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鄧濤課題組,對在甘肅省臨夏盆地廣河縣對康化石地點發現了壹件爪獸標本。該發現表明當地曾存在溫濕森林環境,對指示古環境具有重要意義。相關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地球生物學》(Geobios)上。
鄧濤表示,此次發現的標本屬於幼年個體,保留了頭骨前部和與之相關聯的下頜部分。“這壹新發現的化石,因下頜聯合部分短、頰齒尺寸較大以及相對較為復雜的冠面結構,被歸入裂爪獸亞科的鉤爪獸屬(Ancylotherium)。”
研究人員還對我國的鉤爪獸屬(Ancylotherium)進行了厘定,認為平涼甘肅獸(Gansuodon pingliangense)和安樂黃河獸(Huanghotherium anlungense)均屬於鉤爪獸屬,並將四川德格汪布頂組的曾鑒定為蹄兔的幾件標本歸入此屬之中。
據文章第壹作者、中科院古脊椎所博士生陳少坤介紹,爪獸的肢骨末端是由蹄特
化形成的爪,便於抓取樹枝,因而是典型林棲動物。此次發現的爪獸化石,對指示古環境具有重要意義,說明在上新世時期,臨夏盆地的草原環境中還存在壹定面積的溫濕森林景觀,使得裂爪獸這種林棲動物得以在此生存。
該研究得到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