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管理體制改革的歷程
過去30年,中國外匯管理體制改革經歷了三個重要階段。第壹,從1978到1993,改革啟動,以雙軌制為特征。實施外匯留成制度,建立和發展外匯調劑市場,建立官方匯率和調劑市場匯率並存的雙重匯率制度,實行計劃和市場相結合的外匯管理體制。二是從1994到本世紀初,為適應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取消外匯留成和結匯,實行銀行結售匯,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壹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建立統壹規範的全國外匯市場,實現人民幣經常項目可兌換,初步確立了市場配置外匯資源的基礎地位。特別值得指出的是,我們在此期間成功抵禦了亞洲金融危機的沖擊。第三,進入新世紀以來,市場體系進壹步完善,中國加快融入經濟全球化,對外開放進壹步擴大,外匯形勢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外匯管理由“寬進嚴出”向均衡管理轉變,有序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進壹步發揮利率和匯率的作用,促進國際收支平衡,註意防範國際經濟風險。
30多年來,中國外匯管理體制經歷了以下變化:
第壹,人民幣經常項目逐步實現了可兌換。改革開放前,外匯收支統收統支,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管理。外匯收入全部上繳國家,外匯支出由計劃分配。1979之後,實行外匯留成制度,在外匯分配領域引入市場機制。隨著留存率的逐步提高,市場調節外匯收支的作用不斷提高。1994經常項目可有條件兌換,取消中資企業貿易及與貿易相關的非貿易經營用匯限制。1996 12,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第八條中的義務,實現人民幣經常項目下可兌換,解除經常項目對外支付和轉移的所有限制,經常項目下所有外匯交易只需以真實性為基礎。此後,經常項目真實性核查程序和憑證不斷簡化,逐步允許企業根據需要保留經常項目外匯,實施個人購匯年度總量管理,進出口核銷制度和服務貿易外匯管理改革全面推進。
二是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程度逐步提高。在計劃經濟時期,中國既沒有內債,也沒有外債,也不接受外資。1979以來,我們堅持審慎開放,按照“流入優先、流出優先、長期優先、短期優先、直接優先、機構優先、個人優先”的順序,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資本賬戶開放,從吸引外商直接投資、適度對外借款、建立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制度、有序開放境內證券市場,到實施符合條件的企業“走出去”戰略。目前,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劃分為7大類的43項資本項目交易中,我們嚴格控制的主要是非居民在中國境內自由發行或買賣金融工具的交易,非居民在中國境內自由發行或買賣金融衍生品的交易,以及居民在境外借貸的交易,其中有20多項限制較少或在壹定程度上可以轉換。
第三,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日益市場化。改革開放前,人民幣匯率由政府決定,匯率是固定的,匯率只是作為壹種核算工具。改革開放之初,隨著外匯留成制度的實施,開展了外匯調節業務,形成了官方匯率和調節市場匯率的雙重匯率制度。1994年初,官方匯率與市場匯率並軌,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壹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匯率的轉變是由市場決定的。2005年7月,匯率形成機制進壹步完善。人民幣匯率不再與美元掛鉤,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壹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市場在匯率形成中的基礎性作用進壹步加強,匯率彈性進壹步擴大,國際收支調節作用進壹步發揮。
第四,外匯市場建立並得到長足發展。計劃經濟時期,外匯高度集中,沒有外匯市場。改革開放之初,實行外匯留成制度,建立並發展了外匯調劑市場。1994期間實行銀行結售匯,建立全國統壹的銀行間外匯市場和銀行對客戶結售匯市場。2005年7月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後,我們繼續完善銀行間外匯市場交易機制,擴大市場參與者,增加市場交易工具,供求關系進壹步理順。目前,初步形成了以外匯零售和銀行間批發市場為主體,以競價和詢價交易方式為補充,涵蓋即期、遠期和掉期外匯交易工具的市場體系。
五是外匯統計監測體系不斷完善。1981年,我國制定國際收支統計制度,從1982起正式編制國際收支表,從1985起向社會發布;中國的國際收支報告從2005年開始發布;從2006年開始發布國際投資頭寸表;外債統計從1986開始;1994開始銀行結售匯統計;跨境資金流動統計從65438到0996進行。2003年,國際收支風險預警系統正式投入運行,2005年,高頻債務監測預警系統和市場預期調查系統投入運行。目前,已經建立了符合國際慣例和要求、適合國情的跨境資本流動監測預警體系。
第六,外匯儲備管理體系日臻完善。改革開放之初,中國的外匯儲備極其少。1994後,為適應外匯儲備持續快速增長的需要,以規範化、專業化、國際化為目標,完善儲備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有效控制各類風險。建立以投資基準為核心的管理模式,逐步從註重短期流動性管理轉向長期多元化投資管理,建立成熟的策略研究、投資決策和交易執行體系,形成較為完善的業績評價、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框架。通過積極專業的投資和有效的風險控制,實現了國家外匯儲備資產的保值增值。
