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2018紅河大學開學時間及錄取指南、考試及軍訓說明

2018紅河大學開學時間及錄取指南、考試及軍訓說明

2018紅河大學開學時間及錄取指南、考試及軍訓說明

2018紅河大學開學時間及入學指南考試及軍訓說明尚未公布。以下是我整理的2017紅河學院開學時間及入學指南考試及軍訓說明。請參考他們!

紅河學院的前身是蒙自師範學院,創建於1978。2003年4月,經教育部批準,由蒙自師範學院和雲南廣播電視大學紅河分校合並組建紅河學院。是雲南省省級綜合性普通本科院校,學校實行“省州為主”的管理體制。學校位於紅河哈尼族彜族自治州首府蒙自市,是紅河州唯壹的本科高等院校。

學校以“廣博的知識,開放的心態”為校訓,堅持“講真話,學有所值,學有所效”的校風,“嚴謹真誠,喜教善導”的教學精神,“思細明辨,喜學樂群”的校風,堅持辦好立足紅河,服務雲南,輻射東南亞南亞的高水平區域性、國際化地方綜合性大學。作為中國西南地區最靠近邊境的高校之壹,紅河學院正依托地緣優勢,通過引進來、走出去的積極實踐,以“國門大學”的新理念打造邊疆高等教育新高地。

目前,學校占地面積1166畝,建築面積29.83萬平方米,教學行政用房14.22萬平方米,固定資產6.38億元,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價值9214.03萬元,圖書館藏書91.13萬教職工911人,專任教師716人;學院13,教學部1;招收26個省(市、自治區)和東南亞國家的學生,目前有13687名全日制本科生。

學科與專業:學校開設62個全日制本科專業,分布在10個學科和文、史、法、理、工、農、經、管、教、藝32個專業,形成了多學科交叉的本科專業體系。學校結合當地經濟社會實際和區位特點,開設服務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突出區域特色的專業。壹些學科的優勢和特色初步顯現。有3個省級學科支撐碩士專業學位點建設,1個省級重點建設學科,3個校級學科支撐碩士專業學位點建設(省級備案),7個校級建設學科,7個校級培養學科,8個校級專業碩士。教育部專業建設點1個,省級特色重點專業6個,省級少數民族語言重點專業2個,省級綜合試點專業2個,省級教學團隊4個。

人才培養:學校緊密結合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積極為當地培養合格人才。自成立以來,它已向當地輸送了3萬多名畢業生。本科教育推進以來,學校圍繞培養本科應用型人才這壹根本任務,基本建立了本科教學體系,正在進行“以學生為中心”的本科教育教學綜合改革。深化對學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內涵的理解,構建通用課程、學科平臺課程、專業課程三大課程模塊,著力構建素質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的課程體系,初步形成具有學校特色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深化學分制改革,規範教學管理,完善教學管理制度,建立基於學分制的教學管理體系;實施“本科教學改革和教學質量工程”,開展以專業和課程為核心的教學建設,構建國家、省、高校三級質量工程體系,建立國家質量工程項目22個,省質量工程項目219個;努力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建立校院兩級教學質量監控體系,逐步完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學校人才培養質量穩步提升,1000多名本科畢業生活躍在企業、政府部門等行業,辦學效益逐步顯現。

轉型發展:面向紅河州產業發展需求,學校重點支持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積極融入以企業為主體的區域和行業技術創新服務體系,通過與重點企業或產業園區合作,加強技術研發和協同創新,促進技術轉化應用。學校面向紅河州社會、經濟、文化發展需求,重點支持滇越研究基地、雲南國際哈尼亞卡社會歷史文化發展研究基地、區域經濟研究中心、建水紫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研究中心等相關研究機構。主動深入政府、行業、企業,探討急需解決的社會問題,聯合攻關,充分發揮學校的“智囊團”作用。學校成人高等教育的專業、規模和水平有所提高;非學歷培訓從單壹的面向紅河州的教師培訓發展到面向全省的高層次教師培訓,從單壹的教師培訓發展到多行業的職業培訓,面向企業、政府、社會的培訓逐步拓展和深化。

科研:學校結合辦學定位、因地制宜開展科研工作,初步構建並形成適合辦學定位和區域特色的科研平臺。學校積極培育和支持服務區域發展的科研項目和機構,提升了教師的科研能力,增強了學校的科研實力。晉升以來,學校教師共獲得國家科研項目70項,省部級科研項目124項,地廳級科研項目302項,國際合作科研項目10項,橫向科研項目89項,省部級科研成果獎32項,授權職務發明專利21項,授權職務實用新型專利87項。;出版專著196部;發表學術論文7478篇,其中SCI、EI、ISTP收錄論文866篇,核心期刊論文1656篇。目前,雲南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2個,雲南省高校重點實驗室3個,雲南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1培育基地2個,雲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團隊2個,雲南省高校創新團隊1個。

批準國家科研項目70項,省部級科研項目124項,地廳級項目302項,橫向項目103項;獲省部級科研成果獎32項,地廳級科研成果獎47項;公開發表學術著作196部;發表學術論文7478篇,其中SCI、EI、ISTP收錄論文866篇,中文核心期刊發表論文1656篇。

社會服務:隨著學科結構的逐步優化和辦學內涵的不斷豐富,學校的服務定位趨於多元化,社會服務能力逐步增強。目前,學校面向紅河州產業發展需求,重點支持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積極融入以企業為主體的區域和行業技術創新服務體系。學校通過與重點企業或產業園區合作,加強技術研發,促進協同創新,推動技術轉化應用,使學校成為紅河州特色產業和行業的研發中心和服務平臺。面向紅河州社會經濟文化發展需求,學校重點支持滇越研究基地、雲南國際哈尼亞卡社會歷史文化發展研究基地、區域經濟研究中心、建水紫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研究中心等相關研究機構,積極深入政府、行業、企業,探討急需解決的社會問題,組織內外力量共同攻關, 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和建議,充分發揮學校的“智囊團”作用。 同時,學校成人高等教育的專業、規模和層次有所增加;非學歷培訓從單壹的面向紅河州的教師培訓發展到面向全省的高層次教師培訓,從單壹的教師培訓發展到多行業的職業培訓,面向企業、政府、社會的培訓逐步拓展和深化。

教育國際化:

紅河大學充分利用地緣優勢,著力推進“教育國際化”特色發展戰略,積極開展海外教育、合作辦學、國際考察、漢語/中文教育國際推廣、科研合作、學術交流、國際會議、文化交流等國際合作交流項目。學校與斯裏蘭卡科倫坡大學合作建設孔子學院。學校與12個國家、80多所國外大學、中小學及教育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與越南、泰國、柬埔寨的合作大學建立了漢語中心;在越南太原大學建立學校,開展海外辦學項目,聯合培養本科生;2007年以來,20多個專業的1096名學生參加了‘1+3’聯合培養、國際課程學習、海外實習等項目;努力發揮“雲南東南亞南亞語言人才培訓基地”和“雲南省漢語教育基地”的優勢,為培養應用型、復合型國際化人才創造條件。近年來,教育部先後批準我校開設越、泰、緬、柬、老專業,基本形成了大湄公河次區域完整的民族語言專業群。

校園文化:

學校努力建設體現社會主義特色、時代特征、學校特色的校園文化,逐步形成壹批體現“走出去”特色、以民族特色為主的文化品牌。秉承“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圍繞學校“地方性、民族性、國際化”的辦學特色,圍繞建設民族大學的新理念,關註學生的全面發展,貼近學生實際,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積極開展民族節日園區、校園榜樣評選等校園文化活動,打造文化品牌。特色校園文化的品牌逐漸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