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王安石的資料

王安石的資料

王安石

(1021~1086)

王安石是北宋時期的著名人物,也是壹位傑出的思想家和文學家。王安石深知北宋中期的社會危機,於是向宋仁宗提出了吏治改革和政治改革的要求。宋神宗時期,王安石積極推行“新法”,與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進行鬥爭,確保了“新法”的頒布和實施,被列寧稱為“11世紀中國的改革家”。王安石的詩歌造詣也很高,在唐宋八大家中名列前茅。他的文章《商》既有道理又有道理。他的詩“春風綠在江南岸,明月幾時照我?”至今仍很流行。

第壹,縣長是官員

王安石,撫州臨川人,生於北宋真宗天府五年(公元1021)。19歲時遇到父親喪事,三年喪期屆滿,又恰逢科舉,於是去北京開封參加考試,在進士中排名第四。不久,他被派往揚州,擔任淮南節度使官職。過去制度規定,任期屆滿後,允許他提交文章,要求考核內閣的職位,但王安石沒有這樣做。

1047年,他被調到尹琴縣任知縣。鄞縣是個灌溉方便的好地方,但王安石去的時候,水道年久失修,以至於運河堵塞,河底倒掛。上任第壹年,風調雨順,收成不錯,但王安石並沒有放棄修建大型水利工程的計劃。在征得老板同意後,他利用農閑時間組織村民疏通控水渠道,修築堤壩。他還把官倉裏的糧食借給百姓,收割後償還。王安石工作孜孜不倦,兢兢業業,確實是壹般“親民官員”所不能及的。他在鄞縣做的第二件好事是實施青苗法,借錢給窮人,遏制土地兼並。當時豪強地主放高利貸,無力償還的人民被迫用土地還債。他實行青苗法,使官倉糧食得以更新,百姓方便,有力地打擊了高利貸的盤剝活動。

王安石目睹北宋官制腐敗,人才匱乏,於是大力興辦教育。他把鄞縣的孔廟改成了反對“近代法”的“縣學”。又聘四明山知名學者杜淳為越州教官。為了紀念任安石的政績,鄞縣人民為他立廟,歷代祭祀,經久不衰。

從1057到1058,王安石先後擔任常州周知和江南東路監獄。這時宰相文彥博向皇帝推薦王安石,說他淡泊名利,要求升官,以遏制官場上追逐名利的不良風氣。不久,朝廷叫他考官職,他沒有參加。歐陽修推薦他當班官,他以奶奶年紀大為由婉拒了。他在做地方官的十幾年間,無論是知府還是督撫,都努力做壹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有益的事情。

二、《萬艷疏》

北宋嶽麓書院圖書館

1058 10,王安石被調到第三司當法官,成為北京官。王安石為官十年,積累了豐富的地方官管理經驗。意識到社會弊病和人民疾苦的王安石上臺後,決心進行改革。但北宋中期,外敵入侵並存,造成社會危機。因此,王安石站了出來,給仁宗寫了《萬艷疏》,系統地提出了改革意見。但是,仁宗皇帝並沒有重視。他本來就懦弱平庸。晚年沈迷深宮,幾乎不問政事。因此,蜀便如石沈大海,杳無音信。

兩年後,他被調到原憲,並被任命為負責起草皇帝公告的官員。當時王安石負責糾察韓晶監獄,性格倔強。開封有個小夥子養了壹只打架的鵪鶉鳥。他不願意把它給向他要的人。壹個朋友未經允許就把鳥帶走了,年輕人追上了他的朋友,把他殺了。開封府判年輕人死刑,王安石則認為年輕人殺賊應視為無罪。於是彈劾開封錯審,狀告大理寺。然而,大理寺也認為凱豐是對的。後來仁宗給王安石寫信道歉,王安石也說:“我是無辜的。”拒絕承認錯誤。在蜀中(1058),王安石系統地提出了變法主張。首先提出:“現今社會財力日漸匱乏,風俗日漸衰微,士子不得不憂國。這種情況的癥結在於今天的法令已經過時。現在是時候從本質上研究先王的政治,進行改革了。”他還指出,針對吏治腐敗、人才匱乏等問題,要改革學校、科舉、任人唯親,從地方調配有用的人才治理天下。針對財政困難、官員腐敗等問題,他提出了自己獨特的見解。最後,他提出改革的關鍵在皇帝,皇帝應該堅持改革,不應該因為風俗上僥幸的人的反對而半途而廢。

宋神宗當太子時,非常欣賞王安石的《萬艷書》。韓偉是王安石的好朋友,是太子府的文書。每當他的意見在教門面前受到稱贊時,他就說:“這些其實是我的朋友王安石的意見。”後來,韓偉被提升為太子,他推薦王安石接替他原來的位置。宗申壹即位,王安石立即被任命為江寧知府,幾個月後又被封為翰林學士兼講師。這樣,宗申直接聽取了王安石的改革建議。