實踐證明,中國外匯管理體制改革是成功的,促進了中國經濟特別是涉外經濟的發展。改革開放以來,國際收支與經濟總量之比從1982年的19%上升到2006年的126%。年進出口總額居世界前三位,年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居發展中國家前列。對外貿易和外資對經濟增長和就業增加有顯著的拉動作用。我國外匯資源配置實現了從計劃配置到市場配置、從稀缺到相對充裕的跨越。自1994以來,除1998外,我國國際收支壹直是“雙順差”。2007年末,外匯儲備增加到65438美元+0.53萬億,居世界第壹。從2003年開始,中國從凈債務國變成了凈債權國。2006年末,對外金融債權凈額達到662654.38+億美元。外匯管理方式逐步由事前審批向事後監管轉變,由直接管理向間接管理轉變,既促進了對外經濟的發展,也更加註重防範國際經濟風險。
經驗和體會
回顧30年的改革歷程,我們有以下幾點體會和認識:
壹是要堅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領導的壹場偉大革命。隨著市場化和全球化的深入,新事物、新矛盾不斷湧現,不斷對外匯管理提出新的挑戰和要求。外匯管理體制改革需要不斷探索創新,敢於攻堅克難,堅持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根據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適時在人民幣可兌換、匯率形成機制、外匯市場發展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大膽突破,不斷消除影響涉外經濟發展和國際收支的體制機制障礙。要根據形勢的發展變化,及時調整管理思路,改變管理方式,從註重管理流出轉向均衡管理外匯資金的流入和流出,從事前審批和直接管理轉向事後監管和間接管理。
中國外匯儲備歷年匯總表(1950 ~ 2007)來源:國家外匯管理局網站。
二要堅持改革開放,服務大局。改革開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強大動力。30年的實踐證明,對外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靠改革開放,當前促進國際收支平衡也必須靠改革開放。在外匯管理體制改革中,要妥善處理推進改革和創新管理的關系。通過市場化改革,壹方面要推進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不斷增強市場配置外匯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另壹方面,要不斷完善管理制度,創新管理方法,改進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效能,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
三要從實際出發,立足國情。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我國的基本國情。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對外開放程度日益擴大,綜合國力顯著增強,企業的市場適應能力和競爭力不斷提高。但是,中國人口眾多,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增加就業的壓力很大,國內金融市場不夠發達,宏觀調控有待進壹步改善,經濟金融體系抵禦外部沖擊的整體能力有待加強。中國作為壹個發展中大國和脫胎於計劃經濟體制的後發國家,外匯管理體制改革沒有現成的經驗和模式可以照搬。要把民族意識和世界眼光結合起來,既要借鑒國際上推進貨幣可兌換的經驗和做法,又要結合本國特點,因勢利導,因地制宜。在實踐中,要時刻註意改革的力度和節奏,積極探索壹條符合國情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和人民幣可兌換之路。
第四,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促進國際收支平衡。科學發展觀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促進國際收支平衡是外匯管理的中心任務。解決國際收支失衡的根本途徑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三個轉變”。外匯管理體制改革要始終註意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積極支持擴大內需、結構調整等政策在國際收支中的基礎性作用;註重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積極支持出口結構優化,擴大進口,提高利用外資質量,拓寬資本流出渠道,促進經濟內外平衡協調發展。
五要堅持完善監管,防範風險。20世紀90年代以來,亞洲金融危機、拉美貨幣危機、美國次貸危機等國際金融風暴相繼爆發。這說明在金融全球化的大潮下,金融領域的風險問題異常敏感和突然,國際資本流動復雜多變,壹國的對外開放也增加了外部沖擊的可能性。外匯管理體制改革始終把防範風險放在突出位置。在改革的總體部署上,註重審慎和漸進開放,註重與經濟發展階段、市場發育程度、企業承受能力、金融監管水平相適應。在改革過程中,註意與相關領域改革的綜合配套;在放松管制的同時,不斷加強和完善外匯業務合規性和真實性監管,監督銀行履行代位監管職責,增強監管手段,加強統計監測預警,防範國際資本流動沖擊。
實踐和創新永無止境。要按照黨的十七大的戰略部署,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勇於改革創新,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為任何幹擾所惑,繼續用改革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加大體制機制創新力度,努力在外匯領域關鍵環節和關鍵方面的改革上取得新突破;繼續深化對外匯領域市場經濟規律的認識,從制度上更好地發揮市場配置外匯資源的基礎性作用;繼續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準確把握國際收支與宏觀經濟發展的關系,積極配合國家宏觀調控和結構調整政策的實施,不斷完善國際收支調節的市場機制和管理體制,促進國際收支和宏觀經濟穩定;我們將繼續穩步有序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防範國際經濟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