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中國人看來,BBA這樣的百年品牌,經過無數次的市場洗禮,或者說是因為技術、品牌等因素的沈澱,正在迎來其品牌歷史上的全盛期。然而,並不是所有百年歷史的品牌都能保持良好的“健康狀態”。就像標致、雪鐵龍等車企,即使在海外市場活蹦亂跳,也難掩在中國市場的全面崩盤。雷諾與東風的合作提前終止。如今,來自捷克的百年品牌斯柯達似乎正在走上法國品牌的老路,早早開啟了“中年危機”模式。
百年品牌斯柯達?壹直是捷克的驕傲(蘇·?照片)
4月22日,SAIC斯柯達通過官方發布會正式發布了旗下所有產品的新指導價。調整後,斯柯達全系車型建議零售價(MSRP)調整為7.79萬-24.79萬元,部分車型降幅甚至超過65,438+05%。消息壹出,可能持幣觀望的消費者會為產品降價叫好。但從實際角度來看,斯柯達官方降價對終端市場價格的影響,可能遠遠小於其對斯柯達在華戰略調整的意義。從近兩年中國市場的銷售趨勢來看,斯柯達在中國的市場形勢面臨巨大挑戰。這次降價被很多業內人士認為是斯柯達為了在短時間內自救而不得不進行的壹次“賭博”。
捷達在中國的影響力正在迅速上升。
關於斯柯達品牌近年來國內銷量的低迷,大眾集團將其歸咎於中國市場的整體下滑。還有人說,捷達品牌的獨立,讓斯柯達在大眾體系中完全失去了競爭力。那麽,為什麽成立不到壹年,車型歷史只有幾十年的捷達能成為大眾體系引入的首選?斯柯達入華不溫不火是否只能用市場變化的趨勢和捷達的低價來解釋?
試想壹下,在系統中定位最低的斯柯達的市場表現是否比現在捷達品牌之前好很多。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從近幾年銷量數據的表現不難看出,捷達的出現只是加劇了斯柯達在華的下滑速度。
早在2010,中國就成為斯柯達最大的單壹市場,所以斯柯達對國內市場趨勢的把握並非沒有遠見。2017年,斯柯達帶領大眾推出了科迪亞克等SUV系列。當時恰逢SUV在中國市場的紅利期,斯柯達在短時間內成功打響了品牌聲。然而,在科迪亞克和克魯克取得初步成功之後,是斯柯達的“迷茫”。
產品力逐漸“喪失”
從產品端來說,斯柯達對中國汽車消費趨勢的掌控,乃至整個汽車行業對新四化的掌控,用“慢”這個詞更為貼切。從2006年中國第壹款車型蘇派誕生至今,已經過去了14年。但斯柯達的設計思路在這期間幾乎沒有實質性的變化。
當然,斯柯達高層並沒有主動求變的想法。早在2010,時任斯柯達全球總裁的範安德就有意將風靡歐洲市場的Yeti打入中國市場。2017年,斯柯達還利用SUV產品受歡迎的優勢,豐富產品線,推出奧克塔維亞旅行車。然而殘酷的銷售現實迫使設計並不出色的Yeti退出市場,而明銳旅行車也因為中國消費者接受度低而市場表現平平。
另壹方面,2017年,作為產品優勢,斯柯達只有高配車型上有ACC自適應巡航、自動泊車和8英寸TFT中控面板。到了2020年,在同級別車型對比時只能淪為負擔。就連壹向保守的豐田也開始加入車端的聯網元素。但是在斯柯達的很多產品中,我們只能看到上壹代大眾產品的影子。
