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文化過程雖然有獨立性,但本質上,文化過程是人們主動認識和改造自然的結果。人是主動的主體,文化只是被動的客體。文化的產生、發展和超越都是從人的存在和活動開始,並隨著人的發展而結束。在人與文化的主客體關系中,人始終占據著主導地位,是主客體關系的真正承擔者、發起者和促進者。但是,在具體的客觀活動中,人們從自己的主觀立場出發,以不同的方式把握客體的功能特征,這就是所謂的人的主體性,主要包括人的自我行動性、能動性和創造性。本文從人與文化的客觀關系出發,論述了人的主體性在文化生產、文化發展和文化超越的文化過程中是如何表現、確認和規定的。
第壹,人的自足是文化的根本源泉。
在現代生活中,我們總是以不同的方式遇到文化,無論是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還是抽象思維的創造發明,無處不在的文化現象呈現著每個人的真實存在。然而,在各種文化現象的背後,總有壹個根本性的問題,那就是文化從哪裏來?或者說文化是怎麽產生的?在西方,古希臘人把詩意的生活視為上帝意誌的體現,把人類所有的文化行為都歸結於上帝的創造。而在中國古代,文化的產生多與氏族祖先的功德有關,歸於聖人。此外,壹些西方學者還提出了自然發生或模仿自然的理論,認為人的生活方式都是源於對自然和動物的模仿。然而,這些簡單直觀的觀點忽視了文化的社會實踐本質。從起源上說,文化既不是上帝創造的,也不是大自然賜予的。文化的真正起源在於人的“自我行動”,是人類生存活動和實踐方式對象化的結果。
所謂“自我行動”和“自我”,是人本身相對於主體以外的客體,人是文化的唯壹主體。維柯在《新科學》中告誡我們,人類存在的“詩性智慧”不是來自自然和上帝,而是來自人自身的活動。人有承擔文化創造者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在馬克思看來,人的自我意識和支配自己和世界的能力,是人在文化生產中主體性確立和實現的基礎和條件。在人類漫長的進化過程中,人們獲得了自我意識、語言交流、雙手自由等獨特的能力。根據考古發現,大約250萬年前,人類的大腦顯著擴大,超過了任何其他早期原始人。此後,文化得到了發展,在人們的生存中變得越來越重要。人腦借助文化手段保證了自身的可持續生存和發展,逐漸發達的人腦反過來又使文化發展成為壹種手段成為可能。
“為我”是文化的目的。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哪裏有某種關系,哪裏就為我而存在。壹切主客體關系對於主體來說都具有自我的性質,這裏的“我”指的就是主體。對我來說,就是以主體的存在和活動為出發點,以主體的發展為歸宿。對我來說不壹定是壹切主體的自覺目的,但卻是壹切主體活動的實質目的。人與文化的客觀關系的建立是從“為我”的角度選擇的。文化不是自發進入人類活動領域的,它不僅取決於自身,還取決於人的能力和需求。人們以自己的需要和目的作為活動的出發點、歸宿、依據和尺度,並試圖根據目的使文化與他們發生“為我”的關系。在功能主義文化學派中,馬林諾夫斯基的基本出發點是,文化的功能是滿足人的基本需求。馬克思恩格斯也把滿足人的需要作為生產活動和各種社會關系所形成的文化世界的基礎。
人們的行為實踐是生產文化的手段。馬克思認為,在人的實踐活動之前或之外,並不存在預先確定的抽象關系。人“不是處於某種關系中,而是積極主動的”,是通過自己的行為實踐處於某種主客體關系中的。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誌意識形態》中批判費爾巴哈時強調,人類的實踐活動“這種連續的感性勞動和創造,這種生產,是整個現存的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礎”。正是這種創造性活動使世界成為人們生活的人類世界。隨著人類各種實踐活動的豐富,人們的實踐活動越來越多地參與到自然過程中。