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渠道融資彌補養老保險缺口應對中國人口老齡化,由韓國《保險新聞》和日本《保險每日新聞》共同主辦的第七屆亞洲保險論壇3月28日在北京舉行。北京大學教授鄭偉分析了中國人口老齡化對養老保險基金的影響。他指出,中國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可持續性極其嚴重。按照中等成本情景,到2048年,養老保險基金累計收不抵支,基金將會枯竭。單純依靠財政投入解決養老保險缺口是不可行的。除了增加財政投入意外,還應考慮其他外部融資渠道彌補養老保險缺口,如開征新稅(如高消費稅)、國有資產變現、發型社保彩票、劃轉全國社保基金等。鄭偉說,養老保險基金是指第壹支柱的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不包括第二和第三支柱,只包括城鎮職工養老保險。主要有四個方面的數據向大家匯報。首先是在職退休人員的比例。在我國城鎮職工養老保險中,大約有三個在職職工供養壹個退休人員,數值為3: 1。2030年將降至2: 1,2065年降至1: 1。也就是說,到2065年,我國城鎮職工的養老保險將是在職壹個,退休壹個,與美國差別很大。美國目前的撫養比是工作和退休3: 1,上世紀30年代美國是2: 1。但是到了30年代以後,長期穩定在2: 1,我們卻繼續下滑。正是因為人口老齡化的快速變化,我們才有了下面這些表格中更為嚴峻的情況。年度現金流量的度量是當年基金收入與支出之間的關系。在這其中我們會發現,2037年,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收入首次達不到當年支出,當年收支為負。第二個數據是累計收入和支出。我們發現,2048年累計收支將會使整個基金枯竭,即假設不進行改革,按照目前的框架,2048年中國城鎮養老保險基金將會枯竭。第壹階段,我們聽說了韓國的情況,也有上世紀40年代資金枯竭的問題,和中國的情況頗為相似。第三個數據是綜合精算平衡,就是考慮未來幾十年的平均養老保險缺口。我們來重點看壹下2011-2100這90年的中等成本整體情況,是負12%。這是什麽意思?如果考慮到90年期間平均每年基金缺口為負12%,這意味著如果要平衡基金,或者降低養老金替代12個百分點,或者提高養老保險繳費率12個百分點,是不可能的,現實中也不具有可操作性,因為現在養老保障水平不高,繳費水平已經很高了。大家註意到這四個紅色數字由正變負,其實取決於我們考察的時期的變化。如果只考慮25年,那麽2011-2035這25年期間的養老基金就不用擔心了。它不僅沒有差距,而且是平衡的。基於以上分析,我國養老保險制度的可持續性極其嚴重。按照中等成本假設,2048年養老保險基金累計收不抵支,基金將會枯竭。2049年,將迎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壹百周年。我覺得不要指望這樣的成績能報道到建國壹百周年。不要幻想通過養老保險制度的自我調節來實現基金平衡。12%的差距,靠自律是達不到的。不能單純依靠財政投入來彌補養老保險缺口。如果要靠這90年的財政投入來彌補缺口,大概需要11%的年度財政支出來彌補90年。這怎麽可能?國防開支以每年5%的速度增長。政府每年花11%怎麽可能彌補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需求?所以完全依靠財政投入來彌補是不可行的。除了外部籌資渠道,還要註意通過內部挖掘來彌補養老保險的缺口。壹方面,中國的養老保險制度形勢嚴峻,但並非不可救藥。另壹方面,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存在時間窗口,改革的機會稍縱即逝。12%的缺口起點從2011開始。如果延遲五年或者十年,養老保險的缺口要麽是負12%,要麽是負13和65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