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基金投資 - 武漢大學

武漢大學

武漢大學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珞珈山路16號。武漢大學校園占地5600畝(含附屬醫院438畝),建築面積389萬平方米(含附屬醫院536760平方米)。校園環境優美,風景如畫,被譽為“世界上最美的大學之壹”。武漢大學櫻花

校園靠近東湖,四周羅家環繞,滿是綠色、粉色和櫻白色,鳥語花香。中西合璧的宮殿式早期建築,古樸典雅,雄偉壯觀,堪稱“近代中國大學校園建築的傑作和典範”。武漢大學的壹批早期建築(群)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宋慶體育館、老圖書館、半山路、十八樓等。近年來,武大學者進壹步精心管理校園。文科區的法學樓、經管樓、外語樓等標誌性建築如雨後春筍,勢頭迅猛。新老建築相得益彰,相得益彰,讓羅家校區更加多姿多彩。武漢大學校園景觀(20張)桂園、楓園、櫻園、梅園因其景色而得名。春夏秋冬,桂英梅峰可謂詩情畫意。還有湖畔、星湖等小區,各有特色。校園四季常青,花香四溢,以櫻花最為著名,包括櫻花城堡、櫻花大道、櫻花頂、珞珈廣場等相關景點(每年3月中旬,櫻花盛開之時,武漢大學吸引百萬遊客前來賞花,期間的壹些活動往往會引發壹些熱點話題)。武漢大學校園內有種子植物80科558屬120科。此外,還有大量的小灌木、野花、藥用植物和巖生植物,如竹節參、靈芝、海金沙、雞爪草、虎耳草、江南毛茛等。豐富多彩的植物系統和大量的珍稀植物使珞珈山被譽為國家植物園。有壹次植物學家參觀校園,驚嘆武大是壹座天然植物園。事實上,擁有多種國家壹級保護樹種的武漢大學校園,本身就是中國植物園植物學會的壹個分會。武漢大學櫻花

武漢大學校園先後建成了六壹紀念亭、聞壹多先生紀念像、鯤鵬展翅像、李達像、愛因斯坦像、阿蘭·佩雷菲特像、李四光像、王世傑像、孔子像等人文景觀。

學校簡介

江城多山,鶴立雞群;山上有蒼蠅,武漢大學。武漢大學是中央直屬高校,教育部直屬重點綜合性大學。也是國家“985工程”和“211工程”中的重點建設高校。

學校占地5167畝,建築面積252萬平方米。中西合璧的宮殿式建築古樸典雅,雄偉壯觀,26處早期建築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近年來,法學樓、經管樓、外語樓、計算機樓等異軍突起,成為學校進入新世紀的標誌性建築。2000年經濟合作學校成立後,校區增至文理學部(原國立武漢大學校區)、工學部、信息學部、醫學部四個校區。武漢大學學科齊全,綜合性強,特色明顯,涵蓋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等11學科。學校設有人文、社科、理、工、信、醫六大系36個學院(系)。本科專業有112。5個壹級學科被認定為國家重點學科,* * *覆蓋29個二級學科,另有17個二級學科被認定為國家重點學科。6個學科為國家重點(培育)學科。28個壹級學科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兩個學科203個專業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296個學科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博士後流動站32個。有三家壹級附屬醫院。目前普遍認為理工科比較強的院系有:測繪學院、遙感信息工程學院、計算機學院、生命科學學院、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水利水電學院、國際軟件學院、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文科和社科系是武漢大學的傳統優勢領域,如新聞與傳播學院、法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等。舊圖書館