如果說設計和配置是斯柯達難以突破的催化劑,那麽斯柯達在基礎層面的保守更像是斯柯達口碑不佳的根本原因。作為斯柯達理論上最受歡迎的產品,小型SUV科米克的市場前景壹直不明朗。雖然斯柯達可以將其歸咎於捷達品牌的強勢和“內部降級”事件的發酵,但不可否認的是,斯柯達在產品端的保守可能會成為斯柯達在市場上最容易被利用和放大的點。以科穆克為例,如果可以解釋為斯柯達上市之初采用PQ34平臺是因為差異化定位的口號,那麽壹年後采用MQB平臺的捷達VS5的出現就是斯柯達保守性的最好證明。面對眾多品牌的眾多車型,新舊平臺的內鬥幾乎是壹邊倒,更何況捷達的產品尺寸更大,配置更高,價格更便宜。
營銷將品牌推向“單行道”
作為落戶中國車市中部的合資品牌之壹,斯柯達在進入中國的14年期間,也經歷了背靠奧迪ag的“高光時刻”。直到2018年,在國內整體市場環境下滑的情況下,斯柯達的銷量依然呈現同比增長趨勢。然而,和法系產品壹樣,斷崖式的銷量驟降讓斯柯達在營銷端很難扭過頭。
斯柯達在中國的品牌形象,用“成功也流行,失敗也流行”來形容並不為過。與在歐美市場與大眾、西雅特平起平坐的品牌定位不同,斯柯達進入中國較晚,大眾品牌在中國的影響力深入人心,因此壹直籠罩在大眾的光環之下。此外,斯柯達在中國確實長期保持了穩定的銷量增速。因此,SAIC的斯柯達不僅沒有拒絕大眾的“溫室”,反而逐漸產生了依賴。雖然在國際市場上,大眾集團從未降低過斯柯達的品牌定位,但在中國市場的價格定位差異,讓人們從斯柯達進入中國的第壹刻起,就給它貼上了“廉價大眾”的標簽。
既然品牌溢價率輸在了起跑線上,斯柯達的差異化只會繼續與大眾形成錯誤的價格水平。不管斯柯達自己願不願意承認,從這幾年的新車定價來看,斯柯達只能壹直看大眾產品的臉色。錯過了建立類似別克和雪佛蘭品牌關系的最佳時機。斯柯達的正式降級,看似是為了更多的市場,實際上卻對品牌和客戶造成了更嚴重的傷害。想象壹下官方指導價的下調。對於已經購買斯柯達的消費者來說,二手車保值率有保障嗎?伴隨而來的品牌價值本身也會隨著時間的沈澱而下降。
VisionC概念車
2014年亮相日內瓦車展的VisionC概念車,曾被譽為斯柯達“大眾化”的標誌性產品,但至今已有六年,Vison?c還停留在概念車階段,這可能是範德安心中直到離開斯柯達都沒能完成的痛。
現在看來,去年“斯柯達被大眾降級”的傳聞真的是謠言,導致品牌陷入這樣的境地。恰恰是斯柯達品牌本身壹直沒能與大眾產品差異化。缺乏明確標簽的斯柯達,在捷達品牌正式進入大眾體系後,徹底失去了最後的“價格”優勢。斯柯達官方被動衰落的背後,是其在品牌轉型“單行道”上的必然無奈。
範安德(左)引領斯柯達的強勁增長。
如今,斯柯達在大眾中的地位越來越呈現出岌岌可危的局面。“在上海大眾,大眾品牌很強,是老大哥;斯柯達是弟弟,管理團隊運營的重點似乎被忽略了。”當範安德還在斯柯達的時候,他就多次表達了對自己在大眾體系中邊緣化地位的不滿。這個問題在壹汽-大眾推出SUV車型,捷達品牌正式成立後變得越來越明顯。大眾集團對“塗”字代產品的不滿,導致這個部門的資源更傾向於壹汽大眾。作為南北競爭中的附屬品,即使是捷達這種“年輕壹代”,在產品和營銷上的投入也比斯柯達更加迅速和大力。
正式降級後加了“組合拳”
與中國市場的困境相比,斯柯達在海外市場的表現完全不同。自上世紀90年代成為大眾集團的子品牌以來,斯柯達壹直是大眾集團的利潤增長點之壹,甚至高於大眾和奧迪品牌。因此,正如大眾汽車中國區總裁史蒂文·沃倫斯坦(Steven Wallenstein)所言,盡管斯柯達和其他品牌在中國的業務不斷受到侵蝕,最終導致盈利越來越困難,但奧迪股份公司仍有信心斯柯達重回大眾和奧迪的增長軌道。