第壹次被召見時,宋神宗問:“治理國家應該先抓什麽?”王安石回答說:“首先要選擇方法。”又問:唐太宗呢?”回答:“陛下應該以堯舜為榜樣。為什麽要說唐太宗呢?姚順的方法很簡單,很關鍵,很容易。只是後來的學者看不懂,所以認為深不可測。”宗申對王安石的回答很滿意,叫他壹心壹意協助變法。壹次講座結束後,宗申留下王安石獨自商議改革措施,王安石趁機要求宋神宗堅決拒絕反對改革的人。今年河北壹大早,由於救災費用的巨幅增加,國家財政出現緊張局面。11月,在祭拜活動期間,

當宗申讓單身漢們討論救濟的方法時,王安石與司馬光爭論起來。宗申看到他們爭論的焦點反映了兩條根本不同的挽救劣勢的路線。司馬光寶張慢慢變了;而王安石想要大幅度改變,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宋神宗欽佩王安石的勇氣,決心排除各種幹擾,開始王安石變法。

三、相變法

1069年2月,宋神宗在政治上任命王安石為顧問,並成立了整頓財政、商討改革的專門機構——三司規司,由王安石主持,開始實施改革。1070 65438+二月,王安石被任命為宰相,賦予他更大的權力推進變法。在擔任宰相期間,他協助宗申進行政治改革,掀起了持續16年的熙豐變法。這場改革始於熙寧二年(公元1069),止於元豐八年(公元1085)宗申病逝。“可以分為熙寧新法和元豐改革兩個階段。宋神宗自始至終都是政治改革的領導者。他太信任王安石了,連王安石都反駁他。王安石更是感激皇帝的恩情,以天下之事為己任,傾其所有實施變法。熙豐變法的目的是讓強兵富裕起來。為實現這壹目標,王安石先後出臺了青苗法、平均損失法、農田水利法、役收法、市易法,這些都屬於理財和財富管理的範疇。孫子兵法,護甲之法,護馬之法等。屬於強兵的範疇;更多貢品,推廣學校等。,屬於整頓吏治,培養人才的範疇。改革的中心是“理財”,“理財”的方法是“民不加稅,國用足”。

青苗法頒布於9月1069。青黃不接的時候,政府主動給農民貸款救急,每年分春秋兩次還,要他們付兩分利息。春天分發的東西必須在秋天收回。1069 165438+10月頒布《農田水利法》(或《農田權益條約》),規定各地興建農田水利工程,物資由當地居民按戶分配。等損定律發布於7月1069。朝廷在征調財產時,認為富商壟斷物資,擡高物價,使百姓苦不堪言,所以等損法規定征調權要統壹

委托方負責第六路,史靜的生產和國庫的儲備,然後根據實際需要和各地產品的情況征收。國家調節可得性,權衡高低,統壹運輸。所謂“貴則便宜,近則好用”,從而打擊商人的暴利行為,為農民減輕壹些負擔。

募捐法是熙豐變法中影響最大的壹項改革。王安石在制定過程中謹小慎微,花了兩年時間與宗申商議後才頒布,並於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至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付諸實施。這是王安石最引以為豪的新法。北宋中期,軍官危害極大,但官戶、將軍、僧侶、女戶、獨戶、城戶、商賈都可以享受免役。繁重的兵役落在農村地區的小地主和自耕農身上,極大地破壞了農村生產力。王安石變法時規定,根據百姓家庭財產多少,出錢雇人義務服役,讓原來不服役的家庭也出錢。這樣,自耕農被免除了關稅,朝廷增加了收入。

嘉寶法是王安石在《萬艷·蜀》中提出的。嘉寶法律的目的之壹是鎮壓農民的各種形式的反抗。把農村人口寫進書裏,兩個男人拿壹個,十戶人家有保障。所有的保障都給了總督,在農閑的時候訓練他們,教他們怎麽打仗。嘉寶法作為改革冗員弊端的措施,為國家節省了巨額資金。作為壹個封建政治家,王安石的遠見卓識從此可見壹斑。

在培養人才方面,王安石整頓學校,改組國子監,將國子監學生擴大到1000人。為了統壹上下思想,推動變法的發展,王安石親自為各派編撰統壹教材。他註釋了《詩經》、《尚書》、《李周》三部書和幾部科舉,都被當作教材。

