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EEPO有效教育的課程有哪些?

EEPO有效教育的課程有哪些?

EEPO(Effective Education in Participation Organizations)是壹種全新的教學模式,中文表述為:有效教育是通過組織和參與來實現的,簡稱有效教育。它是孟教授獨創的壹種新的教學方法,已在西部五省(我市天等,2008年開始試點)廣泛推廣,取得了良好的反響,故被稱為第六教學法。有些教師單看教學組織形式,仿佛學生在整個過程中都是參與和合作的,於是形象地稱之為“參與式教學”或“小組合作學習”其核心思想是有效性——有效的時間、有效的資源和有效的教學效果。如何在教學中充分體現這些有效性,是每個教師必須認真研究的問題。

MS-EEPO是壹個方法體系,不能單從教學環節去理解,要從備課、教案、組織課堂、效果評估等方面去理解。以下是個人的壹些理解。

首先,備課和寫教案

通常情況下,備課是隨意的,而為EEPO備課是壹個從整體到局部的過程。“MS-EEPO”要求在充分研究教材和學生的前提下,先確定課程類型,由課程類型決定教學步驟和策略。

1、框架:首先根據內容確定壹節課的整體框架,大致分為多少個節點(見EEPO教案例子中的圓圈,每個圓圈為壹個節點),每個節點要用多長時間(時間軸),完成哪些基本任務(即解決什麽問題,如何解決——壹般寫在節點時間軸下方),明確每個節點要達到什麽目標(壹般寫在節點時間軸)。

2.步驟:確定節點後,根據每個節點要解決的問題,通過“學生自主探究——小組合作探究(討論)——小組交流評價——小組展示探究結果——教師評價”的基本流程,解決問題,從而實現“自主學習——學生互動(包括組內互動和組間互動)——師生互動”。

3.策略:每個節點都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特點。以EEPO的“元素組合”為例,教學中的“七種元素輪流使用”。其基本方法是:在教學的雙邊活動中,教師和學生把人們在認知活動中經常用到的七個基本要素,即:看、聽、說、想、做、改變環境條件。這改變了傳統的課堂教學,傳統的課堂教學大多采用單壹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方式。數據顯示,如果老師不說話,只讓學生看,效果只有20%。老師說學生聽講看的效果只有30%;如果學生把聽、說、看結合起來,效果可以達到70%;如果能熟練運用七要素,90%以上的學生都能達到教學要求。所以在備課的時候,要思考“聽、說、想、做、動、靜”七要素如何互換。同時,基礎知識和技能的數量會增加,壹個知識點至少要強化7到12次,學生才能掌握。專家研究學習卡的使用,可以提高7到12倍。所以在課堂上,我們用小組學習和學習卡(中學的學習計劃其實是學習卡更高級的形式)來學習知識點,可以增加強化的次數,提高學習的效率。

體現在教案中,要求教案中體現的教學目標要具體(不是模棱兩可,而是可測量的),教學內容要有問題(知識要分解成問題),教學過程要有實踐性(註重探究過程和學生參與而不是結論)。因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課堂變化很快,所以EEPO格式的教案應該有很大的容忍度。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每壹個細節都無法設計,所以舊的問答式詳細案例並不適用,只能大致確定基本節點、節點完成的任務以及花費的時間,以便教師在教學中隨機應變。詳情請參考教案示例。

第二,班級的組織

EEPO的核心思想是“有效的教育是通過組織和參與實現的”。眾所周知,教與學是教學活動的兩個方面,教師是主導,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也正是新課程所倡導的。因此,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非常重要。孔子在討論教育的時候曾經說過:我會忘記我所聽到的。我會記住我所看到的。我會明白我做了什麽。我們可以修改和擴展孔子的智慧,使之成為我們EEPO教學中學生的信條:我會忘記我所聽到的(傳統的填鴨式)。我會記住壹些我所聽到的和看到的(自學和教學)。我將開始理解我所聽到的,看到的,提出的問題或與人討論的內容。我將從我所聽到的、看到的、討論的和做的事情中獲得知識和技能(探究學習)。我將掌握我教給另壹個人的東西(EEPO模式的更深層次)。因此,EEPO的教學過程如下:

學生自主學習...........................................................................................................................................................................

