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我是壹名大專生,馬上就要畢業了。現在想聽聽網友們關於專科生就業問題以及如何找工作的經驗。

我是壹名大專生,馬上就要畢業了。現在想聽聽網友們關於專科生就業問題以及如何找工作的經驗。

3月24日,中國人事部在官網發布《2005年高校畢業生就業接受情況及2006年需求調查分析》。分析表明,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就業趨勢將保持穩定,專科生將呈下降趨勢。

2006年統計領域對高校畢業生的預計需求為1665044人,比2005年的2141233人大幅下降,降幅為22.0%。據有關部門統計,2006年全國高校畢業生達到41.3萬人,比上年增長22%,就業形勢總體不容樂觀。

從學歷來看,2006年研究生需求比2005年吸收的研究生數量增長迅速,增幅達30%,本科需求與2005年吸收的基本持平。預計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就業趨勢將保持穩定。與2005年專科生招生人數相比,專科生需求下降了39%,專科生就業趨勢預計將呈下降趨勢。

每年高校的擴招,提供了相對穩定的就業增長率,也帶來了壹批失業人口。由於輿論的原因,大家都會不自覺地討論就業難和就業容易的話題。根據數據顯示。

自1998以來,高學歷人才每年增長30%以上。這或多或少給人帶來壹種無形的壓力。作為壹個大二的學生,我可能從來沒有想過這種問題,因為我們還有時間,現在只需要安心的掌握理論知識就可以了,但是我壹想,才壹年。再加上我是專科生,要學會思考。雖然興趣不大,但是每天都會關註壹些信息和資料。

2004年全國畢業生達284萬人,不包括非典時期遺留的50萬人,其中專科生1.54萬人,占總數的54%。面對這個龐大的數據,我們應該好好分析壹下現在的就業環境。隨著就業壓力的加大,很多學生都在向本科生和研究生方向發展,而專科生的數量卻在減少,相應的也給我們提供了便利,減少了競爭壓力。因為就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結構而言,大部分企業都需要大專生。

大學生就業:

什麽是就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就業首先是社會和企業的選擇。大學生應該思考的是如何適應企業的需求。只有在這個前提下,才能實現我們追求的價值:掙錢,獲得社會認可,實現人生理想等。怎樣才能適應企業的需求?很多評論把大學生找不到工作的部分原因歸結於學校,認為中國處於快速市場化的時代,但教育還處於計劃經濟時代。大學很多專業的投入、教學內容、方法、培養目標都不是很明確。可能有的學校是這樣,或者有的私立學校是這樣,但是就我個人而言,我們學校好很多。

2003年高職畢業生主要就業崗位有:數控機床操作、汽車維修、生產線設備維修、微電子技術組裝、檢修、治理、調試、安裝、維修、操作、生產線操作、功能測試技術、質量檢驗、生產應用、會計、酒店管理、農資管理、農產品加工、園林綠化、民用建築、產品營銷與商務策劃、通關管理、各類集成。這些專業大部分都是我們學校開設的。

另外,我認為作為學院,應該以培養生產和建設壹線的高科技應用型人才為目標,以工業企業為導向,進行壹次產學互動合作,讓學校的大部分內容由校企合作完成,實現校企資源的有效共享。每學期學校都會安排壹段時間讓各專業的學生去相關地方實習,積極開辟產學結合的途徑,擴大技術技能培訓的程度,提高我們對專業崗位能力要求的適應能力。上次,我們去武漢國際會展中心觀看了2004年華中旅遊博覽會。我們買票的時候遇到了武漢科技學院壹個同級別同專業的學生。在交談中,我了解到他們的課程和我們差不多,除了沒實習過,因為他們壹個同學之前出去實習的時候出了意外,後來學校不允許學生出去實習。了解到這個情況,我真的為我們學校的英明決策感到驕傲。對於他們來說,雖然我們是專科生,但是在以後的畢業面試中,我們又多了壹個優勢,那就是實用知識。在這個人才濟濟的社會,很多企業都不願意花大量的財力和精力去培訓員工。對於企業來說,他們更傾向於招聘壹些有經驗的低學歷工人,尤其是從事第三產業的工人。而且,就現實而言,當前大學生就業難帶來了壹種“教育資源的浪費”,這種浪費是雙重的:壹方面,學生繳納的學費與國家培養他們所花的錢的比例是1:4,也就是說,如果大學生在校期間花2萬元學費,那麽政府就要花8萬元在他們身上。如果大學生找不到工作,實際上極大地浪費了國家的教育資源。大學生就業不穩定也會對人們進壹步參與教育產生影響。

另壹方面,當大學生畢業後找工作難的時候,就成了大家參加高考的理由。本科生不好找工作,所以大家都忙著考碩士和博士。但壹個國家的基礎教育更重要,決定國民素質的根本因素在於高中教育。但是,我們國家並不需要太多的研究生。這種不合理的教育結構也是教育資源的浪費。為此,為了減少這種浪費,政府將努力調整其產業結構,並提供壹些。

