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機制的建立,為金磚國家之間的合作與發展提供了政治指引和強大動力。
金磚國家會議的召開,使“金磚國家”合作機制的逐漸形成,作為全球新興經濟體代表的“金磚四國”國際影響力也日益增強。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10年10月發布的《國際經濟展望》。
按照市場匯率估算,“金磚四國”的GDP總量從2008年占世界份額的15%上升到2015年的22%,四國經濟總量超過美國,同時四國的GDP增量也占世界增量的三分之壹。
伴隨著南非的加入,“金磚四國”即成為歷史,壹個更具有廣泛代表性的“金磚五國”登上國際舞臺。隨著“金磚國家”合作機制的日趨成熟,今後或許會有更多的新興經濟體加入進來,“分量”大增的“金磚國家”在國際政治經濟事務中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
發展歷程
2001年,美國高盛公司首次提出BRICS概念,用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四個新興市場國家英文名稱首字母組成縮寫詞。因“BRIC”拼寫和發音同英文單詞“磚”(brick)相近,中國媒體和學者將其譯為金磚國家。
2003年10月高盛公司發表了壹份題為“與BRICS壹起夢想的全球經濟報告”。報告估計,到2050年,世界經濟格局將會經歷劇烈洗牌,全球新的六大經濟體將變成中國、美國、印度、日本、巴西、俄羅斯。“金磚四國”這個詞是高盛公司的吉姆·奧尼爾於2001年首次提出的。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金磚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