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於散戶,基金經理個人的專業投研能力加上背後有經驗豐富、能力出眾的投研團隊,所以在篩選股票上有著天然的優勢,尤其是重倉的股票,往往是經過深入研究的。那麽我們可以按照基金經理的持倉去買股票嗎?
按照基金經理的持倉去買股票可行嗎?
可行,但不能完全照搬照抄,也不建議這樣做。
基金經理研究的股票本身就是經過層層篩選的,而且優秀的基金經理有強大專業知識和實操經驗。作為投資者,我們就能夠看到這些被篩選出來的較為優質的個股,還可以綜合多只基金的持倉來判斷當前市場行情,通過行業分布,我們可以看出有哪些重點布局行業。
但我們也不能完全無腦照抄,這就主要是因為以下幾點。
1信息滯後性:
壹般基金從開始建倉或是調倉到公布持股信息之間,會有壹段時間差,基金季度報是壹個季度公布壹次,而且是代表這只基金在這個季度最後壹天的持倉情況。而我們收到季度報的時候壹般要到第二個月月末了。
然而股市是瞬息萬變,所以當我們落後壹步就甚至還很有可能買在高點,這時候很有可能就成了接盤俠。
再加上我們對基金經理的投資策略也不能完全洞悉,所以說,我們不清楚其價值所在,不懂行業趨勢,很難在合適的賣點賣出。
根據數據顯示,主動偏估基金平均不到3個月會將手中的股票換壹遍。所以,當我們看到這些持倉的時候,可能基金經理早就做出調整了。
2風險分散性:
由於基金經理持倉股票少則幾十只,多則上百只,風險是非常分散的,所以說即使壹些重倉股遭受損失,也有機會彌補選錯個股帶來的損失。然而對於我們個人投資者來說,如果照搬基金經理的重倉股,通常會有行業集中度過高的風險,所以難以分散風險。
3業績難預估:
雖然說優秀的基金經理經常是能夠經理風雨的,但也有可能是其投資風格和理念在壹段時間內與市場高度契合,從而擁有了極高的收益。所以說歷史業績並不代表未來的業績,有可能在下壹階段就有新的變化。這也就是為什麽在基金投資當中存在“基金冠軍魔咒”的說法。
所以說,與其抄作業,聽別人推薦基金股票,不如我們自己去學習市場運作的邏輯和具體的選股、投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