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基金投資 - 生態環境怎麽治理的形勢與政策論文(2)

生態環境怎麽治理的形勢與政策論文(2)

生態環境治理的形勢與政策論文篇二:《新時期生態環境治理的政策創新》

 摘要:環境政策是政府在保護環境方面所采取的壹切對策和行動。合理利用市場機制,完善綜合環境政策,是當前世界各國生態環境治理的新趨勢。中國生態環境形勢嚴峻,創新生態環境治理政策,提升政策效能,必須在科學發展觀的統領下,實現對政治、經濟、 文化 、社會等資源的整合,建立健全國家環境管理與社會環境管理的良性互動機制,以確保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為構建和諧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小康社會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保障。

 關鍵詞:生態環境;治理政策;創新

 中國正處於建設?兩型社會?,實現科學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歷史轉型新時期。在當前經濟迅速發展、城鎮化和工業化快速推進的過程中,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緩慢,重化工業仍是工業化的主導形式,各種盲目發展和低水平發展的現象泛濫,資源消耗的集中度仍然很高,資源和環境面臨的壓力依然很大。在?十五?期間,中國各項經濟指標都超額完成,但是,環保指標卻沒有完成;?十壹五?前四年,中國經濟克服了地震等自然災害和國際金融危機等不利因素,仍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盡管累計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了14.98%,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下降了9.66%和13.14%。可是,生態環境狀況整體變化不大,局部地區仍在不斷惡化,突發性環境事件進入高發常發態勢[1]。?中國正承受扭曲發展觀帶來的惡果?,環境問題成為?已到眼前的危機?。創新生態環境治理政策,強化生態建設與環境管理工作,迅速扭轉當前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趨勢,確保環境質量不斷提高,為社會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是實現科學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與和諧社會的現實要求。

 壹、現行生態環境治理政策的主要缺陷

 1.側重於具體事務與專項目標,缺乏全面的統籌協調。中國環境政策起步於計劃經濟時代,逐步形成於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思想指導下,制定環境政策的目的在於解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發生的具體環境問題。環境政策的重點壹直是制定專項環境管制措施以實現壹些具體的環境管理目標,而較少地關註如何將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納入到區域經濟發展的戰略之中以全面預防和解決環境問題。因此,生態環境政策重汙染破壞的事後治理、末端治理,缺乏從全過程上對環境資源的使用進行有效規範控制的制度措施;規制性政策多,經濟、技術政策偏少;實用的政策不夠,政策間缺乏協調。

 2.配套措施不全,實際操作性不強。環境政策是組織環境管理活動,指導社會環境行為的行動指南。近年來,中國借鑒國際通行做法,加強政策創新,制定了壹些環境治理的新政策,如環境影響評價政策、生態補償政策、綠色 保險 與綠色信貸政策等。為了照顧各地不同的具體情況,適當保持政策的穩定性與統壹性,不少環境政策,國家只是作了原則性的規定,而將執行時的具體要求留待實踐後再行詳細制定,致使許多政策不能得到有效的貫徹實施。

 3.公眾參與面小,政策的社會基礎薄弱。環境管理牽涉面廣,工作復雜,需要社會各方面的支持與配合。但是,中國環境政策在制定和實施中,公眾參與面較小。政府壹直沿用?命令―控制?的方式進行生態環境治理方式,通過將環境管理目標責任化,行政強制化,並過分地依靠行政處罰來保障管理績效,對個人及企業參與協助環境管理不夠重視 [2]。企業、個人、非營利性社會組織等參與環境管理的範圍、程度、效果等還處於起步階段,生態環境管理的社會基礎薄弱,直接影響到政策實施的實際效果。

