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北京和上海的對比如何?

北京和上海的對比如何?

就我個人而言,有些方面我更喜歡北京,有些方面我更喜歡上海。如果讓我再選壹個本科學校,我壹定會選擇去北京。但是如果選擇讀研,上海的分量可能會重很多。我怕難度差不多的學校會選擇上海。如果選擇壹個地方工作,那麽壹定是上海。

總的來說,我覺得可以說是“在北京讀書,在上海工作,在深圳創業”。至於生活,應該選擇壹些經濟發達,空氣好,氣候好的中等城市。當然這已經超出了題目的範圍,我就不多說了。

就題而言,如果妳的人生理想是成為這個社會大多數人都想成為的中產階級,過上體面有品質的生活,那麽大概不會有比上海更好的選擇了。上海這個城市足夠大,平臺足夠高,職業選擇足夠多。只要妳有“服從秩序,奮發向上”的基本意識,妳就不愁在上海找不到合適的工作,過上體面的生活。如果妳比較有才華,比較勤奮,進入中年也有可能成為上流富人的壹員。

具體來說,上海的主要優勢是:

遠好於包括北京在內的所有城市的管理和規劃水平;

社會和工作場所中更有紀律和“專業”的文化。

相比北京更好的空氣和交通,帶來的是更好的通勤體驗。(空氣受附近地區影響,這兩年好像和北京相比優勢沒那麽大。)

我生活在國外,回國的時候去上海,會覺得上海社會各方面都很有秩序,很體面,比較完善,不像中國。

如果了解壹下民國時期各地的生活和消費歷史,就可以明白,上海的發展其實是因為在相當長的壹段時間內,中國的現代化都局限在上海。上海百年現代化積累的“軟件”是這個城市能夠運轉得異常有序的原因,這使它看起來比蓋樓那些剛學會修路的地方還要高。

其他壹些受訪者說上海的特點是市場經濟,但我不太同意他們的觀點。其實,如果有自由市場精神的話,恐怕還是深圳,還有華南的廣東、福建兩省。相比之下,上海是壹個“大政府”,政府在城市經濟生活中的作用非常明顯,國企也很多。上海的文化更像德國、日本的技術官僚,最重要的是“秩序”、“規則”、“專業”。其實這種文化對國有還是民營都沒有那麽挑剔,不管是公是私,人們都自覺地想拿自己該拿的錢,做自己該做的事。所以上海相比其他地方最大的優勢就是政府和國企的效率。在上海,即使在體制內工作,基本上也不用擔心老板無能。能夠在上海做到壹定的位置,基本說明有壹定的能力。而且看到很多沒有背景的人靠個人能力和奮鬥也能成功,妳就知道妳能。

其實北京本身的資源並不比上海差。不要被北京部分地區小縣城的表象所迷惑。藏龍臥虎,帝都,既是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實際的經濟中心(在中國這個半市場經濟國家,中央政府和央企的能力都很大)。中國最牛逼的人、事、物基本都集中在北京。在開闊眼界、增長見識方面,恐怕沒有比北京更好的地方了。

但問題是,這些資源是以壹種非自然的方式聚集在北京的,而且大部分會以壹種非自然的方式進行再分配。如果妳沒有任何人脈,沒有超越凡人的天賦/魅力/運氣,這些令人羨慕的資源絕大部分都不會和妳在壹起。

所以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雖然北京很厲害,但是上海是更適合工作生活的地方。相比本科,研究生需要離打算長期發展的地方近,方便實習和求職,學校在當地的認可度和資源也更好。考慮到上海同等名校在學術水平、培養體系、管理體系等方面往往比北京先進很多,壹般本身就是更好的選擇。

但如果要說“感覺”,那麽北京也會有上海沒有的優勢。也許是因為北京長期是多民族國家的首都,地處中國的邊陲。與異質文化的互動遠比毗鄰中國核心的江南上海多。移民的來源也更加多樣化。北京的文化和價值觀更加多元,對“不壹樣”的人更加包容,“夢想”在這裏更少被嘲諷。此外,大部分北京人都比較熱情,對陌生人和新同學新同事都比較友好,也相對願意主動幫忙。剛到北京,雖然冬天很冷,但是內心會覺得比較溫暖。

如果妳喜歡前衛藝術、地下音樂、小劇場,或者有壹個小眾的愛好卻想認識壹群年輕人來享受這個愛好,那麽全國大概沒有比北京更能讓妳滿足的地方了。上海也有爵士樂,但有多少是本地人寫的?正如上海比其他中國城市更發達壹樣,北京在精神和文化方面也比其他中國城市豐富。