4月22日,也就是斯柯達宣布正式降級的當天,said大眾銷售有限公司總經理賈明勇表示,said大眾和斯柯達雙品牌在2020年的目標是“確保市場份額增加,至少不減少”。
為此,斯柯達正計劃從品牌和產品端進行重組。據悉,根據大眾集團此前的規劃,斯柯達全球五家工廠推出的65,438+00產品中,Komik和Kodiak GT將由中國特供。未來,斯柯達將在兩年內發布30款新車,並在中國市場專註於SUV車型。此外,為了迎合世界範圍內的電氣化趨勢,大眾集團承諾在2030年前推出65,438+00輛斯柯達純電動汽車和混合動力汽車。
在聯網布局方面,新車將搭載SAIC與阿裏集團共同打造的智能出行“斑馬智行系統”。未來,斯柯達的多款車型還將實現數字化駕駛體驗和遠程車控、車內支付、場景地圖等互聯服務生態。
在品牌客戶運營和整合營銷方面,SAIC斯柯達將推動建立更年輕、更積極的品牌感知,創新品牌的數字營銷中心,以消費者的真實聲音為驅動,提供更精準、更需求的信息,更貼心的售後和服務,更獨特的產品和品牌體驗。比如可以通過與蘇寧汽車的戰略合作,直播等線上營銷模式,以及驗車、試駕、保險、金融等線上功能,趕上中國汽車市場的營銷步伐。
品牌定位是重中之重。
2020年,是斯柯達品牌誕生125周年。作為歷史最悠久的汽車制造商之壹,斯柯達曾經經歷過戰爭和股權變更的挫折。正如它依靠公共管理和管理系統獲得新生壹樣,它也在努力有所作為。在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中國碰壁時,斯柯達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中年危機”。
正如斯蒂芬·沃倫斯坦(Stephen Wallenstein)對中國市場的分析,“在過去十年中,貿易沖突和其他因素導致了大眾汽車和壹些日本汽車制造商等老牌強勢品牌在中國的蓬勃發展,代價是壹些西方品牌越來越難以在中國立足。這些尷尬的西方品牌被夾在市場中間,未能突破品牌和銷量的瓶頸,還受到了吉利等後起之秀的沖擊。雷諾就是壹個典型的案例。”
如今,雷諾已經正式與東風“分手”,長安PSA也正式宣布“解散”。從以往來看,留給斯柯達重拾自我的時間已經不多了。不難看出斯柯達近期通過正式降級的方式重塑品牌形象的決心。但在“組合拳”下,只能說斯柯達這幾年在努力彌補與壹線車企的差距。關於消費者最看重的“清晰的品牌定位”,斯柯達似乎沒能給我們壹個明確的答案。
本文來自車家作者汽車之家,不代表汽車之家立場。
暑假快到了,相信我們很多同學都在暑假裏做過* * *和開展過社會實踐。那麽暑假社會實踐需要註意什麽呢?我整理了相關資料,希望對妳有所幫助。
飲食篇——不要暴飲暴食
在暑期社會實踐中,我們應該註意飲食平衡。
1
註意食品安全。夏天氣溫高,食物質量難。註意不要吃過期和腐敗的食物。
註意食物的合理搭配,牢記自己的飲食
竹酒是怎麽進入竹子的?竹筒酒怎麽放進去,眾說紛紜。看了專家的回答,感覺虛的東西多了,明白道理的人少了。竹酒的釀造工藝也是壹種商業秘密。如果妳真的想在這方面投資,妳最好向老師學習。僅僅靠幾個問答是無法掌握整套核心技術的。
正好風兒的壹個朋友是竹釀酒的,閑聊中也有意無意的說了壹些基本常識,不妨簡單說壹下這個話題。
釀酒
醞釀不多說了。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