 二、生態環境治理政策創新是新時期加強生態環境管理工作的現實要求

 1.發揮市場作用,實行綜合治理是當前國際環境政策的新特點。廣泛利用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制定綜合環境政策,是當前環境管理績效好的國家的***同點。在環境管理機制較為完善的國家,都允許汙染許可證和資源配額的交易,征收汙染稅、原料稅、產品稅、資源稅、排汙費、使用費、補償費等,提供財政補貼、優惠貸款和環境基金,實行押金―退款制度,建立環境資源損害賠償責任等。利用市場機制解決環境問題是壹種低成本的有效途徑,采用經濟手段對個人和企業有激勵作用,可以較好地鼓勵公眾協助、參與環境管理。以美國為例,在經過農業大開發、獨立戰爭、南北戰爭和工業化建設後,美國也出現了嚴重的環境問題。但是,通過壹系列行之有效的生態環境管理政策和措施,環境治理效果顯著,恢復良好。其中最為突出的是?泡泡政策?,即汙染權交易制度。由國家或地區對汙染總量實行控制,逐步下降。然後將汙染排放額度分解交易給企業。企業有權對獲得的汙染排放額度進行交易。這樣,政府控制總量,企業如果新成立、擴產等,需要增加排汙的,必須到具有排汙額度的企業購買。通過市場調節,達到控制汙染排放的目的。這壹政策的實施效果很好,使美國空氣汙染物總量得到了較好的控制,並已在水汙染物等方面推廣。

 2.創新環境政策,轉變環境管理方式是新發展階段的現實要求。面對生態環境面臨的巨大壓力,環境管理改革卻遠遠滯後,管理績效低下,環境汙染沒有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破壞仍在繼續,有的地方還愈演愈烈。在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下,經濟體制變革正在引導著社會利益關系的調整和重組。經濟高速增長對資源、環境的嚴重挑戰還剛開始,環境管理面臨的形勢可能會更加嚴峻。

 三、新形勢下生態環境治理政策的創新

 1.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促進政府環境治理措施的落實。借鑒美國成功的排汙權交易機制和中國甘肅省張掖市水權交易的探索,合理引入市場機制,通過對現有環境資源的交易機制進行改革,建立健全生態環境資源權益交易的市場機制 [3]。首先,根據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在對所有生態環境資源(包括環境容量,以排汙量來體現)進行綜合評估的基礎上,將符合市場交易特征的生態環境資源的全部或部分權益確定為可以進入市場交易的品種。其次,根據自然生態系統的科學規律合理確定供應總量的限度,科學合理地確定交易品種的基準價格。最後,通過市場獨特的價格形成機制,使環境資源的景觀價值、生態價值和存在價值內化為環境資源的交易價格,實現生態環境資源的外部經濟性。這樣,可以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促進生態環境管理政策與措施的落實。

 2.改革環境 財稅 政策,確保環境投入。生態環境建設是壹項公益事業,投入需求多,社會效益大,直接的經濟效益卻不是很明顯。近年來,中國加大了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的投入,對於加強環境管理、優化生態環境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生態環境投入的主要來源是中央,地方環境投入十分有限。由於資金預算安排的確定性不強,資金 渠道 與管理使用分離,導致資金投入方向混向,資金使用效益不高。為了保證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的資金持續投入,充分發揮資金的使用效益,有必要改革環境財稅政策。壹是借鑒國際上成功的環境經濟政策,建立起中國的環境稅收政策,並將環境稅收定為地方稅種,保證地方環境投入的資金來源。二是完善中央財政的財政補償、轉移支付等具體政策,保證中央財政的持續投入。三是加強財政預算管理,增加預算的法定性,保證資金落實並且不受幹預和影響。

 3.建立和完善綠色GDP核算制度,促進地方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加強對自然資源損耗的監測,統計社會生產過程中的自然資源損耗以及由於廢物排放和自然資源使用造成的生態破壞與環境汙染損失,在此基礎上,對其價值量進行核算;並對預防和減少環境汙染和恢復環境而發生的各種費用、為環保而設立環境管理機構發生的各項費用、降低和改善環境汙染的研究開發及利於環保的設施支出等,也進行核算;同時,對推動社會進步和造成社會無序和發展倒退的?支出?進行區別統計。根據這些核算和統計數據,計算出社會發展的環保支出,建立起綠色GDP核算體系。從而,實現將地方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的生態環境成本納入到GDP的核算中,切實衡量社會經濟發展的真實狀態,促進地方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科學發展。

 4.建立綠色經濟政策,支持環保產業和綠色經濟的發展。建立和推行企業產品環境成本核算辦法,將產品使用過期後的環保處理費用納入到產品定價之中,杜絕發生類似於廉價白色泡沫塑料泛濫而處理成本實際很高的現象。建立起綠色保險、綠色信貸等環境經濟制度,促進綠色貿易,引導企業積極承擔環保責任。建立促進清潔生產的激勵機制,大力推進清潔生產,將清潔生產作為企業減汙增效、政府環境質量管理的重點工作,對實施清潔生產的試點企業、重點汙染源防治項目以及對資源綜合利用率高、汙染物少的技術工藝的推廣應用給予優先資金扶持,對重點汙染排放企業強制實行清潔生產審核,充分調動企業實施清潔生產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加大對環保產業的支持力度,促進環保產業(包括環保服務業)的發展。

