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是武漢大學建校123周年,也是武漢大學西遷樂山78周年,是武漢大學歷史上的兩件大事。
1893年,武漢大學的前身自強學堂問世,成為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第壹所真正由中國人創辦和管理的新式高等專門學校,開創了百年名校武漢大學的早期雛形。
1938年,日寇侵華,山河破碎,民族危亡,為保存和保護中華文化教育命脈,武漢大學師生分批遷往四川樂山,開啟了自強不息、奮力求生、克服困難的篇章。
擴展數據:
常務副校長馮在致辭中介紹,廣大校友大力支持學校的“三創”教育,啟動了654.38+0.5億元的珞珈創新天使基金,組建導師團隊,為學生講授創業課程。她希望全校師生能在時代的洪流中找到人生的坐標和方向,用大國工匠精神打磨青春、鍛造人生,弘揚“自強、忠誠、求實、創新”的校訓精神。
陳東升說“工匠精神”就是“壹生只做壹件事”他說:“理想是妳願意用鮮血和生命付出壹生的東西。只有抱著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的態度去做,才能成功。”
同時,公牛電器董事長阮立平認為,工匠精神需要專業的專註和毅力,以及不斷創新、積極變革的韌勁,是“愚民精神”和“精益思維”的融合。
人民網——武漢大學123周年校友聚焦“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