以上幾個方面,難度的問題並沒有人們說的那麽可怕。雖然我是壹名專科生,但我堅信我們能找到壹份理想的工作。

但同時也要註意我們專科生的劣勢。調查反映出社會對高職院校的認識還存在很多偏差。他們認為有些學校沿襲了普通高校的辦學思路,沒有市場需求,沒有自己的教學特色,辦學條件有些差距,管理制度不嚴謹,教學方法不恰當。企業需要的是全面的、有前途的人才,而高職院校培養的是具體的專業人才。很多地區有用人單位宣稱“高職畢業生不準談”,就像我壹個在河北讀書的同學跟我說,“如果妳是外地生,沒有學士學位不能在北京工作。”這就是為什麽許多大專學生不惜壹切代價來提升他們的本科教育。輿論如此,人們的觀念也是如此。沒有本科文憑,找不到好工作,但由於經濟、家庭、社會因素的影響,還是會有大量的高職學生。

作為壹個專科生,首先要了解市場環境。“什麽是天賦?”社會需要的是人才!隨著人力資源市場化程度的提高,樹立新的人才觀正成為壹種趨勢。科學家、工程師、技師是人才,高級技師、技師等“專家型”專業工作者也是人才。當然,暫時被市場認可的人才,並不意味著可以壹勞永逸。背了很多知識,掌握了很多數據——這些才是考察人才的標準。如今,質變正在發生。妳能掌握市場需要的某項技能,不僅僅是因為妳有老師教,還因為妳有這項技能,因為妳是碩士、博士、教授。而是妳真的在中學,掌握了這個行業的竅門。但是僅有技能是不夠的。社會,技術,主業都在進步。壹個人不具備學習能力、終身學習能力、知識創新能力更重要。

就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而言,很多企業需要技術、工藝、技能人才,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的主要方向在基建、管理、服務壹線。掌握了這個方向之後,就要抓緊自己的專業課了。同時要看到,現在企業更青睞專業知識紮實、素質全面、善於與人合作、有進取創新意識的畢業生。以前企業往往單純追求高學歷、好專業,這是大學生就業市場供大於求造成的。近年來,隨著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進入就業市場,賣方市場逐漸轉變為買方市場,企業挑選人才的眼光有所提高。單純的學歷不足以引起企業的重視。企業開始從各方面考察人才,這就要求我們具備綜合素質。他們註重候選人的性格,希望自己的員工踏實肯幹,以後也願意工作。員工會有更好的自理能力,對周圍環境的適應能力強,能夠獨立完成工作,並具備壹定的溝通能力和情商,從而配合團隊完成各項工作。

面對這種情況,找出自己的弱點並改正。在大學裏,其實是壹個鍛煉的機會。“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進入大學意味著擺脫高中封閉的教學管理,自主學習。老師只負責教好專業課,其他全靠自己努力。人們常說“大學是學生和社會之間的橋梁”。的確,在大學裏,學生可以通過各種活動挖掘自己的潛力,發展和完善自己,培養高素質的人才。在大學裏,有些同學以為進了大學就萬事大吉了,就讓他們先享受壹下,殊不知這是壹種非常消極的態度,表現出沒有競爭意識和吃苦精神。各種社團和活動都不願意參加,認為不是很有意思。其實是不願意發展自己,不願意提高自己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僅靠專業求職,很難適應社會,也很難滿足企業的要求。如果壹個人充分利用業余時間在大學學習,他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就拿我自己來說,雖然是邊玩邊學,但是也學到了很多,比如學習壹些娛樂活動;了解壹些商業企業的知名品牌;加入社團鍛煉了我的表達能力;兼職讓我知道了做任何事情的艱辛和踏實的態度。

活到老學到老。既然學校給我們提供了壹個學習的好地方,我們就應該抓住這個機會。大學四年不算長也不算短。但是作為壹個有目標的人,妳要做好計劃,達到最高的效果。第壹年是探索期,第二年是定向期,第三年是沖刺期,第四年是分化期。與我們專科生相比,大壹是了解和適應階段,大二是忙碌階段,大三是進入社會的準備階段。作為大壹新生,對壹切都不熟悉,需要熟悉壹切,調整高中式的學習方法,真正適應大學生活;大二學生要開始為未來就業做準備,緩解大三就業壓力。想升本科的同學每天忙著升本科,不想升的同學忙著考各種證書。現在我們專業的學生都在各種證書上做文章,比如文秘證,會計證,計算機證等等。,咨詢報名。好像大家都已經緊張了。現在社會上流行多拿證,既能鍛煉自己,又能為以後求職提供敲門磚,減少失業的機會。有了大二的壹系列準備,大三要學會從“學校人”、“單位人”向“社會人”、“職業人”轉變,把個人的職業需求和個人的職業理想、職業素養很好地結合起來。規劃妳的大學生涯,包括以下幾點:

1.確定職業方向——也就是選擇什麽職業;

2.分析社會環境——社會政治,經濟發展方向,所選職業在社會環境中的地位。

社會發展趨勢和影響;

3.分析企業——壹方面分析企業的發展前景和用工制度,另壹方面分析企業會給自己帶來的好處。

帶來了什麽社會地位;

4.目標和實現時間——可預見的最長目標,如工作目標、能力目標和成就目標,

經濟目標等。;

5.確定成功的標準-回答與職業相關的價值觀問題。比如預期的職位沒有晉升,結果是否代表壹切成功?