 5.促進環境中介組織發展,支持和鼓勵公眾參與環境管理。公眾是環境質量的最終感受者,環境保護直接關系到廣大公眾的切身利益,公眾有權力也有義務參與環境管理。大力支持和鼓勵公眾廣泛參與環境管理,有助於各項環境管理政策措施得到切實執行並發揮出最大效能。環境中介組織是公眾參與環境管理的主要渠道和重要形式。需要制定鼓勵政策,引導環境中介組織健康發展,拓寬環境中介組織在生態環境立法、環境影響評價、環境糾紛處理、生態環境知識宣傳等方面發揮作用的渠道,將部分政府做不好、做不了的事情轉交給各類環保組織,促進政府職能的轉變,確保政府能夠真正將主要精力用於環境生態監管。發達國家就經常用?公眾評估?的辦法來核算綠色GDP,也就是由相關的專業部門和較獨立的咨詢機構在較大範圍內進行公眾咨詢,調查公眾對生態影響的評估,然後 總結 公眾的評估意見,並作為綠色GDP的補充,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因此,充分發揮環境中介組織在環境管理中的作用,可以實現政府與民間社團組織的良性互動,提高環境管理政策的效能。

 參考文獻:

 [1]鄒靜昭.2009年全國環境質量狀況如何?[N].中國環境報,2010-01-26(5).

 [2]方世南.環境友好型社會與政府在環境治理中的作為[J].學習論壇,2007,(4):40-43.

 [3]李雄華.試論環境資源權益交易的市場機制[J].生態經濟.2009,(9):40-43.

生態環境治理的形勢與政策論文篇三:《治理農藥汙染保護農業生態環境》

 [摘 要]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從原始的耕種方式漸漸地科學化。現代農業生產中,越來越多的農藥種類投入到了農業生產中,而且藥量變得越來越大,相應的農藥汙染問題也變得越來越嚴重,不僅對農業生態產生了重大的問題,而且對人類的生活也產生了很大的威脅。如何的合理使用農藥,降低農藥汙染問題值得我們深思。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如何治理農藥汙染,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的問題進行探討。

 [關鍵詞]農藥;汙染;農業;農業環境

 土壤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壹種重要的資源,它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最根本的物質基礎。我國是壹個農業大國,農業是我國國民的經濟基礎,為了滿足我們對事物的需求,提高農業的生產量,化肥、農藥和生產調節劑被大量的使用在農業生產上,如果這些東西過量或者不正確使用,都會導致土壤被汙染,破壞農業生態環境,汙染了農產品,從而威脅人類的身體健康。所以,治理農藥汙染,保護農業生態環境是壹件刻不容緩的事情。

 壹、農藥汙染的現狀

 農藥汙染主要是針對農產品,尤其是對蔬菜、水果的汙染比較大,許多的蔬菜、水果都存在著農藥殘留量超標的問題,從而引起食用者身體不適,比如:急性食物中毒、慢性食物中毒等。近幾年,我國因為農藥而導致的食物中毒事件頻繁發生,造成了經濟損失慘重。通過抽樣調查發現,農藥汙染超標高達百分之三十左右,而其中蔬菜的有機磷農藥殘留問題相當的嚴重。

 二、農藥汙染的原因

 1、歷史原因

 20多年前,人類還沒有意識到農藥對農業生態環境的影響,從而大量的使用農藥,管理機制不夠完善,監督力度不夠強大,也不了解農藥的危害性,從而導致農藥殘留物比較多。比如:六六六的產量在很長壹段時間裏占我國農藥產量的百分之六十以上,致使土壤、水、大氣的汙染相當的嚴重。據調查了解到,這種農藥的殘留期高達三十年以上。

 2、農藥使用不恰當

 由於條件的限制,農村地區的農民普遍存在壹個問題,那就是知識水平低,從而導致他們的環保意識比較差,為了提高農產品的產量,達到殺蟲、殺菌、殺草的目的,他們大量的使用農藥,有的還使用高濃度的農藥,有的不按照嚴格的安全隔離使用,還有的在采收前還在使用農藥,這樣以來,農產品上農藥的殘留物相當的多,從而導致汙染比較嚴重。