小組討論,學習,解決問題。

組內評估和組間交流

教師評價

這種組織模式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成為舞臺上的主角。老師不再是導演,只是壹個觀眾,掌聲就是評價,會讓主角們願意更努力的表演。

小組合作學習的組織:以前學生完成合作任務後,壹個人在小組內表達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只是旁觀者。甚至還有壹些群成員,單純的做著與學習無關的事情,說說笑笑,成效如何可談?這樣的課堂看似註重學生的參與,但學生的學習能力如何提高?EEPO的有效教育提煉了小組合作的操作模式,從小組建設、明確目標、合作要求、關註邊緣人、成果展示五個方面進行了詳細闡述。每個團體成員都能努力互相關心,互相照顧,互相傾聽,他們能努力營造壹種親和的氛圍。為了完成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才能做到真正意義上的相互學習。只有精心組織教學,讓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學習活動,才能實現教學效率的最優化。我們學校目前正在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的試點,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

第三,課堂評價

EEPO創始人孟教授多次強調,教學中的主動權能不能交,能交多少,取決於交了之後能不能收回,這是衡量學生主動性的重要標準。課堂評價應從學生參與的角度來衡量。

EEPO的課堂評價模式要求能夠記錄時間線、活動和活動的目標、實現目標的程度、加強基礎知識和技能的次數,並嘗試分析存在的問題和改進的建議。(參見示例)

下面附上孟的《有效教育》原文,供大家學習。

壹,有效教育的概念

是將西方擅長的個性和創造力與東方擅長的知識有機融合並使之大眾化的教育。它是將西方教育的優點和中國傳統教育的優點有機結合起來的第六種教學方法。有效教育是壹個系統工程,分為五個部分。

二、五大板塊。

(壹)、上課的方式。1元素組合模式2平臺互動模式3哲學模式

(2)學習風格。1小組學習團隊學習

(3)評價方法。1經典評價2單因素評價3學科評價4項目評價5過程評價

(4)準備方法。1圖形備課類型2模塊結構

(五)管理模式1單元組管理2 E - S管理3邏輯框架管理

第三,經典表達。

三合壹:知識分子個性創意

壹般表現:互動、主動。

(壹)、知識的五大特征:

1是什麽?

2了解為什麽

3何時何地的知識

4誰的知識?

5如何做的知識

(2)性格:1。聽力:只有65,438+0的學生聽力好。

2.看:只有1的同學擅長看。

3.口語:只有1的學生擅長口語。

4.做:只有1的學生擅長做。

5.綜合:只有1的學生擅長綜合。

(3)創造力:妳說了別人沒說過的話。妳做了別人沒做的事。人家沒結合,妳結合了。

(四)互動:1,師生互動2,生生互動3,人機互動。

(5)主動性:1。先教後主動,教多少要看目標。2.先談策略再主動。

(6)動態:

1,利息

2、產生動力

3.效果效應包括“18效應”、“28效應”和“38效應”

四。電子質譜元素組合:

即在課堂上,同時使用讀、聽、說、想、做、動這七個要素,以不同的方式刺激學生,同時強化的次數也會增加。壹個知識點至少要強化7到12次,學生才能掌握。專家研究學習卡的使用,可以提高7到12倍。所以在課堂上用小組學習和學習卡來學習知識點,可以增加強化次數,提高學習效率。

第壹,綜合因素

基本概念:“元素組合是EEPO最基本的課程類型,也是EEPO最簡單最容易掌握的。掌握元素組合這壹課程類型,可以為學習其他課程打下堅實的基礎。

1.要素:是指課堂教學中的七個基本要素:聽、看、說、想、做,加上動靜轉換。

2.組合:不同元素的不同組合和排列對教學活動產生不同的效果。所以有5000多種組合(5040),是壹個千變萬化的教學組織。

3.元素組合的基本形式是七種元素互換使用。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符合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讓學生專心學習,可以大大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有效性。

“要素組合”課程類型。它適用於壹切教學活動,屬於基礎課程形式。元素的組合占九大課程教學活動的60%左右。

操作要點:

1.聽、看、說、想、做、動、靜七要素變化組合,適時進行動靜變化。動靜轉換在組織形式上主要受個體活動、群體活動和大群體活動的調節。壹般情況下,生理和心理決定壹節課要稍微動2-4下,動1-2下比較合適。

2.充分利用人力資源的組合,發揮合作學習的有效性,保證合作學習的質量。第壹個問題是學生的學習風格,我們應該高度重視這個問題。特別是訓練學生的小組水平、大組水平、贊同和表達呈現。良好的學習風格是提高學習效率,實現要素組合的基本保證。

3.要提前做好約定,快速檢驗過程效果,快速傳遞信息,提高課堂效率。預約和快速過程檢測相結合,是快速有效轉入下壹步學習的前提。過程檢測的目的是快速了解學生的知識。第二,也是為了節省時間,減少無效教育的出現。過程檢查結果:80%以上的學生符合要求,可以轉入下壹階段教學;如果低於50%,則應及時或在課後或下壹節課進行補救。

4.調動壹切要素強化知識點、考點、演化點,是教學考試質量的關鍵。

訓練的重點是註意梯度;第二,要考慮維度;第三,要充分利用學生的人力資源,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取更多的信息,快速打開思維,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認識事物。掌握知識,形成能力。

。信息鏈接:

為什麽要結合元素?

原因有三:

1.很多年前,西方人完成了因子組合的效果測試,證明了因子組合可以提高學習效率。

西方人的因素組合測驗效果如下:①老師不說,只讓學生看,效果只有20%。(2)傳統的教學方式,老師講,學生聽,學生看,只增加30%的效果。③如果學生壹起說,壹起聽,壹起看,效果可以達到50%。④如果說,聽,看,想加動靜轉換,效果能活70%。⑤如果能熟練運用七要素,90%以上的學生都能達到教學要求。

2.人的專註時間是有限的。到了壹定時間,就要在靜態和動態之間切換,這樣才能讓學生保持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小學生的集中時間只有7-8分鐘,中學生的集中時間是12-15分鐘。如果超過這個時間限制,學生的註意力就會開始分散。分散的損失率在第壹時限為15%,第二時限為30%,第三時限為50%。因為課堂上只有50%的學生能被照顧到,如果加上不能被照顧到的學生的流失率,那麽壹段時間內的平均流失率將達到75%。所以要適時進行動靜轉換。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始終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濃厚的興趣,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3.知識的重點和訓練的要素要強化到壹定的次數才能記住。要達到壹定的次數,不能靠重復。要及時進行動靜轉換,結合五個學習要素。反復強化關鍵要素可以提高效率。知識點要點,強化要素訓練的基本量和理想量分別為:母語12-11次,17-22次;數學7-12次,12-17次;外語17-22次,22-32次;實驗教學活動3-5次,5-7次。

因此,要使學生掌握知識,形成能力,必須遵循教育規律,訓練到壹定的量,才能有質的飛躍。

第二,哲學方式

基本概念:哲學模式是九大主流課程之壹,是EEPO教學模式的核心。它體現了壹種哲學的辯證關系。它相信世界上的壹切都是相關的。其重要的調節藝術之壹是“少即是多”。它可以通過壹張圖、壹句話、壹個詞來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哲學模式是操作藝術的高級形式,它能有效地激勵學生生動地向思維的深度和廣度進軍,是培養思考者的秘密武器。

實施要領:“哲學方式”適用於能引起學生興趣,能從壹點分散到另壹點的教材。可以單獨作為思維訓練課,也可以滲透到學科教學的某個環節。最好兩周參加壹次,壹學期至少兩次。

操作要點:

1.任何教育材料的個性化是上好“哲學之道”課程的前提。這裏我們要註意“任何材料,並使其個性化。”任何材料,如:壹張紙,壹幅畫,壹首詩,壹篇文章,壹個公式,壹個數字,壹個水杯...