從文化的價值來看,無論什麽樣的感性對象對人都是有意義的,人化的自然都可以被創造成社會文化。因此,人主動意識到感性對象的意義就顯得尤為關鍵。人和動物的主要區別是,本能被主動意識所取代,或者說,人的本能是壹種有意識實現的本能。人類意識只有擺脫自然本能,發展為抽象思維,才能創造出哲學、宗教、法律、文學、藝術等精神文化,然而人類意識的發展卻要經歷壹個復雜而漫長的過程。雖然在這個過程中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但毫無疑問,人類的行為實踐起著關鍵作用。離開了人類的社會實踐,離開了在這種實踐中產生的社會意識和表達這些意識的語言,對文化的理解就失去了基礎。回顧人類最初的文化形式,最初的詩歌、神話和傳說都是在早期的勞動過程中形成的,藝術也是如此,其他文化形式也是如此。
第二,人的能動性是文化發展的動力。
今天,當我們在推測我們遙遠祖先的原始文化和野生生活,同時感嘆我們自己的科技文化和現代生活時,我們知道這是壹個非常漫長的過程。豐富多彩的文化不是壹下子發明創造出來的,而是人類長期積累的結果,既包括保存舊的文化,也包括增添新的文化。文化積累是人類特有的能力,是文化進步的基礎。正是通過經驗和知識的緩慢積累,人類從壹個愚昧的社會上升到了文明的社會。而且文化積累的速度和文化的發展成正比,文化積累越多,發展越快。在文化傳播上,壹方面是把上壹代的經驗、知識、思想傳遞給下壹代;另壹方面,下壹代通過自己的實踐,不斷補充、豐富和發展原有的經驗、知識、技術、思想、理論和方法,創造和積累新的文化。
肯定了文化的發展是進步的,那麽文化進步的動力從何而來?神學理論把文化進步的動力歸結為上帝的意誌,而自然發展理論把自然視為文化發展的動力。然而,用神的意誌或自然來解釋文化進步是壹種荒謬的理論。文化發展的動力只能從文化創造者的客觀關系和創造者自身精神的內在本質中去尋找。人是“自己歷史上的戲劇家和劇作家。”文化作為人類的創造,源於人類的活動,文化的進步當然離不開人類的活動,而人類的活動必然是文化進步的結果。
主觀能動性是創造智慧的巨大源泉和改造世界的巨大力量。在談到主觀能動性時,毛澤東曾指出,人做事情,首先要根據客觀事實得出想法、理由和意見,提出計劃、方針、政策、戰略和戰術,才能做好。思想等等都是主觀的東西,做或行動才是主客觀的東西,這是人的特殊能動性。這種主動,我們稱之為‘自覺主動’,是人區別於動物的特征。“可見,人的能動性是主動認識和改造世界的能力,這種能力可以表現為兩種基本形式:意識的能動性和實踐的能動性。壹方面,人們自覺地對文化世界中的各種信息進行加工和轉化,把握文化要素之間的關系,把握文化的本質和規律,並在此基礎上預見和預測結果,確定行動目標,選擇和制定行動路線和政策,統壹思想,規範和調整行動;另壹方面,回歸實踐成為壹種感性活動,成為客觀本質力量的主體性,將本質力量外化於自然,外化於感性對象,創造出主體所需要的文化世界。
當然,在任何客觀活動中,人作為主體,想要控制對象,實現自己的目標,都不是壹件容易的事情。文化是人類活動的結果,它的形成和發展都是人類活動的產物,浸透著人類的意識,但文化本身仍然是獨立於人的意誌的客觀存在,有其自身發展變化的客觀規律。在文化變革和進步的過程中,文化不僅不會自動滿足人,而且會通過對人的反應或抵制,構成主體實現預定目標的障礙。為了達到預定的目標,人們必須積極地、創造性地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力和才能,克服客體反應或抗拒的各種障礙,以不同的方式對文化進行加工和改造,從而創造出主體的預期結果——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這種文化成果是人作為主體的活動的實現,是人的能動性、天賦和活動的對象化,是人的主體性在文化創造的客體活動中的最終實現、表現和確認。如前所述,能動性是主體性特有的基本內容,它不僅表現為目的性、計劃性、預見性、抽象性等意識形態的能動性,還表現為直接改變世界和革命現存世界的實踐能動性。那麽,人類的主動性是如何促進文化進步的呢?