 3、監管部門監督力度不夠

 政府部門對農藥的監管力度不夠,導致個別企業為了提高經濟效益,生產嚴重超標的農藥,從而導致農藥汙染比較嚴重。

 三、農藥汙染帶來的影響

 農藥已經是現代農業生產中必不可缺的手段之壹,在農藥使用的過程中,農藥通過噴灑、蒸發等方式進入到大氣、土壤、河流中,對環境造成嚴重的影響。同時在殺蟲、殺菌、殺草的過程中,過分的鏟除病蟲害的天敵,從而導致生態失衡,農藥的殘留物也通過各種方式存在,從而危害人類的健康,破壞農業生態環境。

 1、汙染空氣

 人類在使用農藥的過程中,農藥通過擴散、蒸發等方式對大氣造成壹定的汙染。比如:農藥通過蒸發,飄散在大氣中,造成汙染範圍擴大。此外,在生產農藥時,工廠會排放出大量的廢氣,這樣對大氣也有很大的影響。

 2、汙染水體

 在使用農藥時,農藥的殘留物會依附在土壤裏,部分會通過蒸發混合在大氣中,遇到雨天,這些殘留物就會混合在 雨水 中,導致水體汙染。

 3、土壤汙染

 在使用農藥時,部分農藥會被噴灑在土壤裏,從而對土壤造成汙染;部分會被混合在大氣中,部分會落在水裏,這樣以來,通過對農田進行澆灌,農藥的殘留物又被澆灌在土壤裏,對土壤再次造成傷害。

 4、對農作物和其他動物造成傷害

 農戶為了提高生產率,減少害蟲、雜草對農產品的破壞,就大量的使用農藥,甚至使用超標的農藥,農產品上農藥的殘留物量過大,導致農產品汙染嚴重。此外,在使用農藥時,對壹些水生生物、飛禽、動物、植物的生命帶來危害,減少它們的種類。

 四、治理農藥汙染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的措施

 1、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

 由於科技水平和生產條件的限制,化學農藥依然是防治害蟲的重要手段之壹。然而,隨著技術的進步,近些年來生物農藥得到了發展,它有著自身的優點,比如:高效、無毒、無汙染、不傷天敵、選擇性強等。它是壹種細菌農藥,比起化學農藥是比較好的治蟲藥物,雖然它難以在短時間裏大面積普及應用,但是相對於化學藥劑是壹個好的選擇。

 2、加強農藥汙染的監督、檢測

 政府部門要加強農產品的質量監督、檢測,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問題,從而營造壹個全社會齊抓***管的和諧氛圍。

 3、提高農民的環境保護意識

 各級政府應該經常組織壹些活動,大力宣傳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提高全國人民的農業環境保護意識。比如:通過電視等媒介大力宣傳農藥的使用方法以及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此外,對農民進行培訓,提高他們農藥的使用技術,讓他們正確、科學、合理的使用農藥,把汙染降到最低,使農產品達到無公害化。

 4、禁止農藥包隨意丟棄

 農民在使用農藥的過程中,有許多的不正確的地方,尤其是對使用過的農藥的包裝廢棄物的處理不恰當,很多人在用完後就隨意的丟棄,而這些包裝袋或多或少的還存在壹些農藥的殘留物,這樣以來,通過擴散就會對土壤、大氣、水等造成汙染,還可能對人、牲畜的生命帶來危害。所以有關部門應該對農民進行教育,禁止他們隨意丟棄。此外,還可以通過回收的方法,減少農藥包的隨意丟棄。

 結束語

 農業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著人類的健康問題。因此,在農藥的管理中,政府應該建立健全相關的法律制度,嚴厲監管農藥的生產及使用。同時農戶在農藥的使用中要做到規範性、科學性、合理性。農藥生產者在生產過程中要要規範。只有這三者的相互配合,那麽農藥汙染問題自然就會迎刃而解,食用者再也不用擔心食品安全問題了。

 參考文獻

 [1] 許海萍,農藥對生態環境的汙染及綜合防治[J].現代農業,2001(6).

 [2] 蒲慧曉,農藥環境汙染及防治措施[J],北方環境,2012(8).

猜妳喜歡:

1. 形勢與政策有關生態文明的論文

2. 形勢與政策關於生態環境保護的論文

3. 環境為主題的形勢與政策論文

4. 形勢與政策有關生態文明建設的論文

5. 環境保護相關的形勢與政策論文

6. 2016形勢與政策環境保護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