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思琪”事件後,很多女性(包括我在內)回憶起自己成長過程中遇到的性騷擾,有的甚至被回憶起來,深埋的傷痛再次被挑起。我對這類事件的高比例和情況似乎有壹定的模式感到驚訝,同時滑動我的手機,刷壹個在互聯網上廣告的故事。不管是親身經歷過,還是只是聽說過這個案子,有女兒的家長都開始緊張起來:怎麽才能教會女兒不要成為下壹個方思琪?
我花了壹些時間再次和女兒壹起復習了身體隱私的概念,以及如何處理奇怪的情況。在危機感的驅使下,我教了她更多保護自己的方法,和她壹起練習如何應對不當的觸碰。但是,我還是感到不安:如果真的發生了什麽事,孩子會知道怎麽處理嗎?看到壹些輿論評論受害者:為什麽不逃跑?為什麽不拒絕?十六歲怎麽會不懂呢?這是崇拜,這是侵權?我只知道社會上有些人是這麽看事情的。
我陷入了沈思。
這個社會很殘酷。我們的教育,無論是在家裏還是在學校,什麽時候教過孩子要保護自己的身體?妳是什麽時候教會孩子勇敢面對欺淩的?妳什麽時候教妳的孩子反抗權威?妳是什麽時候教會孩子分辨真假的?我們壹直教育孩子要聽話,聽話,有耐心,體貼,重視和諧,好好學習,不談戀愛,孩子都壹壹做到了。但是,當不幸發生的時候,我們居然質疑她為什麽不拒絕,為什麽不反抗,為什麽這麽大了還不懂事。
“殺無所教就是虐”,這可能是“方思齊”走向滅亡的原因。她沒有毀滅自己,而是被社會毀滅了。
那天晚上我失眠了。如果傳統思維會導致孩子遭遇這樣的不幸,我更堅定了我必須用完全不同的方式教育孩子。權利要靠自己去爭取,每個人都要懂得保護自己。但是,壹句話,在事情發生的那壹刻,如果妳缺乏壹些心理素質,關鍵時刻就無法發揮力量。
我的女兒在我身邊安詳地睡著。我關掉新聞和書評,在手機上寫下幾個問題和方向:
如何教孩子拒絕?——鼓勵孩子獨立思考,尊重孩子的感受。
很多不幸的開始都是孩子不加思考就直接服從大人的要求。如何教會孩子判斷,而不是壹味的順從,是教“拒絕”的基本功。
傳統教養不鼓勵孩子有自我意誌,他們要求的是“服從”,而不是理性的溝通。記得孩子剛學會表達的時候,經常會說“不要”,孩子說“不要”的時候,經常會被大人壓制。成年人總是有很多理由要求孩子“做”或“不做”posething,甚至要求她接受不舒服的情境(比如親吻某人,穿上壹些衣服,擺姿勢拍照等。).久而久之,孩子學會了被操縱,也就容易被利用。
如果我們不想讓孩子聽從惡意的指令,那麽我們就不應該教他們“服從”。我們要教的是“獨立思考”和“相互尊重”。所謂“尊重”,並不是父母反過來“服從”孩子,而是父母可以放下權威,通過討論進行客觀理性的思考和辯論。當孩子可以獨立思考,並且父母尊重孩子的感受,給她說“不”的權利(比如她不想被親吻、擁抱、穿衣、拍照等。),她自然會知道別人要尊重她。如果發生“不尊重”,她會知道對方錯了,從而尋求合理的處理或避免危險。
如何教會孩子面對危險?——教孩子辨別危險,習慣與人對立。
在所有的故事中,經常會看到別有用心的成年人以各種理由帶著孩子去秘密空間,公交車、火車、捷運、公廁等公共交通工具也是經常出現性騷擾者的地方。但是,在成長的過程中,很少有大人教會我們如何預防或處理。他們假裝危險不存在,或者天真地以為不會發生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可怕的是,被性騷擾的孩子比例遠遠高於預期。我們不要假裝這個世界是美好的,是不正常的,而是要教會孩子認識可能發生危險的地方和情況,預設各種情況,把應對方法練習到她熟練的程度,這樣當事情真的發生的時候,他們就不會驚慌失措了(孩子非常熱衷於表演,表演幾次,直到能夠熟練應對)。不用擔心孩子害怕與人相處。這是壹個家鄉的願望。世界上總有好人和壞人。只有知道如何掌握危險,我們才能在世界上感到安心。
