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貴陽和合肥的增速位居第壹梯隊。雖然合肥的增速略低於貴陽,但合肥的經濟發展規模也遠高於貴陽,領先第三名的福州接近50%。合肥這麽多年的高速發展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尤其是最近壹年,著名的“創投合肥”朋友圈瘋傳,讓壹直不聲不響的合肥第壹次站在了聚光燈下。
合肥:號稱華中深圳,我不靠發展速度。深圳是中國最成功的自由貿易區。深圳從建立經濟特區到超越中國香港廣州只用了30多年。深圳今天的GDP雖然和上海、北京差距很大,但是已經遠遠超過了南京、武漢等傳統強市。提到深圳,很多人的第壹反應是相對發達,那麽深圳為什麽相對發達呢?
除了無可比擬的政策支持,深圳的產業布局也是深圳輝煌的首要條件之壹。從深圳華強北開始到今天的華為公司,深圳對外開放的個人名片隨時都在升級,但毫無疑問,深圳的個人名片越來越高檔,越來越全面。
合肥在產業布局上和深圳很像。自2005年以來,合肥逐步確立了“工業立市”的戰略方針,並已堅持了十余年。2005年之前,合肥和鄭州壹直被稱為全國第壹大縣,這對於壹個省會城市來說,無疑是不友好的吐槽。
合肥城市面貌的崛起,源於城市室內空間的拆建和向南擴張。把巢湖分成三部分後,合肥第壹次可以圍繞巢湖擴張。直到現在,合肥已經從壹個有湖的城市變成了壹個有河有海的城市。
因為地理位置的原因,合肥從建立之初就很少有重化工企業。為什麽?因為合肥當時是壹個標準化的內陸城市,幾乎所有借助海運和鐵路貨運的重化工業鏈條都是以臨江城市為主,如武漢、九江、安慶、南京、寧波等。借助湘江,這樣的城市帶動了壹大批先天不足的城市。很多人會問,就是水路不暢通,鐵路線怎麽辦?巧合的是,當時的合肥被稱為“鐵路盲腸”,區域鐵路線非常少。
省內友好城市的慷慨解囊,以蚌埠和淮南為典型,意味著作為安徽省知名的工業生產城市,蚌埠和淮南之前都經歷過各自的輝煌階段。鼎盛時期,蚌埠市在交通上管轄徐州、合肥、淮安等眾多蘇皖城市,在工業生產上也讓位於蕪湖、揚州。淮南也壹樣。為了更好地建設淮南,上海等相對發達的城市之前也曾大規模幫扶過淮南。直到現在,仍有不少省外青年知識分子在淮南紮根。淮南工業生產基本完成後,淮南成為華東地區最重要的能源需求城市。借助煤炭,淮南躋身全國各地工業生產重鎮40強。
在安徽省整體發展趨勢畢竟落後的時代,公司率先反思,逐步尋找出路。蚌埠市和淮南的軟經濟發展,不僅讓市區的重點企業轉移到外省,也讓省會合肥賺得盆滿缽滿。如蚌埠市40、41自動化科技集團公司搬遷至青島,中國兵器工業集團214研究室搬遷至蘇州。
合肥的存在是阻止了本省公司的遷入,還是把蚌埠、淮南的重點公司隔開了,見仁見智。
投資潛力企業,吸引產業鏈落地,合肥在BOE轉型發展的困難時期伸出了援手。在合富投資的幫助下,BOE成功超越了成為BOE生死線的第六代生產線。後來,JD.COM順勢而為,只在合福開了壹條3天的生產線。截至2020年,BOE在合的項目總投資已超過2000億元。BOE在合肥的落地風格,不僅填補了合肥產業鏈的薄弱點,也提高了合肥家電行業團隊的凝聚力。
類似BOE的項目投資例子有合富長信和蔚來汽車。這些企業落地合肥後,得到了很多政策上的支持,努力打造自己的全產業鏈,也在向龍頭企業邁進。
自我培養的高科技企業也欣欣向榮。幾十年前,合肥張開雙臂,進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合肥不僅做出了“市人民政府斷電不如讓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斷電”的承諾後,幾十年後的合肥已經享受到了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成功果實。
科大訊飛科技是壹家起源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新型科技企業。在科大訊飛的幫助下,合肥成功打造了“中國聲谷”。2020年,中國聲谷營業收入已成功增加1000億元,成為合肥重點產業鏈之壹。
合肥不僅有科大訊飛這樣的發達企業,還有眾多像量子科技國盾這樣有發展潛力但實力仍然較弱的企業。這樣的企業未必能在合肥稅負過重中受益,但卻是合肥的期望。
除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的另壹所高等學府也有著特別重要的作用:合肥工業大學。
不僅江準、安凱、北京長安等公司是合汽產業的支撐點,何工大學的幕後效應也不容忽視。作為產業鏈最大的汽車產業,不太可能有哪個有基礎的城市會拋棄這個產業鏈,就像合肥壹樣。
被譽為車輛界“黃埔軍校”的何工大學,不僅為全國各地輸送了源源不斷的汽車制造業優秀人才,也立即撐起了合肥汽車產業的半壁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