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埃及尼羅河文明
3.印度河流域文明
4.長江文明
5.黃河文明
兩河流域的文明:
(美索不達米亞)希臘語意思是兩河之間的土地。
原意為“河間地區”,又稱“兩河流域”。廣義上是指底格裏斯河和幼發拉底河的中下遊,東至紮格羅斯山,西至敘利亞沙漠,南至波斯灣,北至托羅斯山。北部是山區,它穿過草原和平原到達南部的沼澤兩河三角洲。美索不達米亞是人類文化最古老的搖籃之壹,灌溉農業是其文化發展的主要基礎。公元前4000年,文化相對發達,出現了巴比倫和亞述帝國。此後,先後被波斯、馬其頓、羅馬和奧斯曼帝國統治。第壹次世界大戰後,其主要部分成為獨立的伊拉克。狹義上僅指兩河之間的地區。
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壹——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又稱兩河文明)起源於底格裏斯河和幼發拉底河的分水嶺——蘇美爾地區(中下遊)。美索不達米亞是巴比倫的所在地,在今天的伊拉克境內。
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2250年,兩河文明達到頂峰,在《舊約》中被稱為“示拿之地”。兩河兩岸堆積的沃土,歷史上稱為“新月沃土帶”(南美洲與“金三角”同名的地區稱為“罪惡新月帶”)。因為兩河不會像尼羅河那樣有規律的泛濫,所以需要觀察天象來確定時間。生活在下遊的蘇美爾人發明了農歷,將壹年分為12個月和***354天,並發明了閏月,與陽歷相差11天。把壹個小時分成60分鐘,以7天為壹周。他還會計算分數,加減乘除,解壹元二次方程,發明了10進位法和16進位法。他們把圓分成360度,知道π接近3。甚至計算不規則多邊形的面積和壹些圓錐體的體積。
公元前4000年,蘇美爾人首先發明了帶有表意符號和能指符號的象形文字,因為這些文字大多刻在磚塊、石頭或黑色玄武巖上。泥板上“筆力重,印痕深”,形似楔形,故稱楔形文字。
壹個著名的例子是“世界七大奇跡”之壹的新巴比倫墻。城墻以亮藍色為底色,由白色;壹只黃色的獅子;牛和龍的圖案遍布城墻,從上到下排列有序,昂首闊步,栩栩如生。被後世稱為“空中花園”。
之後,尼羅河文明和印度河文明在兩河文明的推動下發展起來。希臘人從那裏學到了數學、物理和哲學;猶太人從那裏學到了神學,並傳播到全世界;阿拉伯人從那裏學習建築,並在中世紀用它來教育整個野蠻的歐洲。
公元前2000年左右,亞摩利人建立了巴比倫王國,以巴比倫城為首都。公元前1792年,漢謨拉比登基,征服了蘇美爾人和阿卡德人,統壹了美索不達米亞平原,頒布了《漢謨拉比法典》,這是世界上第壹部比較完整的成文法典,但不是最早的,最早的叫《烏爾納姆法典》。漢謨拉比法典共有282部* *,刻在壹根高2.25米的黑色玄武巖柱子上..
