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保護發掘出的恐龍足跡化石潛在的科研、科普和觀賞價值,甘肅省政府以省長“科教興省”基金資助項目支持大規模發掘清理工作。永靖縣也及時成立了劉家峽恐龍管理局,甘肅省國土資源廳投入60多萬元進行了兩年的保護性開發,在發掘現場建立了15平方公裏的省級古生物足跡化石保護。
在省、州、縣三級部門的大力支持和努力下,甘肅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於2001 11 27通過了國土資源部的評估。2001 1 2006年2月4日,國土資源部正式批準建立“甘肅省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並於2002年2月28日在北京由國土資源部授牌,列為第二批國家地質公園,也是目前甘肅省唯壹的國家恐龍地質公園。2002年3月20日,甘肅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博物館正式開工建設。2003年6月,地質公園基礎設施工程全面啟動。2005年6月5438+10月,地質公園揭牌向世界開放。為進壹步加強地質遺跡保護,2005年6月,經省、州政府批準,甘肅省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管理局正式成立,為永靖縣人民政府直屬機構。
在國家、省、州國土部門的高度重視和正確領導下,永靖縣委、縣政府狠抓國家地質遺跡保護工程和基礎設施工程,不斷提高了公園的保護水平和完善了服務功能,對永靖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壹是規劃制定了比較完整的地質公園基礎資料。近年來,該縣邀請了許多省內著名的專家和規劃師,對這壹地質遺跡進行整體規劃和科學布局。《甘肅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核心區總體規劃和詳細規劃》、《甘肅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基礎設施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甘肅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基礎設施建設環境影響報告書》、《甘肅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綠化、供水、電網工程設計及預算》、《甘肅劉家峽恐龍博物館可行性研究報告》相繼出臺,為地質公園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是高度重視地質遺跡保護,不斷強化保護措施。始終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原則,保護優先。6年多來,投資包括地質遺跡保護700多萬元,1號保護棚及其附屬工程相繼建成,有效保護了1號足跡群;核心區2公裏以內用鐵柵欄圍起來;2、4、6點腳印暴露後,及時用沙子填平,防止風吹雨打造成風化。嚴格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古生物保護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制定了安全制度、值班制度、應急預案等壹系列規章制度和措施,為保護這壹不可再生的地質遺跡奠定了良好的物質基礎、組織人文基礎和制度基礎。
第三,加快地質公園基礎設施建設。按照“統壹規劃、分期開發、逐步實施、因地制宜、建管結合、提高效益”的建設原則,地質公園基礎設施工程於2003年6月開工建設。目前,1963平方米的1保護展廳、1保護棚擋土墻工程、展廳內裝飾收藏工程已完成,公園正門、標誌碑已建成,管理辦公樓9棟,園內道路880平方米已鋪紅磚,550平方米地質遺跡研究中心主體工程已建成,通信基站塔已建成,電網改造及地質公園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有力地促進了黃河三峽旅遊業的快速發展。2007年初,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成功躋身“中國縣域旅遊品牌景區500強”。
第四,開展科學研究和科學普及。為不斷提升地質公園的科普教育功能和水平,該縣投資50多萬元制作了地質公園標識系統,在1號展廳購買了觸摸屏和54寸大屏幕電視,印制了2萬本導遊手冊,制作了100張科普光盤,分三批聘請了25名專家,多角度、多方位對地質公園進行了科學研究,培訓了30多名講解員,為5萬多人講解了恐龍地學知識同時,將“蘭州龍”和“劉家峽黃河龍”的骨骼化石復制並放置在1保護棚內,極大地吸引了更多的遊客前來參觀學習,有效發揮了地質公園的科研和科普知識功能。甘肅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經過6年多的開發建設,取得了壹定的成績,但與整個地質公園的總體規劃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步伐仍然緩慢,突出表現在以下4個方面:
第壹,大量恐龍足跡地質遺跡仍然面臨各種威脅。由於缺乏資金,地質公園內2號、4號、6號的大量恐龍足跡遺跡暴露後只能通過沙埋的方式進行保護,使得這壹珍貴的自然遺跡仍然面臨著風化、侵蝕、黃土崩塌、掩埋等諸多威脅,而其他壹些自然暴露的古生物學家、節肢動物、昆蟲遺跡化石仍然遭受著風吹日曬、雨雪侵蝕,風化十分嚴重。
二是道路建設進展緩慢。甘肅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位於鹽鍋峽水庫北岸,交通很不方便,只能走水路,也很危險。為方便遊客和管理,該縣於去年8月開始修建太極鎮孔寺村至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的23公裏公路,總投資950萬元,按四級公路標準建設。由於缺乏資金,項目進展非常緩慢。
三是地質公園基礎設施不完善,配套服務嚴重缺乏。甘肅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作為黃河三峽的重要旅遊景點,越來越受到中外遊客的青睞。然而,隨著永靖黃河三峽旅遊業的發展和遊客數量的逐年增加,地質公園的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功能與遊客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明顯。目前,園區內餐飲、娛樂、服務、購物等基礎服務設施尚未建成,園區給排水、電網工程也十分薄弱,廁所衛生設施簡陋,嚴重影響了黃河三峽旅遊業的進壹步發展,制約了園區知名度的進壹步提升。第四,挖掘研究面臨資金困難。專家指出,在劉家峽恐龍足跡化石群1號地質遺跡400多平方米的範圍內,6組10組足跡非常清晰、連續。腳印的布局顯示,當時恐龍主要是沿著湖岸或者從水邊走到陸地上。專家還推測,這些腳印很可能是壹大群食草恐龍在覓食或飲水過程中留下的,當時周圍或尾隨有食肉恐龍。從目前保存足跡的方向來看,上坡和下坡都有。通過繼續挖掘,會有新的發現,但需要很多錢。
據統計,2002年至2006年,國土資源部僅撥款700萬元用於地質遺跡保護和地質公園建設,而地質公園實際投入高達2480萬元。
為此,永靖縣共承擔財政負擔17萬余元。可見,資金已成為劉家峽恐龍足跡化石群地質遺跡開發和保護的瓶頸,嚴重制約了地質公園的建設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