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情感理論及其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原則

情感理論及其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原則

美國感知心理學家詹姆斯·吉布森(James Gibson)在他的著作《視覺感知的生態學途徑》(The Ecological Approach to Visual Perception)中提出了情感理論,這壹理論本質上反映了產品設計需要為行為使用者提供便捷的通路,即產品應該具有自然引導人們產生良好行為的特性。與以往對產品外觀和功能的要求相比,這種引導顯示了產品更持久的生命力和美學特征。隨著東西越來越多,我們會回到對產品本身不可或缺的價值的重新考量。在實現產品功能準確實現的基礎上,我們將進壹步探索產品外在形態如何融入環境的全新問題。極簡主義在現在的產品設計中體現為方便所有用戶進入的功能定義。會表現出更本質、更貼近用戶本能需求的特性,未來也壹定會產生更有效、更深遠的產品。

壹、情感理論與“行為引導”

美國知覺心理學家詹姆斯·吉布森提出的直接知覺理論,試圖從生態心理學的角度解釋人與物之間的深層相互作用及其原理。他在1979出版的《視覺感知的生態學途徑》壹書中,首次提出了情感理論,強調動物在生態環境中本能的感知物質是以環境給予的信息為基礎的。環境所包含的價值和意義,為動物提供了行動的條件,不管對它們是否有利。不同的事物和環境為動物提供不同的信息,動物依靠這些信息對周圍環境采取相應的行為反饋。值得深思的是,吉布森的情感理論對後來的產品設計研究產生了重要影響。其中,日本在這方面的成就尤為突出,表現在對這壹理論的深入研究以及由此產生的設計風格新方向。學者佐佐木正芳、設計師深澤直人等代表人物。情感理論之所以在產品設計領域產生巨大影響,是因為它改變了人們對人與產品關系的固有認識。過去,設計師總是更註重如何用產品炫目的外觀和多樣的功能吸引用戶的註意力,而不是引導人們產生自然的行為。它基於可啟示性所倡導的產品設計理念,強調激發用戶的獨立意識,以產品簡潔樸素的外觀和合理的功能定位形成大家進入的通道,產品的外觀形成環保的態度。

圖1

圖2

先解釋壹下親情原則需要的條件。用“坐”的行為來分析。首先,水平度、平整度、足夠的面積、承重面材料成為了“坐”這個行為的基本支撐。例如,如果森林中砍伐的幾個木樁中有壹個表面相對平坦寬闊,就可能被視為臨時休息的座位。無論是哪種動物,扁平的樹樁都為它提供了“坐”的行為條件。這是因為它基本上滿足了這種行為的功能。另壹方面,動物可以通過肉眼看到的東西來判斷感情嗎?這將取決於動物對環境的關註程度和綜合判斷信息的能力。在機器人認知科學的研究中發現,人腦區別於機器的壹個顯著能力在於對環境提供的危險信息的可預測性。人類擁有機器所不具備的全面處理潛在信息和快速反應的能力。人類這種綜合判斷事物之間復雜聯系的能力,成為了啟示性研究的價值所在。再比如,草原能給動物提供“坐”的親情,而漂浮在森林水池中的浮萍往往具有接近草原的外貌特征,但大多數動物憑直覺就能判斷出與真實草原的區別。這裏還有其他幾種可能的影響因素。壹種是浮萍中淡淡的水的痕跡(圖1),會提示動物這種表面的真實物質特征。另壹個是浮萍與樹木等自然物體的關系表明,動物可能會在這個表面而不是統壹的堅硬表面上積水(圖2)。所以,如果把動物對環境的關註範圍縮小到浮萍的部分(圖3),可能會導致誤解。

圖3

用情感理論指導設計實踐需要明確的主要問題是:如何尊重和利用環境給予的建議來指導理想的人類行為模式?以及如何應用到設計中?幾位將情感理論應用於設計的先驅,如美國認知心理學家唐納德·a·諾曼(Donald A. Norman)和學者克裏彭多夫(Krippendorff)將這壹概念引入設計,但並不完全基於吉布森的直接知覺理論。但是增加了大腦認知科學的概念。唐納德·a·諾曼(Donald A. Norman)在《日常用品的設計》(The design of daily things)壹書中特別強調了情感理論在設計中的應用,但在當時,他並沒有過多提及將其應用於產品設計的具體方法。其研究領域更側重於產品虛擬界面設計中的人機交互。2003年,美國計算機科學研究者哈特森(Hartson)提出了物理輔助的概念,具體是指它可以為用戶提供幫助。例如,壹個足夠大並放置在易於使用的位置的鍵易於用戶按壓。足夠大的尺寸和好用的位置是操作界面關鍵設計的物理影響。"