武漢大學名師雲集,人才濟濟。我校現有專任教師3500余人,其中專任教授2300余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5人(我校),中國工程院院士8人(我校),歐亞科學院院士2人,人文社科高級教授9人,“973工程”(含國家重大基礎研究計劃)首席科學家8人,“863工程”計劃4人。在學生文化生活方面,有教授大學生思考的學者和論壇,如學生喜愛的“四大名嘴”“珞珈論壇”,有藏書豐富、建築風格古樸的圖書館,令學生著迷。有更多豐富多彩的社團和文化節,讓學生的生活豐富多彩。武漢大學科研實力雄厚,成果突出。學校擁有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9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4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還擁有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7個,國家基礎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基地10個,國家實驗教學示範中心5個,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1個。

2000年以來,我校共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發明獎、國家科技進步獎17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SCI論文數和項目數位居全國高校前列,第壹、二、三屆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排名第三,第四屆排名第二。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和教育部社科項目在國內高校中排名靠前,有幾十個。學校連續十次獲得深圳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優秀產品獎(交易獎)和優秀組織獎。武漢大學積極利用自身的科技和智力資源優勢,通過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與企業和科研機構開展多層次、多領域的合作,以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平臺建設,聯合創辦了70余家高新技術企業,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促進了學校的發展。學校先後參與了三峽工程、南水北調、西電東送等國家重點工程的科研和工程建設,在南北極科學考察、重大傳染病防治等科研方面不斷取得新突破。赤焰松雜交水稻、紅蓮雜交水稻、高頻地波監測雷達、GPS全球衛星定位導航、高性能混合電池等應用科技成果不僅具有重大的科學和理論價值,而且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人文社會科學專家學者充分發揮“智囊”和“智囊”作用,積極探索關系國家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取得壹批具有重大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的科研成果,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論保障和智力支持。大型中文工具書《舊訓匯編》、康德三部批判性新版譯著、學術專著《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歷史與現實》,成為新時期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標誌性成果。新圖書館

知識在武大,成功在羅家。武漢大學率先提出“創造、創新、創業”教育新理念,培養“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創新型”復合型人才,積極探索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本科生31280人,研究生107365438人,博士生6736人,其中港澳臺僑學生566人(截至2008年底,港澳臺僑學生總數連續五年居武漢大學首位),外籍學生1491人。建校以來,學校共培養各類高級專門人才30多萬人,其中兩院院士100多人,為國家建設和社會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令人矚目的高水平辦學成就,為武漢大學贏得了廣泛的國際聲譽,國際交流與合作日益頻繁。學校與36個國家和地區的293所大學和科研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傳承百年輝煌,彰顯名校風采。面對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武漢大學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明確了如何成為國內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學的總體目標,重新確立了建設綜合性、研究型、國際化大學的發展定位,致力於促進學者、學科、學術、學風、學生的協調發展,不斷提高學校的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各項工作穩步發展,在創新中前進,全校呈現出飛速發展的嶄新局面。壹百多年的風雨,壹百多年的磨礪,壹百多年的輝煌。武漢大學充滿信心,向著更加美好的未來奮勇前進!

編輯此段落的名稱

武漢大學以前的名字是“國立武漢大學”。古代漢語的書寫順序是從

右到左,“國立武漢大學”,所以按照今天從左到右的習慣,就變成了“學而優則仕,武力立國”,大方,意味深長,別出心裁。關於“師夷長技以制夷”,壹般有兩種理解(其實意思基本相同)。“學壹個大人物,武力建國”就是像漢朝那樣武力建國,讓人想起“凡使我強大者,必受遠罰”的豪邁宣言。另壹種是連接“大漢武”,成為“漢武帝那樣的國家”。不用說,漢武帝是壹個很有才華的皇帝。這種認識同樣崇高。大學校名的倒讀,同樣意味深長,氣勢磅礴,古今中外絕無僅有,前無古人。這也是武大學生壹直引以為豪的地方之壹。“學習大漢,武郭利強國”的奇妙巧合,最早由武大教授、副校長於1950提出。1950年,在全校抗美援朝參軍動員大會上,他以《學習偉人,以武立國》(從左至右讀國立武漢大學牌樓)為題作了精彩的演講,使師生深受鼓舞。“學而優則仕”,從此名揚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