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基金投資 - 北京大學海洋研究中心北京大學海洋研究中心召開首屆學術年會。

北京大學海洋研究中心北京大學海洋研究中心召開首屆學術年會。

近年來,來自不同學術背景的專家報告了各自海洋相關研究的進展。18場精彩報告分別涉及現代海洋觀測與測試、過往海洋歷史、數值模擬、實驗室訓練實驗、海岸帶開發、島嶼權益等,展現了北大海洋研究的最新成果。地空科學學院陳永順教授介紹了我國首次在西南印度洋進行的海底地震儀陣列探測實驗結果及其重要科學意義。何濤副教授作了《海底熱液的傳熱與流體特性》的報告;李教授研究組通過對青海德爾尼銅礦床的研究,揭示了超慢擴張洋中脊硫化物礦床的典型特征。物理學院胡永雲教授報告了模擬太陽系外行星海洋環流對其氣候調節作用的最新結果。楊海軍教授通過模式計算揭示了不同時空尺度下海洋與大氣經向熱傳輸過程中海洋與大氣的互補關系。特約研究員魏軍報道的海氣耦合模式,為模擬區域洋流變化和海洋大陸反饋機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四位地球科學領域的老師報告了古海洋研究的結果,時間跨度很大。成環學院特別研究員許利用海洋沈積物中的有機地球化學指標,重建了沖繩海槽南部近2700年來的海水溫度變化。通過分析化石微殼的元素特征,地空所黃寶琦副教授研究了420萬年以來西太平洋底層水性質的變化。副教授劉建波、特約研究員沈冰展示了通過沈積學和地球化學分析研究4-6億年前地質時期古海洋特征的成果,深入探討了華南早奧陶世碳酸鹽沈積體系的轉變和伊迪卡拉冰期古海洋氧化過程。

對南海及中國周邊海域的研究也引起了與會師生的濃厚興趣。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胡敏教授通過對海上、海島和空氣中采集的樣品進行檢測,並收集和分析相關數據,探討了東亞地區空氣汙染物的跨境傳輸及其相互影響,並提出了應對措施。物理學院特聘研究員傅宗梅重點研究了大氣-海洋界面有機物的交換過程,提出了三層膜模型的新觀點。理工學院的吳曉蕾教授介紹了近年來南海表層和柱狀沈積物樣品的微生物分析結果。他希望與其他學科的專家探討海洋微生物資源的開發利用、海洋微生物的生物地理分布及其在地球化學循環中的作用。衛生部藥學院林教授將南海底棲代謝產物的多樣性應用於抗腫瘤和抗艾滋病活性的研究,取得了令人振奮的進展。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沈星海教授為大家帶來了分子印跡聚合物的設計與合成的研究成果,該成果在海水提取鈾方面的潛在應用對海洋資源的開發具有重要意義。周麗平教授報告了他的研究團隊與物理學院劉可欣教授合作研究南海深海過程演化重大研究計劃的最新實驗結果,並展示了用放射性碳同位素方法示蹤南海深海環流運動的潛力。成環學院許教授根據多年的研究,對高強度的沿海開發對海洋的影響及其對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法學院李紅雲教授從國際法和外交規則方面梳理了如何解決釣魚島問題這壹熱點話題,引起了與會師生的濃厚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