寧變法使“富國強兵”收到了壹定的效果,尤其是“富國”。公元1078年至公元1085年之間,“中外府庫皆滿”,“可達二十年”。1072年,在改革的高潮,王紹取得了擊敗西夏,收復西河等五州兩千裏土地的勝利,使自唐中期以來淪陷二百年的舊新疆重回故土。可見,改革在壹定程度上扭轉了“貧弱”的局面。

第四,政治改革失敗

宋神宗支持的王安石變法從壹開始就遭到許多人的反對。以司馬光為首的反對派,在太皇太後和王的支持下,對新法發動了全面進攻。

保守派反對改革,首先制造謠言,阻止王安石上臺參與重大政策。王安石對國家做出了承諾,在謠言面前沒有猶豫,沒有退縮。1067年,宗申剛把王安石調到京城,守舊派就預見到他會被重用。壹時間,朝廷中有壹股阻擋王安石參政的歪風。被任命為政治顧問時,欽差大臣何魯海迫不及待地捏造王安石的十大“罪狀”,攻擊他“奸詐如忠,詭詐如信”。當時王安石剛剛上任幾個月,連司馬光都很驚訝,覺得陸海行事太倉促了。宗申看了陸海的文章後,馬上還給他,讓陸海很難下臺,逼他辭職,於是宗申讓他做了地方官。王安石選呂公代替陸海為禦史大夫。韓震建議宗申停止政治改革。宗申猶豫了壹下,剛要同意韓琦的意見,王安石馬上要求辭職。後來,司馬光給宗申的聖旨中有“士大夫沸騰,百姓激蕩”之類的話,讓王安石大怒。他立即去分會為自己辯護。宗申深感王安石的說法有道理,於是沒有采納韓琦的意見,繼續任用王安石管理政事。

反對派認為,政治改革不應該針對地方富人,他們是國家權力的基礎。如果都被打倒了,邊境局勢緊張,要發動群眾,軍需的錢和糧食都沒著落。他們反對嘉寶法律,並擔心寶鼎會學習武術。壹有饑荒,寶鼎就會拿起武器,成為國家的大災難。關於青苗法,反對派認為政府其實是放高利貸,有損國家尊嚴,饑荒年借貸肯定虧本。免罪法的實施,兩宮太後親自到宗申哭訴,說自己的親人被迫交了沈重的免罪金,我怕京城發生動亂。

王安石反駁了反對派的指責。1070年3月,宋神宗問王安石,“外面有傳言,朝廷認為。'是什麽天氣不足以懼,人言不足以慈,祖宗之法不足以守'?朝廷哪裏說過這樣的話?“王安石沒有直接回答他是否說過‘三不足’,而是寫了《前五條》,反駁了反對派攻擊最多的五條。”“三缺”口號是王安石在1072年提出的。熙寧五年春(公元1072年),靈臺監郎曰:“天太長,群星失控。這是因為強臣好國,政府失民心。故王安石應革職。”為了阻止城市法律的改變,唐嫣寫道:“城市的改變引起了人們的不滿,導致華山崩潰。這不是上天的警告嗎?”反對派試圖利用壹些自然異常現象動搖宗申,擊敗王安石,以廢除新法。因此,王安石勇敢地提出?quot“天氣不足為懼”的響亮口號。1075+00年6月,出現了壹顆彗星,當時稱為“妖星”,反對派趁機掀起了反對變法的又壹次高潮。由於王安石對天象有樸素的唯物主義認識,保守的圖謀沒有得逞。袁瑛被刺,送往潁州,文彥博的信被扣留,寄往狄威的郵政。

五,回家。

王安石任宰相期間,壹名禮儀官員在討論祠堂內祠堂牌位的位置時,王安石擅自決定將辛祖的牌位獻給祠堂,參與討論的官員合力與王安石爭論,未能改變他的決定。上元節當晚,王安石騎著聖馬去宣德國門,守門衛士攔住他,鞭打王安石的馬。王安石大怒,上篇要求懲罰這些護衛。禦史蔡確實為侍衛辯護,但最後還是用棍子打了侍衛,並訓斥了內侍。仁少挖西河向朝廷報告,宗申認為是王安石的建議,就把自己的玉佩摘下來給了王安石。由此可見王安石在當時是多麽受到宗申的青睞。

但是面對反對派的強大攻勢,宋神宗開始動搖了。1074年4月,距離世界的黎明已經過去了8個月,反對派聲稱這是上帝不滿的表現。王安石的學生夏征,在反對派的支持下,給神教寫了壹封信,並贈送了壹張流民圖,說:“旱災主要是新法造成的,但王安石官職後就會下雨。”宋神宗反復看了這幅畫,所以他對政治改革有些懷疑。王安石只好自己辭職。於是,宗申免去了他的宰相之職,任命他為關文典。