許多設計師誤讀了啟示,因為他們希望借助設計努力來誘導用戶購買。在吉布森看來,提供信息的初衷不是誘導動物的感官,而是客觀上提供行動的條件。這裏的“提供動作條件”包括兩種不同的方式,壹種是追求功能的多樣性,壹種是發出較少的信息進行解讀。很多產品即使包含各種功能,也往往不能滿足人們多樣化的需求。原因是不同的生物個體對環境信息的解讀方式不同。拿杯子來說,它可以裝水,也可以插筆。同時,也有人單純欣賞它表面的花紋,或者有人把它當煙灰缸。它的功能特性只根據特定的使用場合而存在。另外,比如我們在為孩子設計戶外遊戲時,需要考慮孩子的創作特點,讓設計有多種可能被解讀。

二、普通產品及下料設計

2006年6月,日本設計師深澤直人和英國設計師賈斯珀·莫裏森在東京軸心畫廊舉辦了壹場名為“超級正常”的設計展。“超正常”就是“正常到極致”,展覽中選取的展品都是生活用品。兩位設計師都認為越多人關註產品越好,但日常生活中平凡簡單的美應該被發現。

對事物的感覺來自於人的內心。答案可以從詹姆斯·吉布森的直接知覺理論中找到。深澤直人從影響論中找到了壹種具有普通美的意識的設計哲學,表現為:

“這些設計的* * *共同點是在生活中並不突出,沒有主張和存在感,其中包含了很多可以應對各種情況的肯定。就像椅子可以'坐','放東西','掛東西'等等,它有很多功能...壹個好的設計通常在無意識提取的情感中包含著在某種情境下特別顯著的特征,並融入無意識的行為流中,很少與印象等主觀性聯系在壹起。被無意識地用來實現其功能,訴求意識不強的印象。”

他這裏闡述的意思包含兩層意思。壹個是壹篇文章可以給人提供不止壹個行為條件的可能性;另壹層是指壹件物品的多重功能要很好的隱藏在簡單的外表下而不引起強烈的註意,也就是“隱藏設計”。

環境包含了各種需要的信息和可以利用的“自然設計”。

從對環境的理解來說,它的意義是指除了自我之外的壹切存在的東西,也隱含著各種可以利用的功能。動物從環境中汲取信息,也從環境中尋求生存的手段。人類與生俱來和動物壹樣的生存本能,也有把環境元素變成可用之物的能力。即使是沒有經過任何訓練的人,也知道如何利用身邊的東西來達到方便的目的。比如登山者撿的樹枝變成了拐杖。人類似乎從壹出生就對事物有這種價值判斷。生活中需要的功能不是完整的產品能實現的。事物之間的關系往往可以為人所用。

壹個有趣的例子是可以有效使用的默認結構(圖4)。為了隨時關閉玻璃門,公寓門口設置了橡膠腳墊,限制開關角度。這對需要經常出入的用戶造成了困擾。玻璃門下方凸出的圓點紋理正好實現了短時間保持開啟的功能。人們利用小石頭和小圓點的高度差形成障礙物,有效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同樣,完成上述功能後,也不會產生多余的產品。地面上的點狀紋理,乍壹看是作為壹種裝飾圖案而存在的,但在需要的時候卻顯示出有用的價值。這是產品消失在環境中的情況。

圖4

另壹個案例是關於火車上臨時休息的“頭枕”。乘客在列車座椅上入睡,不是憑借造型極佳的靠背,而是利用座椅之間形成的夾角。通過調節座椅靠背的角度,形成頭部的倚靠點。當人離開後,座椅恢復原狀,功能消失(如圖5)。

圖5

另壹個例子是圖6,它顯示了壹面具有圓形紋理效果的墻。有人掛了壹把長柄傘。這壹幕乍壹看略顯戲劇性,但仔細想想,卻有著合理的構圖。環形只是提供了掛傘的基本功能。圖7中的場景也很熟悉。盤子的交叉會形成壹個天然的筷子架,我們總是習慣在這裏臨時放置筷子。菜拿走了,功能就消失了。