公元前689年,巴比倫王國被亞述摧毀。公元前605年,新的巴比倫王國毀滅了亞述。後來聖殿教掌權,終於在公元前538年被波斯消滅在伊朗高原。古代兩河流域的文明作為壹個獨立的整體而終結。
埃及尼羅河文明:
。天文學和數學
古埃及的農業生產需要知道尼羅河泛濫的確切日期,所以根據天象來確定季節是非常重要的,天文知識是不斷積累和豐富的。古埃及人在公元前2787年創立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陽歷。制定方法是把天狼星和太陽同時在地平線上升起的那壹天(尼羅河開始泛濫的時候)定為壹年的開始,三個季節***12個月,每月30天,加上5天的年終節日***全年365天。這種歷法每年只有1/4天的差異,是當今世界公歷的原始依據。由於尼羅河每年都會發洪水,所以需要對土地進行重新測量和劃界。年復壹年的工作,古埃及人在幾何方面做的實際練習比當時任何壹個民族都多,積累了大量的數學知識。水利設施和寺廟、金字塔的修建,使這些數學知識得到了應用和進壹步的豐富和發展。古埃及人使用10的記數系統,可以計算矩形、三角形、梯形、圓形的面積,也可以計算正圓柱體、截頭方錐的體積。他們用的圓周率是π = 3.1605。在代數上,古埃及人會解壹元線性方程組和壹些簡單的壹元二次方程。這些知識後來成為古希臘人發展數學的基礎。
2。解剖學和醫學
古埃及人相信人死後可以在另壹個世界繼續生活,所以把死者解剖後刷成木乃伊(木乃伊)。由此,他們積累了很多關於人體生理學和解剖學的知識,這對他們的醫學發展無疑是有益的。古埃及的醫生能夠進行外科手術,治療眼疾、牙痛、腹瀉、肺病和許多婦科病。他們用各種植物、動物和礦物來制藥。古埃及的醫學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這種知識後來通過古希臘人對西方醫學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3。手工藝技術
埃及的手工業也有了相當程度的發展。早在公元前2700年,古埃及人就建造了47米長的船只。制造玻璃的技術發明於公元前1600年,陶器、亞麻織物、皮革、紙莎草(用於書寫)和珠寶的制造技術也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古埃及人在公元前1500年建成前後就學會了青銅冶煉技術,但銅資源並不豐富。鐵的使用較晚,直到公元前7世紀才普遍取代青銅。
4。建築技術
建築技術是壹門綜合技術,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壹個社會的整體技術水平,尤其是在古代。人類歷史上古埃及最顯著的技術成就就是用石頭建造了今天依然存在的巨大金字塔和廟宇。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國王)的墳墓。現存的70多座金字塔中最大的是建於公元前2600年的胡夫金字塔。塔高146.5米,底部是壹個長為山米的正方形。它由拋光的巨石制成,每塊平均重2.5噸,使用了約230萬塊巨石。石頭沒有用石膏粘合,接縫很緊。古埃及的寺廟建築也令人驚嘆。比如公元前14世紀在尼羅河附近的卡納克神廟建造的壹座神廟,其主殿占地約5000平方米,矗立著134根巨大的圓形石柱,其中最大的12直徑3.6米,高約21米,可見其壯觀程度。在三四千年前使用石器和青銅器的條件下,古埃及人居然建造了金字塔和神廟這樣宏偉的建築,這真是人類歷史的奇跡。
5。象形文字
6。紙莎草文獻
埃及象形文字成為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壹。埃及人在書寫後,學會了將蘆葦浸入混有膠水的煙墨中,在壹種“紙莎草”上書寫,從而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紙莎草文獻。
印度河流域文明:
印度古文明發現於1922年。因為其遺址最早發掘於印度哈拉巴,所以通常稱之為“哈拉巴文化”;因為這些遺址主要集中在印度河流域,所以也被稱為“印度河文明”。哈拉巴文化的時代約為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750年。
哈拉巴文化是古印度青銅時代的文化,代表了壹種城市文明。從發掘的城市遺址來看,這座城市的規劃和建築水平相當高。比如摩亨佐律界英豪城,面積260公頃,分為12街區,街道整潔寬闊,排水系統良好,部分房屋精致寬敞,已經開始邁入文明的門檻。數百年後,這個文明逐漸衰落,在公元前18世紀消亡。哈拉巴文化衰落後,印度西北入侵的遊牧民族雅利安人在印度建立了更為持久的文明。雅利安人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出現在印度西北部,並逐漸向南擴張。到公元前6世紀初,據說印度已經形成了16個國家。經過長期的吞並戰爭,公元前4世紀,在南方的恒河流域建立了以莫傑托為中心的統壹國家。