另外,“習慣與人對立”也是保護自己的壹個基本功。我們的文化不鼓勵追求公平正義,而是息事寧人。當事件發生時,爭取權利的受害者往往得不到支持,甚至遭到反方向的嘲諷。久而久之,他們就形成了隱忍的習慣,成為施暴者無形的屏障。比如孩子的玩具被搶了,我們往往會安慰孩子沒關系(甚至要求孩子放下),而不是鼓勵孩子自己去把玩具拿回來。當我們不鼓勵孩子去爭取自己的權利時,孩子學會了忍耐和寬容。他們在這樣的心態下長大,自然不敢反對別人,也不喜歡別人站出來為自己爭取。
壹次做壹件事。我們總是把“保護人情”作為優先事項,卻忽略了“尊重對方”。
如何教女生不動心?——獨立自主,懂得愛與被愛。
在很多事件中,可以看到男性用金錢、權力、知識或者甜言蜜語來吸引年輕女性,利用女生的崇拜心理或者對愛情的渴望來得到自己想要的壹切。這種情況是最危險的,因為法律無法保證這壹塊。
“崇拜”是危險的。讓人看不出來是真是假。人們傾向於簡化世界。壹旦他們同意某人,他們就會跳過思考過程,認為這個人說的和做的應該是對的。而“崇拜”的原因,通常是因為對方有他沒有的或者夠不到的東西。當他有壹天達到了同樣的高度,“崇拜”馬上就破滅了。
如何減少盲目崇拜的發生,我覺得“堅定自信”是很重要的壹部分。尤其是對於女生來說,如果文化經常暗示她必須依靠男人才能獲得好的生活條件,她就會習慣找個人依靠而不是自己去爭取。很多童話都灌輸了女孩子必須依賴男人的思想。“精致公主-王子營救-快樂的日子”的公式誤導了很多女生,降低了她們對自我能力的想象(我從來不給女兒讀公主故事,女兒其實也不感興趣)。
我們能做的就是不要再看這樣的公主故事了。讓女生聽女英雄和成功女性的故事,教孩子做事不分性別(記得小時候爸爸讓我學換燈泡、修廁所、搬重物、騎摩托車,從來沒有因為我是女生而區別對待我)。不要給女生“妳得靠別人幫忙”的想法,讓她學會自己解決問題,讓她在各種活動中戰勝自己。當她能對自己自信的時候,就能穿透外在的面紗,直視對方的本質和內心。
實際上,典型的公主形象已經從被王子解救的白雪公主變成了殺死王子的艾爾莎,《冰雪奇緣》甚至傳達了“王子可能只是利用妳”的信息。粉色泡泡其實是暴風雪。艾爾莎對別有用心的男人毫不客氣。
至於甜言蜜語,每個人都希望被人愛,被人喜歡,但對於缺愛的孩子來說,愛的缺失會讓他們過度渴望愛,所以他們很容易相信愛情,無法離開“愛”的陷阱。父母是孩子最初的戀人。給孩子無條件的愛,讓她在愛中成長,讓她不缺愛。我們也要讓孩子明白,愛和傷害是不能共存的。真愛不會壹邊說愛妳壹邊傷害妳。
如何教會孩子應對不幸?——明白世界上沒有完美,接受自己的好與壞。
在很多情況下,可以看到受害者正在遭受“不再完整”,被標記、玷汙、有瑕疵、不再完美。這些想法困住了受害者。
“做錯事的是他,不是妳。”我們就這樣開導妳。但是,我們也必須承認,“已經發生的事情是無法抹去的。”正是這些不可磨滅的點,這種永久的“瑕疵”,讓好孩子和追求完美的學生永遠無法放下自我。
其實我也有某種程度的完美主義。我常常責怪自己做得不夠好,因為壹個問題解決不了而焦慮,有時會否定自己的全部。壹路走來,我發現雖然追求完美是前進的動力,但如果太過極端,最終還是會困住自己。壹旦被完美主義困住,我就不再用“完美”來期待我的孩子。我給她看我自己的好和不好,也引導她看到優點和缺點。她不用太在意別人的看法,也不用向別人證明什麽。那又怎樣?不承認失敗?那就去爭取吧!努力嘗試卻還是失敗?盡力了就很棒了!孩子需要父母的肯定。我想讓他們知道,重要的不是妳取得了什麽成就,而是妳知道自己是誰。不管妳是“好”還是“壞”,媽媽永遠愛妳。
完美是壹種假象,強迫孩子追求完美最終會成就他們的脆弱。他會執著於“瑕疵”,被不可能存在的“完美”推下懸崖,即使後悔。
最後感謝編劇寫方思齊。她讓我們直面危險和殘酷,也給了我們面對和處理的機會。我們應該重新審視育兒方式,幫助孩子建立強大的自我保護機制,共同努力避免下壹個“方思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