首先,人的能動性體現在壹切文化活動中的自覺目的性上。馬克思說:“歷史只是追求自己目標的人的活動。”目的代表了主體超前的主觀願望,體現了主體對象化自身本質力量的要求。人類的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是創造文化的活動,這些活動根植於人類發展的需要。壹方面,需要是文化意識活動的驅動力。任何事物都有許多品質和屬性。人們在認識壹個事物的時候,往往並不知道它的全部品質和屬性,而只是根據自己的需要認識某壹個或某幾個方面。人類需求的多樣性決定了認知的多樣性。不同的主題、不同的需求和不同的文化對象得到承認。即使是同樣的知識對象,不同需求的人也有不同的側重點。從本質上說,文化認知也是不同主體的創造性活動。因為,文化的轉型需要人們在獲得對文化的本質、屬性和規律的認識的基礎上,形成對未來事物的壹種觀念,並把自己的需要反映到意識中去。因此,在我們進行改造文化的實踐之前,活動的目的和結果已經以觀念的形式存在於我們的頭腦中。這種對新事物的概念是壹種向前的反思,在概念上創造了壹個現實中沒有的、人所需要的理想對象。它是對概念中對象的再創造,表現了隱藏在現實中的趨勢和可能性。它是通過在概念上將文化客體的屬性與主體的需求聯系起來而實現的。在這裏,觀念建構的理想文化不僅包括對現成文化的屬性、本質和規律的理解,還包括對現成文化所不具備的東西的理解。這些內容是根據人們的需要和文化發展的規律,改變現有文化的規定和形式而形成的。另壹方面,需求也是文化創造活動的動力。人的需要和欲望不是滿足於維持生活,而是在實踐的發展中不斷完善。人們在自己內心欲望的驅使下,向更深更廣的活動領域進軍,從而推動了文化的不斷發展。人類歷史創造的過程就是人的需要的過程,也是滿足這種需要的實踐發展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說,壹部文化發展史就是壹部人類需求史。人的需求的發展和提高,推動了人的認識和實踐的發展,推動了人的創造力的發展,推動了人類文化的進步。
其次,人們的主動性體現在他們對所有文化活動的選擇上。在人和文化的客觀活動中,面對外部世界的復雜事物,人們不可避免地采取質疑、研究和選擇的態度。通過主體功能的發揮,人們可以自主決定掌握和使用特定文化的方式。這壹舉措表明,人們有自由選擇在文化中采取什麽行動,以什麽方式采取行動,而不是被動和盲目。這種主動性意味著人們並不是完全被動地受到當前文化的影響,而是可以主動選擇去了解文化的本質規律,並根據人們自身的法律要求主動改變當前的文化。已經詳細描述了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都是有目的的。為了滿足自身的需要,人們選擇並設定了特定的文化客體,即作為主體目標的客體。具體來說,當主體適當地選擇和改變客體時,就能達到預期的目的。如果主體的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漫無目的地采用客體或不當考慮客體,就不可能達到主體的預期目的。當然,人們的文化認知和文化實踐活動的目標選擇是多樣的,有不同的制度、模式、方式和路徑,也有豐富多彩的民族特色和傳統。但是,正是人們的不同選擇,使得文化的發展呈現出多樣性和豐富性。
此外,人的能動性還體現在文化創造活動中的創造、調節和組織能力上。人類文化有兩個基本特征:繼承性和創造性。人們對文化的創造,需要從自身的主觀要求、愛好和興趣出發,做出壹定的價值選擇。面對客觀的文化規律和條件,人們可以表現出極大的主動性。法律和條件是聯系在壹起的。人雖然不能違背客觀條件和規律提供的可能性,但可以在壹定條件下改變現有條件,創造新條件,以達到文化創造的主動性。同時,在文化創造過程中,人們總是以自己的尺度和方式來承擔和衡量主客體相互作用的後果,並隨時檢驗這種相互作用的過程和結果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目的和能力,並根據這種檢驗進行適當的調整,從而使主體與文化的關系始終處於相互調整之中。此外,人的能動性還體現在組織和整合文化的各種必要因素,使它們按照主體設定的目的和方向作為壹個整體協同作用,形成適合主體需要的文化成果。
第三,人的創造力是文化超越的重要條件
