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召開的中***中央政治局會議再次明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國內經濟大循環因此逐漸成為資本市場熱詞,與之相關的概念股亦受到資金追捧。受訪公募人士普遍認為,上升為國家戰略的“內循環”或將帶來多個方向的投資線索。
“自上而下”推動
產業結構大調整
前海聯合國民 健康 基金經理林材直言,“‘內循環’就是擴大內需,讓國內的供給和需求形成自我循環。老百姓花錢買產品,企業花錢去購買原材料,上遊企業給工人發工資,工人又去消費,這就形成了內循環。”
在金信價值精選混合基金經理吳清宇看來,內循環包含了若幹方面,其中“勞動力內循環”平衡公平與效率,“土地內循環”釋放消費市場活力,“資本內循環”調優產業投資結構。“技術內循環”構建新型發展增長極,“數據內循環”打造未來發展新優勢等。
“也就是國內的自產自銷,不僅做強國家硬實力和軟實力,也要做大內需市場,讓國人有錢花也敢花錢。內循環短期內要靠財富再分配,長期要靠 科技 做大做強。另外,由於美國大選臨近,壹些政客不惜挑戰中美關系來為自己贏得選票,在這樣壹個大的外部背景下,我們推動內循環經濟就顯得尤為重要,既拉動了自身經濟的增長,又增強了我國經濟體抗外部沖擊的能力。”吳清宇表示。
富榮基金研究部總監郎騁成則認為,內循環概念是相對於“外循環”而言的,而“外循環”指的是國際貿易。除生產要素稟賦理論所說的勞動、資本和土地外,技術、人力資本、研究與開發、信息以及管理等無形的軟生產要素也對國際貿易存在較大的影響。“我們認為,2008年中國財政擠出帶來的結構調整或是‘內循環’的開端,今年面對突發的公***衛生事件,財政再次被迫發力,此時確認這壹戰略可能意味著‘自上而下’推動產業結構的大調整。”
多主線挖掘投資機會
受訪基金經理表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戰略的明確以及後續的政策導向有望推動相關行業的發展,也為投資提供了線索。
吳清宇認為,“內循環”指出以下六大方向的相關投資機會,壹是消費內循環,即在擴大內需的戰略基點下,實現消費的品質與升級,包括免稅、國潮、電商、 遊戲 等板塊;二是 科技 內循環, 科技 補短板中包括半導體、生物醫藥、雲計算等在內的自主安可具備更強的爆發力;三是制造內循環,聚焦產業升級和高端制造帶來制造業ROE的擡升,比如新能源、軍工、機器人;四是投資內循環,“兩新壹重”擴大有效內需,包括新基建中的IDC、工業互聯網和老基建中的建材、機械等;五是服務內循環,要求加強現代服務業發展,提升第三產業規模和利潤率,設計板塊包括醫療服務、 社會 服務、物業、快遞;六是金融內循環,即更好服務實體經濟。落實到投資實踐中,可以結合行業的景氣以及估值的匹配度進行挑選。
郎騁成稱,當前提到的“內循環”為主的國家戰略,不但可以緩解我國對外圍環境的依賴,也能維護國內經濟的穩定,更重要的是有望推動國內產業升級從而在國際分工中獲取更強的話語權。
“總的來說,目前內循環還沒有非常明確的概念,但消費和投資是內循環的兩個主要方向, 科技 領域的國產替代又是內循環的重中之重。”林材強調道。
本文源自中國基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