6.自身條件和潛力評估——把自己的條件、發展潛力和發展方向與環境的境遇和環境給予的約束結合起來。自身條件包括以下因素:興趣、愛好、天賦、專長、知識水平、操作能力、身體狀況、價值觀、情商等。

7.找差距——分析目前的條件與實現目標所需的知識和能力要求之間的差距;

8.縮小差距的方法和實施——參加培訓、討論交流、實踐鍛煉等。

擺正心態。

隨著經濟和產業結構調整的加快,高校畢業生就業呈現多元化趨勢。對於大學畢業生來說,應該是要去基層,去壹線,去西部。調查結果顯示,2003年,既有國有企業,也有外資企業,還有私營和個體企業,而後者越來越多。畢業生就業主要方向在基建、管理、服務壹線,工作崗位主要在技術、工藝、技能管理方面。

很多大學畢業生認為出去做基層工作有壹種大材小用,不平衡的感覺,是浪費人才的表現。從“天之驕子”到“有知識的普通勞動者”的角色轉變可能是壹個痛苦的過程,但我們必須正視和面對這個現實。更嚴重的是,現在有文憑找不到工作的人越來越多,甚至影響到研究生和博士生。根據中國的經濟發展結構和人口因素,我們可以知道這是壹個現實。再說,在基層做事也不壹定是壞事。有些東西在基層可以學到,在高層學不到。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應該有自卑感。我們不要因為專業不景氣,或者專業知識技能不如其他同學而上當受騙。我們認為自己低人壹等,沒有心理挑戰。我們“孤註壹擲”,和壹個單位簽約,比找不到工作更可怕。事實上,在今天的市場上,為了降低失業率,政府每年都在努力提供壹些新的工作崗位,比如以優厚的待遇支持西部大開發。去西部發展不僅可以解決臨時就業問題,還可以體現我們大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鍛煉個人的生存能力。

自信是畢業生必備的心態。正所謂,總有壹份工作是符合自己條件的,無論是人才市場還是企業的用工需求統計都是有限的。除了我們看到的就業信息,肯定還會有空缺,那些崗位可能剛好合適。所以找工作基本就是“找”。同時也要註意不要自負。避免專業不對口,高薪,準確自我定位,適度調整就業預期,以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在職場建功立業為原則,跳出大城市、大機構、高收入的小圈子,不貪圖安逸、舒適、名聲等外界的東西。當我們第壹次踏入社會,我們不應該把自己的起點定得太高。我們不妨做好心理準備,不求壹步到位。從小公司或基層做起,有利於日後積累豐富的實踐經驗,強身健體,提高自身素質,先擇業,誌存高遠,在實際工作中不斷鍛煉自己,對職業目標做出現實的選擇和調整,更符合個人發展規律。

事實上,在深圳,“幹部”和“工人”的身份界限已經被打破。在企業中,所有的工人都被稱為員工,在制造業發達的國家,生產線上所有的碩士、博士也被統稱為“工人”。科學知識是生產力,技術和技能也是生產力。任何科學和知識都只能通過技能來實現。任何科學和知識都只有通過處於生產第壹線、直接向社會提供商品和服務的專業勞動才能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只要人們最終需要各種商品和服務,人們就永遠需要各行各業的專業技能。

擺好心態之後,要對自己有壹個了解,然後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工作領域。對自己

了解程度包括個人興趣、愛好、性格、氣質、能力、素質、個人職業。個人能力包括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競爭意識、挑戰意識、創新意識、勇氣、社會適應能力、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合作意識、事業心、專業技能或特長、計算機和外語水平。基於以上對自己的綜合分析,找到出發點,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工作。興趣是喚起人的動力。只有妳對他感興趣,妳才能做好,發揮妳的長處,挖掘妳的潛力。不要被父母的期望、生活環境、社會輿論等影響。,因為要工作的是我們,而不是別人,也就是我們自己最了解自己。選擇壹個自己不愛的崗位,只會給自己帶來壓力和麻煩,很難保證工作的穩定性和長久性。根據以往的就業調查,全國約有60%的大學生在職業選擇上符合個人興趣愛好,即大多數人抱著“愛壹行做壹行”的心態工作。

了解自己的情況後,掌握壹些求職必備的技巧。比如,做好畢業論文;寫好簡歷,好簡歷是吸引企業的第壹標誌;面試時註意提前到達,攜帶必要的用品,適當的個人著裝和個人裝飾,以及問答技巧。保持良好的心態,充滿自信,充分展示自己,不懂就問,給用人單位壹個豁達、好學、踏實的印象。而且,面試失敗並不代表什麽。反而會給我們帶來壹些經驗,讓我們註意下壹次該怎麽做。多次面試或者多面面試會讓我們在面試中獲得更多自信和成功的機會。

我想,只要我們做好上面提到的所有工作,帶著良好的心態和自我評價,我們壹定會找到壹份自己喜歡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