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基金投資 - 知識城市首次規劃政策解讀會:六位專家解讀知識城市使命

知識城市首次規劃政策解讀會:六位專家解讀知識城市使命

廣州知識城作為中新共建壹帶壹路的新亮點和新加坡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新平臺,如何全面深化科技創新、金融服務、城市發展等各領域務實合作?作為國務院批準的唯壹“知識產權綜合改革試驗區”,如何打造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要素最集中的高地?國務院批準《中新廣州知識城總體發展規劃(2020-2035)》(以下簡稱《規劃》)後,十五期間知識城將如何做好自己的使命?如何在面向2035年的新的歷史征程上開好局、起好步?這些問題在規劃的第壹次政策解讀會上得到了解答。

繼半個月前商務部舉辦中新廣州知識城專題新聞發布會後,10月28日,165438+,中國經濟改革學會會長、原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十二屆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中國經濟改革研究基金會理事長、原國家發改委經濟體制綜合改革司司長彭森 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財政部原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康佳等六位專家現場發言,對規劃進行了深度解讀,分析了“十五”知識城的使命,為知識城在新的發展格局中提出了良好的策略和建議。 會議由廣州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冼主持,來自相關研究機構各專業領域的37位專家學者和研究人員參加了會議。

用市場化改革思路解決矛盾,打造高質量發展引擎。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學會會長、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第十二屆NPC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彭森指出,規劃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總體上體現了五中全會精神,符合廣州實際,是壹個好規劃。

彭森建議,打造知識新高地的關鍵是培育集知識生產、傳播、應用、服務和知識保護於壹體的現代知識經濟體系,包括引進壹些國際知名的教育機構,建立創新型大學等。在國際人才自由港方面,重點是吸引和利用好國際創新人才的激勵和人才流動機制,建立與國際接軌的人才環境。在灣區創新源方面,要著力形成集基礎科學、技術研發、成果轉化為壹體的知識創新體系。發揮中新合作的獨特優勢,對接新港澳營商環境,營造國際化、法治化、市場化的營商環境,提升國際合作競爭新優勢。

好的定位要有好的制度,好的機制來保證。彭森指出,知識城要深化市場化改革,用市場化改革的思路和辦法解決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激發市場的創造力和高質量增長的活力和動力,實現勞動力資源、人力資源、金融資源等要素的自由流動和配置,實現“十四五”良好開局,真正發揮粵港澳高質量發展重要引擎作用,創造高水平對外開放新經驗。

建立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打造知識創造新高地。

規劃中把打造全球知識產權高地作為戰略基點,提出要建設立足廣東、輻射華南、示範全國的知識產權引領創新驅動發展城市。

中國經濟改革研究基金會理事長、國家發改委經濟體制綜合改革司原司長孔景源表示,要適應知識城市打造知識創造新高地的戰略定位,完善知識產權制度、科技創新利益激勵機制、產業應用便利化服務體系;適應建設國際人才自由港的規劃定位,構建文化教育、人才培養和使用、國際人才聚集和利用新體系;適應粵港澳大灣區國家創新發展戰略,建立港澳資金、技術、人才、數量、服務等市場要素單邊開放和整合的體制機制。

知識密集型產業如何建立高端化、國際化、數字化、智能化、集約化的體制機制?孔景源用三個“適應”給出了答案,即適應數字智能產業發展需求,建立先進制造和增量制造產業體系;適應消費互聯網向工業物聯網轉變及其業務特點,創新數字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和深度融合體制機制,抓住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歷史機遇;適應傳統企業模式向產業鏈分工轉變的趨勢,鍛造高新技術產業橫向和縱向分工、區域整合適度、創新鏈和產業鏈集群的產業集群。

在雙循環的發展新格局中擔負起新的歷史使命。

構建以國內大周期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周期相互促進的發展新格局,既是應對當前形勢、為經濟發展增添新動力的重要舉措,也是謀劃長遠、增創未來發展新優勢的戰略部署。

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財政部原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康佳表示,知識城要發揮改革開放排頭兵的作用,在構建雙循環發展新格局的歷史征程中,承擔起新的歷史使命。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超常規發展的高新技術和知識經濟驅動的重要創新引擎,打造國際壹流、高標準的法治營商環境示範區,培育壹批重大項目形成產業集群,推動形成產業發展新機制,打造創新與產業融合發展的強勁增長極。

知識城是壹座值得期待的新城。

規劃圍繞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重要引擎的戰略定位,科學統籌不同區域的主導功能和發展重點,提出“壹核兩心多園”的城市空間布局。那麽如何實現功能、交通、布局的協調,促進高效利用,協調區域功能呢?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教授蔡莉莉指出,知識城作為灣區的創新之源和廣州的核心創新平臺之壹,應深度參與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建設,發揮科技創新、高端制造、科技服務等全產業鏈引領作用,以重要知識創新和基礎研究為抓手, 在大灣區形成集基礎科學、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為壹體的知識創新體系,全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將知識城建設成為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的創新之都。

《規劃》特別重視城市設計,建立了特色風格分區。蔡莉莉指出,知識城在空間布局上具有“三山屏障、壹廊骨架、藍綠脈絡、綠色園林”的生態綠地結構;打造知識城中部的知識創造和科技創新核心,打造開放道路沿線的知識輻射軸,打造“壹核壹軸四群”的整體空間布局;科學合理安排生產、住房、學校、醫療等項目,構建環境友好型產城融合格局。

肩負創新驅動發展使命,做國家創新驅動發展助推器。

國家發改委社會發展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常興華提出,知識城市要成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使命,形成全球創新新高地,成為世界重要的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成為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助推器。

在發展路徑上,爭取國家重大科技資源布局,讓項目落戶大灣區和科技城,橫向上註重與京滬合作,形成科技創新的同體,實現合作共享。讓制度保駕護航,加強科技、制度、規則的銜接,探索適應香港知識產權制度的方式,靈活復制香港在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服務等方面的標準和做法,與國際最高標準接軌,打造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先行區。

通訊員肖坤華、陳土華、饒鳳珍

林,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