在此期間,印度西北部的印度河流域遭到了波斯帝國的入侵。波斯人統治了印度河流域近兩個世紀,直到公元前4世紀晚期才被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征服。旃陀羅笈多領導了反馬其頓起義,在驅逐了入侵者後統壹了北印度,並很快推翻了莫傑托邦的南陀王朝,從而建立了古印度最強大的孔雀王朝。
孔雀王朝在阿育王時代發展到全盛時期。經過多年的戰爭,他把王朝的疆域擴大到除印度半島最南端以外的整個南亞次大陸,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這個龐大的帝國是通過軍事征服建立起來的。因此在阿育王死後不久就陷入分裂。公元前187年,孔雀王朝的最後壹個國王被推翻。從此,印度半島再也沒有統壹過。
古印度是人類文明的搖籃之壹,在文學、哲學和自然科學方面對人類文明做出了獨創性的貢獻。在文學方面,他創作了不朽的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在哲學方面,他創立了“明代學”,相當於今天的邏輯學。在自然科學中,最突出的貢獻是發明了萬能計數法,創造了包括“0”在內的10個數字符號。所謂的阿拉伯數字,其實起源於印度,只是通過阿拉伯人傳到了西方。
長江文明:
長江文明是長江流域區域文明的總稱,與黃河文明並列為中華文明的兩大源頭。長江是世界上最大的文明區域和文化遺址的數量和密度。長江文明,尤其是長江文明中的“稻作”,對東亞和世界影響很大。中國主要的古代文明,如長江文明、黃河文明,長期以來相互影響、相互融合,成為中華文明。
由於秦朝統壹了中國,長江流域的文明與中國其他地區的文明進壹步融合。中國各區域文明的相互融合,逐漸產生了中華文明。
黃河文明: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654.38+0.5萬年前,山西省靠近黃河的芮城縣出現了西部後都猿人。1萬年前的藍田猿人和30萬年前的大理猿人在黃河岸邊漁獵。7萬年前山西襄汾丁村出現早期智人;3萬年前內蒙古烏審旗大溝灣出現晚期智人。距今10000-7000年的細石器文化遺址、距今7000-3700年的新石器文化遺址、距今3700-2700年的青銅文化遺址和公元前770年出現的鐵器文化遺址幾乎遍布黃河流域。中石器時代以來,黃河流域成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中心,拉開了黃河文明發展的序幕。我國的古代文明起源於黃河。
黃河文明的形成時期大致在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之間,延續了兩千年。這壹時期,中國出現了許多區域性文明,如成都平原文明、江漢文明、長江流域的太湖文明等,其代表性考古文化有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等。黃河流域有幹青文明、中原文明和海岱文明,其代表性考古文化有仰韶文化、中原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山東龍山文化和馬家窯文化。東北有燕山文明,代表性的考古文化主要是紅山文化。所有的區域文明都發展到了相當高的水平,這是學術界所推崇的。但是後來,壹些文明中斷了,壹些文明走向了低潮。只有黃河文明像中流砥柱壹樣,充滿了生機和活力,吸收和融合了地域文明的精華,向更高的層次發展。與上述考古文化相對應的是中國歷史上的五帝,即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和海岱的太昊、少昊。據文獻記載,他們的族群主要在黃河中下遊繁衍、生活和發展,創造了燦爛的黃河早期文明。這個時候的社會,民族林立,有城垛,農業生產社會化,手工業專業化,禮儀規範化。貧富兩極分化,階級出現,文化藝術迅速發展,此時的黃河文明正處於大交融的形成期,可以稱之為民族文明或中華文明的初級階段。