圖6

圖7

如上所述,人類天生就有解讀環境信息的能力。而吉布森的理論之所以被稱為直接知覺理論,是因為它強調了人類潛意識感官的本能判斷。甚至當人類理性判斷的語言信息出現時,這種直接感知仍然表現出信息捕捉的優先性。圖8顯示了壹家餐館的大門。門的把手不具備拉的行為條件,門比較重,推拉不方便。當左右門處於如圖所示的稍微向前向後的狀態時,發現大部分人下意識地選擇微推左邊部分,稍微拉右邊部分,形成最省力的空隙,讓身體通過。即使手柄上方已經出現了“拉”的語言引導信息。當兩扇門的位置齊平時,通過觀察發現,大部分人還是按照語言提示的信息去拉門,盡管這顯然要花更多的力氣。從更深層次的心理分析,人們會下意識地覺得這種結構狀態意味著大部分人是通過推擠進入的,客觀上形成了這樣的表象。可見,人類對環境信息的直接感知具有強烈的本能。

圖8

第三,情感理論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

環境提供的信息與行為目標的壹致性反映了產品設計的內在要求。情感原則提出的環境信息在於隱含的目的呈現,而不是用戶的行為幹預。基於微小的信息表達來闡述使用的深層含義,是產品設計的另壹種思維方式。

圖9顯示了作者制作的“傾斜杯”的設計。通常杯子洗完後需要排水,但如果杯子倒置,容易在杯口滋生細菌,向前放置也不利於積水的流出。如果嘴不是支撐點會怎麽樣?帶著這個問題,作者嘗試把把手的上端做成壹個斜面,以把手為支點,把整個杯子斜立在桌子上。經過反復試驗和生產,終於完成了設計。直斜的手柄從外形上引導使用者產生正確的操作方法,整個杯體的形態特征在這裏顯現,沒有過多的視覺幹擾。

圖9(2065 438+02年獲德國紅點概念設計獎)

圖10的設計是作者做的壹個傾斜杯的包裝設計。因為塑料薄膜是用來包裹整個包裝的,所以打開的時候會有壹個方便性的問題。想象壹下,妳會如何打開壹套塑料薄膜餐具。很多人選擇用筷子戳!雖然這是壹種略顯暴力的方式,但也有壹定的合理性。基於這個原理,選擇盒子上的手柄狀凹陷作為手動開啟的切入點,既方便又不會損壞盒體。杯子把手上的凹陷原本是作為造型的手段,卻變成了隱性引導打開包裝的信息提示。

圖10(2015年獲德國iF包裝設計獎)

圖11顯示了汽車儀表板設計。通常情況下,儀表盤的作用是顯示各種行駛參數,如車速、油量、行駛距離等。這個儀表盤最大的特點就是可以提醒司機控制車速。這個儀表板使用GPS定位技術。當車速超過當前道路限速時,儀表盤的顯示顏色由藍色變為紅色,提醒駕駛員註意。根據情感理論,人在收到環境的信號後會有本能的反應。儀表盤的動態變色反復提醒司機警惕超速問題。雖然正常生理狀態下的人可能會短時間刻意回避這樣的信息提示,但很難擺脫對安全的本能關註,這是這種設計形成功能的重要因素。

圖11(2065 438+02年獲德國紅點概念最高獎)

圖12所示的設計是壹條透明膠帶。與普通膠帶不同的是,這種膠帶左右兩邊的暗部不含膠水。當我們使用透明膠帶時,我們經常擔心發現膠帶上的裂口。即使發現,也很難壹下子分辨出操作方向或者壹開始就容易損壞膠帶。通過觀察和觸摸不同柔軟度的膠帶邊緣,可以幫助我們快速找到開始部分。

圖12(2013年獲德國紅點概念設計獎)

親情原則是純信息傳遞下的人類行為規律,依靠的是人性的本能。產品的功能在於為人所用,其設計路徑在於人們對其本能反應的逆向解讀。這種反應應該是自發的,自由的,而不是強迫誘導和幹涉的。傳統的產品設計思維方式更多的是依賴於設計師對產品最初的想法,而不是用戶的客觀反饋。用戶對不同信息解釋方式的選擇應具有其廣泛需求的本質特征。正是這壹點,決定了產品提供多種可選形狀的內在要求。因為人與物的信息交互對應並不僅僅停留在傳統的對事物的認識上,更有可能轉化為壹種關系、壹種痕跡或者壹種被認識的方式。這使我們在理解人、物和環境之間的關系方面進入了壹個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