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亞洲、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實施了蘇門答臘犀牛就地保護國際合作項目,組建了壹支有效的反偷獵隊伍。蘇門答臘和爪哇的犀牛保護單位(RPU)已成為當地反偷獵的主力軍,其工作與犀牛的生存息息相關。與此同時,印尼和馬來西亞也在積極推進蘇門答臘犀牛的人工馴養繁殖,並在技術上取得了壹些突破。蘇門答臘犀牛分別於2001和2004年在美國辛辛那提動物園成功出生(Khanetal,2004),其中1只犀牛後來回到蘇門答臘島的壹個繁殖中心。在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和其他非政府組織的支持下,印度和尼泊爾政府也采取了有效措施,印度的犀牛數量正在逐漸增加。2011年,尼泊爾實現犀牛“零偷獵”。
在非洲,對犀牛棲息地種群的監測為種群的生態管理提供了很好的基礎,從而幫助種群的快速增長,比如將分布密集的犀牛轉移到其他地方建立新的種群。此外,有效的措施包括加強反偷獵,鼓勵當地社區加入犀牛保護,如納米比亞的Kunene。目前,非洲有許多區域性犀牛保護機構,如南非發展南共體的區域犀牛保護項目和犀牛管理小組,以及南部非洲犀牛和大象安全小組/國際刑警組織環境犯罪工作組。IUCN物種生存委員會(SSC)非洲犀牛專家組是非洲犀牛保護的協調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