壹個人是否“成功”,在上海壹般都能猜到壹個公認的結論。雖然社會提供了很多職業選擇,但無論什麽職業,評判的標準似乎只有壹個,就像人民公園相親角上的每壹張告示,都可以大致換算成壹個統壹的分數。但不是在北京。同壹個人,放在互聯網圈、電影圈、獨立音樂圈、大學圈、金融圈、公務員圈,大概會有完全不同的評價。雖然北京的空氣很臟,但這種氛圍對於每個“與眾不同”的人來說,都是新鮮的空氣。

再高壹點,按照DnD的陣營體系,上海灘倡導的文化是“秩序中立”(在秩序-混亂的維度上,偏向於秩序,在善惡的維度上,當然這些概念和我們通常理解的並不完全壹樣)。用上海人自己的話說,就是要“扛得清”。上海人最不願意幹涉別人的利益,但也最不願意被別人幹涉自己的利益。上海人不要求自己或別人主動“行善”,但每個人都要有禮貌,在社會上遵守社會運行規則,在事業上要有敬業精神。雖然如果妳接觸上海人,妳會發現也有很多富有同情心的“善良”人,當然也有自私自利的“邪惡”人。但因為秩序維護得特別好,所以邪惡的人很難做出危害;而且因為“中立”的價值觀深入人心,善良的人並不經常表現出自己的善良。外地人初到上海,大多會覺得上海有點冷,大概就是這個原因。

北京呢?老北京提倡的文化,大概是符合儒家傳統的“守秩序,與人為善”,或者用北京的話說,“有面子”。現在看來“有面子”被曲解成了實實在在的好處,但其實“有面子”原本是指壹個人無論內在還是外在形象都能得到尊重。內心要“仁”,能夠同情和幫助弱者,行為要有“義”,要有大家的風範。典型的“秩序井然”的人,比如的大宅二奶奶,歐洲中世紀的聖騎士金庸筆下的幾個主流武士形象,或者冰與火中的狼父奈德·史塔克等等。這樣的人不僅遵守規則,還會主動捍衛規則,懲惡揚善。在壹個有序而善良的社會裏,往往沒有成文的規則,這些“人”就是“規則”。

但這壹套價值觀的問題在於,這壹系列由“善”或“仁”即“禮”、“義”、“信”衍生出來的規則和秩序,是如此復雜而深刻,以至於實際上在傳統的農業社會中,只有少數教育最發達的地方,如北京和以蘇州為首的江南地區,才能基本維持。即使在北京,由於幾次革命都是首當其沖,這套規則也只存在於少數天性好、家風好的人身上,不足以維持整個社會的運轉。不成文的規矩是靠人來維護的,在轉型期的中國總是不那麽靠譜。所以其實和中國大部分城市壹樣,規則不夠,但是社會上還是有壞人,而且有壹部分是靠制度或者關系庇護的,有很多惡心的東西。

而且退壹步說,即使壹種“有序而善良”的文化可以壟斷壹個社會,如果人們不從內心理解和接受這些信條,偽君子也未必比真正的君子少。魯迅的作品看似充滿仁義道德,但夾縫中卻有“吃人”。即使是真正的紳士有時也會顯得過於武斷,侵犯個人自由。

另壹方面,崇尚善的文化壹直保留著。如果壹個北京人內心真的善良,他的社會教育壹定會鼓勵他表現出這種善良。而且受這種“內有面子”的文化影響,北京人不太可能像很多地方的人壹樣,羞於助人。

此外,也是因為北京集中了強大的舊秩序(這個舊秩序可以是傳統的儒家法理,也可以是49年後形成的威權官僚統治),也集中了對強大舊秩序的反叛。似乎北京采納“亂”或“叛逆”價值觀的人比其他地方多。北京不僅搖滾樂隊多,玩搖滾的人也多。這不是沒有原因的。

相反,上海建國的時候,完全是壹個移民城市。這裏沒有舊秩序,只有外國人帶來的新秩序。而且來這裏的外國人主要是商人,他們並沒有把幾乎同樣復雜的基督教倫理帶到中國。有了做生意和生活的基本秩序就足夠了。這個順序在“善惡”的判斷維度上是中性的,所以相對簡單,不需要善良就能掌握。因為簡單,這種秩序壹直維持得很好,所以直到今天,上海是中國最守紀律、最公平的城市。

回到正題,雖然我誇了上海,也說了很多北京的好處,但我覺得上海應該比北京更適合做正題。喜歡北京的人大概已經感受到了北京的好處。不管他們最後是否選擇北京,都沒有必要問別人對北京的感覺。山東大部分地方不比上海離北京近,沒有理由因為離家近就選擇北京。

不過題主已經在上海讀了幾年了,再選個地方讀研。我覺得去北京兩年不壹定不行。如果家庭條件允許,能多折騰就多折騰總是好的。人最終如何“實現自我”,取決於壹個人的學識。而且已經對上海很熟悉了,北京是在中國了解更多的最好地方。就算最後想回上海,也許在北京的經歷會讓妳更加珍惜和熱愛在上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