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人力資源保證局和人才中心有什麽區別?

人力資源保證局和人才中心有什麽區別?

人力資源保障局是以前的勞動局,社保和失業保險在這裏辦理,個人檔案也可以存放;但壹般企業,人事檔案都在人才中心保管,人才中心隸屬於人事局。壹般中專以上學歷的畢業生留在人才中心。如遇辭職或個人失業,檔案轉到戶籍所在地勞動保障局、社保所,進入失業檔案數據庫,辦理失業保險。

壹是將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的職能分解到各直屬機構:

1,市就業管理服務中心

貫徹執行國家促進就業的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負責收集和發布職業供求信息;為用人單位招聘人員和勞動者求職提供職業介紹服務;負責街道、社區、鄉鎮、村就業平臺的業務指導和管理;指導和協調農村剩余勞動力有序流動,組織境外勞務輸出;開展小額貸款擔保服務和創業指導;落實國家、省、市有關就業和再就業的優惠政策;負責全市城鎮失業登記和失業人員失業保險金的發放;負責勞動保障事務代理,規範和指導勞務派遣。

2、養老保險管理服務中心

貫徹執行國家養老保險的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負責全市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的發放;審核發放死亡退休人員喪葬撫恤金和遺屬生活困難補助;負責企業退休人員的社會化管理和服務;承辦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承擔被征地農民的基本養老保障。

3、醫療工傷生育保險管理服務中心

貫徹執行國家有關醫療、工傷、生育保險的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負責全市職工和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職工工傷、生育保險待遇的審核和支付;負責職工和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職工工傷和生育保險定點單位費用結算;負責對職工和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職工工傷和生育保險定點單位的服務行為進行監督檢查。

4、市社會保險費征收管理中心

負責全市社會保險登記工作;負責參保單位和個人的申報和審核;負責擴大社會保險;負責社會保險費的征繳和結算;負責社會保險審核;負責個人社會保險賬戶的建立和管理;負責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登記工作。

5.市勞動保障監察支隊

宣傳國家勞動保障法律、法規和規章,督促用人單位貫徹執行;監督檢查用人單位遵守勞動保障法律、法規和規章的情況;受理對違反勞動保障法律、法規或者規章行為的舉報和投訴;依法查處違反勞動保障法律、法規和規章的案件,對違法行為實施行政處罰;負責對區、縣勞動保障監察工作的指導和監督。

6.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計算機信息管理中心

負責全市勞動和社會保障信息系統的建設、運行管理和維護;負責社會保障卡的發放和管理;負責勞動保障電話咨詢服務,電話12333。

7、市勞動能力鑒定中心

負責全市因工、因病、非因工負傷職工的傷殘鑒定工作。

8、市職業技能鑒定指導中心

負責管理全市職業技能鑒定機構,組織實施各類職業(工種)職業技能鑒定工作。

9.市勞動爭議仲裁院

負責全市勞動爭議案件的仲裁;指導企業和基層單位調解勞動爭議;參與處理因勞動爭議案件引發的群體性、突發性事件。

10.市人才交流服務中心及其主要職能

負責運用市場機制開發人力資源,調節人才過剩和短缺,優化人才結構,促進人才合理流動,推進人力資源市場化配置;負責提供人才招聘、人才引進、人才推薦、畢業生就業、人事代理、人才租賃派遣、人才研究培訓、人才評價、人才咨詢等服務;負責承擔市企業管理人才市場和市人才研究會秘書處的具體工作。市人才交流服務中心下設市場部(畢業生就業指導部、人才培訓學校)、人事代理部(人力資源辦公室)、綜合部(人才研究會秘書處)、財務部四個部門。

11.市人事考試中心及其主要職能

負責人才評價和社會化考試服務;建立和管理人事考試題庫,負責人事考試命題的組織工作;承擔全市專業技術資格考試、職業資格考試和全市職稱(公務員)外語和計算機應用能力考試(考核)的考試組織工作;承擔國家公務員錄用考試和本市事業單位招聘考試的考試組織工作;承擔全市機關事業單位工人技術等級考核的具體實施工作。人事考試中心有兩個部門:考試部和綜合部。

二、內地人才發展最重要的特點:

(1)第三產業人才趨於過度集中。

人才產業分布的突出特點是人才產業結構與國民經濟產業分布形成鮮明對比。差別太大,意味著第三產業在集中大量人才的同時,人才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明顯低於其他產業,與加強農業基礎地位、發展制造業強國的目標不相適應。

(二)非公單位將是接收人才的絕對主力。

所有制結構和就業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多種經濟成分並存,也使我國人才隊伍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其突出表現是,從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國有企業的員工數量和人才總量壹直在下降。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進壹步發展,非公有制用人單位將成為未來我國人才就業的主要方向。

(三)專業技術人員的分布很不合理

1.人才在不同所有制單位的分布不合理。占我國專業技術人員總數70%以上的專業技術人員主要分布在國有企事業單位。

2.工業及其布局需要調整。在第三產業內部,科學研究、社會服務、財務管理、房地產、商務餐飲、交通運輸等行業人才比重較低,需要補充和加強。

3.學科或專業分布不合理。教育、衛生、經濟、會計等人員占專業技術人員總數的70%以上,而工程技術人員僅占總數的18%。從事研發(R & amp;d)專業人才中,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術、現代醫學、環保等專業人才短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