學士,江寧知府。

呂惠卿服喪期滿後,王安石繼續推薦他,宗申任命呂惠卿為政治顧問。經過王安石的推薦,韓江做了宰相。兩人堅決支持王安石立法,繼續執行新法。呂惠卿是壹個道德品質很差的人。他早就想換掉王安石,又怕王安石再次被重用,於是千方百計找機會攻擊王安石。他通過辦理夏征案陷害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國,又制造了李士寧獄案進壹步陷害王安石。他的陰謀被韓江發現了,他利用手中的權力阻止了這件事,並向宗申揭發了這件事,還暗中奏請宗申罷免王安石的權力。宗申也深感王安石對變法的不可或缺,於是在1075年2月,上書恢復王安石平章之職。

復相後,呂惠卿不僅不協助王安石推行新法,反而伺機攻擊王安石,維新派出現裂痕。這時,隨著反對派的攻擊越來越激烈,宗申對王安石的信任度也不如以前高了。5438年6月+10月,東方出現壹顆好星,宗申上書問得失真相,問政事哪裏不符合百姓利益。王安石寫《勸誡》時,宗申說:“這嚴冬夏雨之怨,何以不能消?”我氣得王安石說自己臥病在床。受到宗申的鼓勵後,他願意去打官司。1076年6月,王安石的兒子因呂惠卿等人的攻擊而病倒並死去。王安石再次出任宰相後,多次以生病為借口要求辭職。當他兒子死時,他更加難過。再加上生病,他強烈要求辭職。王安石想當自己的大臣八年,夜以繼日,不顧名譽,試圖消除壹切異己和誹謗,革除弊端,建立新的立法,已初具規模。只要宗申的改革方向不變,新法就不會被廢除。宗申明白,王安石的退隱願望是不可逆轉的,他不可能壹再挽留。1076年6月,10年,宗申同意他的辭呈,從而審判江寧府,讓王安石回到金陵。1079年,封他為靖公。這是王安石的第二次打擊。

王安石變法後,宋神宗仍堅持壹些改革。所選的執政大臣都是與王安石共事多年或制定新法的人,基本遵循王安石的改革方向。宗申死於1085年3月,年僅38歲,他十歲的兒子即位,叫宋哲宗。

王安石退居金陵後,壹直過著隱士般的悠閑生活。他在江寧府大門外建了壹座房子,離城七裏,離江山七裏,稱自己的家為“半山花園”。人們騎馬漫遊湖光山色,與山川、禪修共度晚年,是常有的事。在此期間,他寫了許多詩。

我在金陵的時候,經常有人來看我。其中,王安石與蘇軾在金陵的交往更是被傳為佳話。

王安石和蘇軾十六歲。在他們的青年時代,他們都因其傑出的才能而脫穎而出。歐陽修是北宋文壇的領袖,他最崇拜的兩個人是蘇軾和王安石。王安石和蘇軾文學成就突出,同為“唐宋八大家”之壹。在政治觀點上,他們都主張改革。蘇軾不像司馬光那樣保守,但對改革的步驟和方法有不同的看法。於是兩個出類拔萃的人,在馮變法中成了政敵。王安石當政時,蘇軾反對新法,屢遭沈默。但兩者都無傷人心,蘇軾也沒有全盤否定新法。1079年中午,蘇軾因“烏臺詩案”入獄,王安石已不在京師。他大吃壹驚,立即想辦法在金陵營救他。

1080年,蘇軾從黃州遷居汝州,途經金陵,在這裏,交往多年的蘇軾與蘇軾友好相見。蘇軾在金陵期間,兩人有過多次交談。他們壹起談詩,壹起念佛。在他們的書信和詩詞中,王安石破例與蘇軾談時事,如西夏用兵等。其中,王安石的詩《北山》:

北山失綠橫起,直歸池塘。

數著落花因為坐久了,發現草已經晚了。

這是他隨蘇軾遊北山後寫的詩之壹。金陵之會,讓蘇軾更加了解安石的性格。後來他又誇大家:“不知道過了多少年,才有這樣的人物存在。”

1084年,王安石病重,神教派禦醫前往金陵救治。他病愈後,到半山花園的寺廟布施,神靈給他壹筆錢“報寧寺”。我在城裏租了壹套房子。

1086年四月午後,王安石憤然而死,享年66歲。哲宗即位,太後聽政,以司馬光為丞相。保守派上臺,開始廢除新法。噩耗接踵而至,讓王安石苦不堪言。王安石被追封為“太傅”;紹聖年間,賜“文”銜,無愧於享受的殿庭;惠宗也被封為文軒王廟。欽宗在位時,皇帝命令他停止享受文軒王殿。高宗采納了趙鼎和呂聰地意見,取消了他地“蜀王”頭銜。

et . com/encyclopedia/history/person/general ship/991102036 . 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