黃河文明的發展時期是其升華階段。從時代上看,主要是夏商周。此時的黃河文明主要集中在黃河中下遊的大中原地區,以今天的河南省為核心,大中原地區的文化是黃河文明的中心。中原河洛地區(以洛陽-登封線為核心)的文化是黃河文明的核心。河洛地區壹般包括黃河與洛河交匯處的內夾角大陸和外夾角大陸,以及黃河北岸的山西南部和河南北部。河洛文化圈向西可延伸至關中,向東可達豫東。在河洛文化圈,不僅有豐富的五帝傳說和遺跡,還有夏商周三代的都城。考古發現,屬於該王朝的城市有河南省鄭州市登封王成剛古城(原八路遺址)、鄭州市新密新寨古城、偃師市二裏頭城址、鄭州商城、洛陽市偃師相溝商城、安陽市殷墟商城、安陽市環北商城,以及陜西、洛陽發現的西周、東周都城遺址。夏商周時期的城市都在河洛地區。因此,河洛文化不僅是壹種地域文化,也是壹種延續兩千年左右的王度文化,是黃河文明的核心載體。在這個歷史階段,出現了政權制度,有比較成熟的國家機構,比較完善的禮樂制度,比較規範的文字。科技、農業、手工業、商業貿易發展迅速,劃時代的青銅文化聞名中外。河洛文化周圍出現了巴蜀文化、吳越文化、楚文化、燕趙文化、齊魯文化。通過交流、吸收和融合,河洛文化被註入了活力,更加活躍在歷史舞臺上。在這壹時期,出現了許多不朽的作品,如中國最早的詩集《詩經》和富有哲理的《易經》。影響中國幾千年的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等流派也在河洛地區如雨後春筍般湧現,開創了中國百家爭鳴的黃金時代。河洛文化豐富了黃河文明的內容,註入了新鮮血液。文明之光照亮了亞洲的東方,不僅遠遠落後於長城南北,而且在當時的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
黃河文明的鼎盛時期是進入封建帝制文明的歷史階段。從秦漢到北宋,河洛地區處於核心地位壹千多年。帝都文化推動民族科學文化大步前進。秦始皇統壹六國,廢除封建,立郡,同車同書,統壹計量。漢承秦制,進壹步規範、完善和普及了這壹偉大的文明創造。先秦時期的儒道思想,歷代都有繼承和發揚。漢學是漢代學者創立的壹個重要學派,歷史悠久,影響巨大。他們在經學方面的成就,壹直被後世學者奉為經典。宋代理學在塑造中華民族性格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最早的高等學府國子監位於東漢都城洛陽(今河南洛陽),學生最多時達三萬多人。曹魏、西晉以後,為全國各地培養了大批人才,出現了許多傑出人物。天文歷法、農學、地學、醫學、水利、機械、建築、冶煉、陶瓷、釀造、紡織、造紙、活字印刷等科技都創造了歷史奇跡;漢賦、唐詩、宋詞、書法、繪畫、雕塑等。都爬到了文化藝術的巔峰;後世流傳下來的各種史書浩如煙海,記錄了從古至今的朝代興亡和社會發展的歷史。著名的絲綢之路始於西漢的Xi,從東漢到隋唐始於洛陽。Xi和洛陽是當時對外文化交流和商業貿易的國際大都市。因此,中國歷史上的漢唐文明享譽世界。這充分說明黃河文明確實發展到了壹個新的歷史階段。這個高度繁榮的黃河文明的核心,確實在河洛文化的範圍之內。
中華文明的主體是黃河文明,其中心在中原,核心在河洛文化圈。河洛文化最大的特點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壹是國都文化的延續性。黃河文明形成時期的五帝、民族時期,黃帝(今河南新鄭市)有熊,顓頊(今河南濮陽)有都地丘,杜堯有平陽(今山西臨汾),舜都(今山西永濟市)有普班。黃河文明發展時期,夏商周時期,夏都城分別為陽城(今河南省新鄭市)、楊寨(今河南省禹州市)、真贊(今河南省偃師市,即二裏頭)、老丘(今河南省開封市)、商都伯(今河南省商丘市)、伊(今河南省鄭州商城遺址)、殷。在黃河文明鼎盛的帝王時代,Xi安、洛陽和開封是西漢至北宋的都城。以上都城都在河洛文化圈,幾千年的建都歷史形成了影響很大的國都文化。這是河洛文化最突出的特點。第二,根深蒂固的文化是河洛文化的另壹個特點,許多文明的源頭都在這壹帶。比如最早的國家就在這裏,近幾年開始的文明溯源工程確定的四個重點,即臨汾的陶寺、鄭州的固鎮村、辛寨、王成剛也在這裏,被視為傳統文化源頭的河圖、洛書、易經等漢字也在這裏產生,即河南安陽殷墟的甲骨文。由於歷史上的種種原因,中原地區大量人口向四面八方遷徙,甚至是海外。據姓氏專家研究,中國百家姓中,祖籍或根在中原的姓氏有70多個。現在的海外華人,尤其是海外華僑,自稱“河洛郎”,前來尋根祭祖。河洛地區成為文化尋根、姓氏尋根的聖地。第三,大壹統思想根深蒂固,形成傳統民族基因。善於吸收、包容、開放、凝聚的民族個性在河洛文化中得到充分體現,但最突出的還是大壹統的民族基因。千百年來,人們為維護國家的統壹和強大,反對分裂,進行了不懈的鬥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這壹優秀傳統,如今已經成為整個中華民族堅如磐石的凝聚力和靈魂。參考資料:
/view/215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