壹般來說,文化發展總是通過文化形態的生成、危機、轉化和創新來進行的,是通過對宗教、藝術、倫理、科學、哲學等特定文化形態的揚棄來實現的。從動態過程看,文化發展的特點是內容上的傳承創新和價值實現上的不斷超越。任何壹種文化都不可能是絕對完美的,它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總會有壹些缺點。文化的自由本性所預設的終極價值與特定文化之間總是存在著壹定的差距,而這種差距恰恰為文化的自我超越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文化的發展總是指向某個目的,這個目的不是指向過去或者現在,而是指向理想的未來。從這個意義上說,文化超越本質上是壹種文化創新,是文化對其不合理現實的批判和否定。文化超越就是不斷超越現實,創造更合理、更優越的先進文化。
當然,文化作為壹個客體,是無法獨自實現這種從現實到必然的飛躍的。文化超越離不開壹個重要的前提,即主體創造性活動的參與。超越作為壹種自然運動,本身沒有價值屬性。它只有與人們的實踐活動相結合,才能成為價值運動的壹種形式。作為文化主體,體現在其實踐活動中的創造性本質上是壹種超越性,這是主體活動的根本特征之壹。從文化進步的創造能力來看,人類的創造力是超越本能和自然的。人作為自然之子,永遠離不開自然,但做人的基礎不是自然和本能,而是人對自然的超越和他的文化創造。帕斯卡爾在《思想的記錄》中用詩意的語言揭示了人類的脆弱和偉大。“人只是壹根蘆葦草,自然界中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壹根會思考的蘆葦。”蘭德曼還指出,正是人在自然本能上的先天缺陷需要後天創造來彌補。人超越本能和自然建立文化世界,文化也因人的實踐本性而彰顯自由和創造的本質。在《經濟學哲學手稿》( 1844)中,馬克思提出了著名的人類活動的雙重尺度觀點。人們總是希望按照自己固有的標準去認識和支配事物的規律,以追求和實現自由自覺的創造活動。因此,文化本身固有的自由和創新體現在人對自然和本能的揚棄中,它包含著人憑借理性進行創造性活動和自由行為的可能性。人不再像動物壹樣靠本能自由生活,而是獲得了自由和創作空間。
就文化超越的本質而言,人的創造性體現為理想對現實的超越。在主客體的客觀關系過程中,客體始終作為客觀因素和客觀條件制約、限制和決定著主體的活動。客體對主體的限定性、限制性和決定性是被動客體的屬性。因此,人的主體並不局限於這種約束、限制和決定,而是總是試圖超越它們。人總是基於自己的需要、理想的目的和尺度去追求自己認為應該是理想的東西,努力使對象按照人的尺度存在和發展。因此,他在這裏著重於唯心主義。著名文化學家索羅金指出,人能夠完成最偉大的發現、發明和創造,主要是因為他是超意識的偉大創造者,是理性的思想家,是訴諸經驗的觀察者和實踐者。在文化哲學看來,無論文化以何種形式出現,本質上都是人類精神的外化和人類理想的實現。在人類早期,雖然進化中的人不可能完全將自己與自然區分開來,但他們有壹種超越有限生存條件的願望。雖然他們往往以滿足最親密的物質和精神生活的欲望為目的,但壹定程度的自我意識和計劃使活動本身具有超越當前的意義。外在的超越是以內在的超越為基礎的。人的精神可以實現自身的超越,期待目前得不到的美好。人的內在超越通過不斷的實踐活動被對象化為外在超越。列寧說:“人的意識不僅反映客觀世界,而且創造客觀世界。”人們不是把外在感性世界中的舒適的東西拿來現成的,而是以適合人的需要的形式,通過創造活動,創造出符合人的生存和發展需要的理想對象和對象世界。人的創造性活動是壹個復雜的過程。整個活動過程,壹方面要根據客觀現實條件,遵循事物作為活動對象的客觀尺度,另壹方面要根據人自身的需要和滿足需要的實踐力量,把主體的內在尺度運用到對象上,把兩個尺度統壹起來進行創造。
回顧過去,人類文化經歷了從愚昧野蠻到現代文明的漫長過程。主流文化正在以替代和延續的方式發展。前者以批判為特征,後者以繼承為特征。文化超越是批判與繼承的結合:批判文化滯後,去其糟粕,繼承其精華,通過吸收、互補、融合,形成新文化。值得強調的是,這種融合不是簡單的、無原則的妥協,而是主體辯證的、全面的創造。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特別是現代傳媒技術的迅猛發展,當代文化的開放性顯得尤為突出。在不斷超越既有文化,追求文化先進特性的過程中,需要強調的是,壹方面要克服執著於不完整和自大的思想,註意吸收和借鑒;另壹方面,要註重反思和批判,正確面對強權政治、霸權主義和西方各種價值觀帶來的巨大壓力和挑戰,增強文化認同和批判。只有這樣,文化才能不斷實現自我超越,展現兼容並包、博采眾長的先進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