2.創造壹個充分自由民主的討論空間,充分利用人力資源(小組、團隊...)來展開漸變形式下的思維,然後展開。

3.哲學模式課程主張不依附於任何學科,不解決學科問題,不下結論,只註重思維發展的訓練。

哲學課有三點:①看學生的提問能力有沒有提高。②看學生的思維是否被打開了(即壹節課有多少個思維維度)。③看學生思考的過程(批判能力和防禦能力)。

4.在學習過程中,壹定要快速處理和收集信息,尤其是學生思維的亮點出來後,老師要及時抓住重點,並加以啟發和延伸;在加強問題收集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快速加強、篩選和補充個性化問題...

三、平臺互動模式

基本理念:平臺互動的方式是抓住關鍵要素,然後搭建多維度的教學平臺。這裏的關鍵要素是指本次教學中的關鍵知識點、能力點、考點、方法、思維、創造、思維、合作。“多維”是指不同的渠道,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理念,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個性表達。

平臺交互模式的主要流程:

篩選重點對象——搭建多維平臺——與壹位老師互動講解“點評+講座”。

實施要領:平臺互動和哲學壹樣適合思維訓練,不同的是適合所有學科,可以解決學科的重點難點問題。它是EEPO十大教學法之壹。

操作要點:

1.從示意圖可以看出,每個平臺的構建都有具體的內容,有思維拓展的要求,有達到的目標(維度的數量)。不同於壹般的教學,它有壹個強化關鍵要素的平臺,學生可以在這個平臺上以壹定的梯度形式進行互動學習。

2.重點不要太多。小學壹個班壹般是1-3個重點。中學壹個班壹般是1-5個重點(平臺不要太多)。

3.第三個操作點“交互”必須足夠。每個人都有壹個維度,互動之後就變成了多維。多維性的目的是從多個角度激發和強化關鍵點。

4.教師應在多維度達到後迅速調整教案,以便在評價中重點突出重點和關鍵點。

5.平臺型的課互動多,壹般要搭配“團隊級”的學習方式。所以,必須把學生培養到團隊水平。

第四,雙模式:

基本概念:雙元模式是EEPO教學方法之壹,其教學過程分為兩個區域。即“單壹區域”和“二元區域”。“單區”的要求是充分“思考”和設計方案,“雙區”的要求是科學地、嚴格地按照方案“做”。從“想”到“做”的有效實現是通過兩次排序橋來完成的。

實施要領:雙元模式實用,適合理科、化學、生物、理科的教學。是培養科學家的利器。

操作要點:

1.我覺得是第壹個操作點。在這裏,教師壹方面要設置寬松的思維環境,讓學生充分發揮個性和創造性思維;另壹方面,要引導學生大膽設計個性化的節目,並不斷修改完善。

2.“二次排序”是二進制模式的壹個重要操作點。

二次分揀。即當信息大大擴展,獲得多種方案時,從重要性和可行性方面進行排列和篩選。

第壹次排序。基於重要性,從大量信息中篩選出壹些重要信息。

第二類。在可行性的基礎上,先篩選,再篩選。

通過二次整理,將展開的思維集中在壹個方案上,然後制定方案,進而進入二進制區域“科學地做”的階段。

3.特別強調學生在設計個性化方案的前提下嚴格、科學地去做,培養學生壹絲不茍的科學態度和積極主動的探究精神。

在想和做的過程中,反思很重要。決定了這個過程從想到做的重復性。在嚴格遵循計劃的前提下反思。然後調整修改方案,再做再反。這是雙模式的正常狀態。

4.二元階級。壹般壹次有兩節課,可能需要課外時間完成。這是壹個過程訓練。

體驗模式的基本概念。顧名思義,體驗的方式就是創設壹定的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清晰地體驗、感受和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然後通過交流和討論來強化和進化自己。

實施要領:體驗模式非常適合思想、社會、作文等學科的教學。也可以與哲學方法或其他課程相結合,產生新的課程,應用於其他學科的教學。

操作要點:

1.關鍵是找到能讓學生體驗“二值”的教材,搭建模擬體驗的平臺。

兩個值是指兩種不同的心理體驗(比如盲人過馬路的心理休息和幫助盲人過馬路的心理體驗)。

2.二值交流體驗結束後,需要組織單獨討論,讓學生充分說明原因,交流內心感受。這是壹個重要的教學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