莊王借攻打洛陽附近陸渾戎之機,陳兵洛水,炫耀武力。周定王的使者王孫滿受命勞軍。楚莊王旁敲側擊地打聽九鼎的?大小輕重?。

上圖_ 戰國時期的?錯金銀銅鼎?,壹種飪食器

王孫滿對楚莊王僭越禮制的行為深感厭惡,他義正詞嚴地說:?(夏)遠方圖物,貢獻九枚,鑄鼎象物?桀有昏德,鼎遷於商?商紂暴虐,鼎遷於周。?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壹番話不但突顯了鼎的權威和崇高,又對楚莊王給予了強有力的回擊。此後,?問鼎?成了奪取政權或企圖篡位的代名詞。

公元前249年,秦莊襄王攻滅東周,?其器九鼎入秦?。秦統壹天下後,九鼎下落不明。盡管如此,在後世朝代和有識之士看來鼎?遇聖則興?,稱之為?九州神器?並不為過。實質上,鼎和王權緊密結合,為當權者執政的合法性提供了可靠的背書。

上圖_ 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

成型於文化

有形的鼎消失了,無形的鼎卻在強化原有的精神內核,引起了人們的***鳴和認可。三國時期,諸葛亮在《隆中對》裏,進行了戰略規劃:?先取荊州為家, 後即取西川建基業, 以成鼎足之勢, 然後可圖中原也。?唐朝女皇武則天對鼎倍加迷戀,?夏, 四月, 鑄九鼎成, 徒置通天宮。豫州鼎高丈八尺, 受千八百石;徐州高丈四尺, 受千二百石。各國山川物產於其上, ***有銅五十六萬七百余斤?。?自玄武門入, 令宰相、諸王率南北牙宿衛兵十余萬人並仗內大牛、白象***曳之。?足見鼎文化對君主和個人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力。

諸多史籍文獻顯示,人們通常用?鼎運?、?鼎命?、?鼎祚?比喻皇位和國運,?鼎業?有帝王之位的意思,?鼎分?則是國家分裂,?鼎沸?表示社會動蕩,?鼎氣?借喻國家繁榮之兆,?鼎論?、?鼎味?是指治國之策和國政,?鼎遷?意味著國家覆沒,?定鼎?說明王朝的建立。

上圖_ 萬年寶鼎,1947年,黃魚門出任裕華紗廠經理,成都金融界贈寶鼎以示慶賀

社會精英對鼎文化趨之若鶩,民間百姓同樣跟風效仿。是身居要職的重臣,稱為?鼎臣?或?鼎足?,宰相古稱?鼎輔?或?鼎位?,名聲顯赫的人物叫做?大名鼎鼎?,掌握話語權的人又叫?鼎言?或?壹言九鼎?,世家大族有?鼎族?或?鼎貴?的說法。總之,與鼎有關詞語,自帶滿滿的正能量。

鼎,經歷了炊具、禮器、重器和文化的演變,在古代歷史上僅此壹例。堯帝期望?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即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鼎和在祭祀和政治活動中,契合了國家的發展需要,傳承了民族的生存火種,延續至今,歷久彌新。

文:計白當黑

參考資料:

白曉銀《鼎和鼎文化》、陳煜《鼎文化略論》、司馬遷《史記》、左丘明《左傳》、劉昫等《舊唐書》、司馬光《資治通鑒》、先秦諸子《尚書》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