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和園位於北京西郊,原是封建帝王的宮廷花園。
原名是山浩花園。清朝乾隆年間改為清漪園。1860年被英法聯軍摧毀。慈禧太後於0888年挪用軍費重建,改名頤和園。頤和園總面積290萬平方米,宮殿園林建築3000多座,約占湖面面積的四分之三。公園裏有成千上萬的景色。壽山叢林郁郁蔥蔥,昆明湖碧波蕩漾。
我先帶妳去散步場所。
進入頤和園的大門,繞過正殿,來到著名的長廊。長廊長728米,分為273個房間。每個房間的跨檻上有五顏六色的畫,描繪人、動物、花草、風景。成千上萬幅畫中沒有兩幅是相同的。長廊兩邊種著花草樹木,這種花還沒雕謝,那種花又開了。其中,人物的故事畫最引人註目。然後。
穿過長廊,來到位於頤和園中心的萬壽山腳下。南臨昆明湖。山上有佛閣和排雲殿。山上樹木蔥郁,宮殿雄偉,是宮殿功能、宗教功能、園林功能的集中體現。這裏宏偉的建築和美麗的風景充分展示了故宮的皇家風格。遊客不妨親自爬山,不僅鍛煉身體,還能欣賞沿途風景。
接下來,我想向妳介紹昆明湖。昆明湖的面積大約是200萬平方米。湖的四周是長長的堤岸,湖邊有石舟。有幾座風格各異的石橋,其中最引人註目的是十七孔橋。橋上有數百根石柱,石柱上雕刻著數百只獅子。它們大膽而美麗,有的在繡球上熟練地做著各種優美的動作,有的很美。母獅蹦蹦跳跳,玩得不亦樂乎,慈愛地撫摸著寶寶,眼裏流露出欣喜的喜悅。金色的陽光灑在這些獅子身上,像是給了它們壹種活力,把人間感人的故事傳遞下去。走在橋上,可以看到湖邊的柳樹,湖光山色,景色迷人,是頤和園最著名的景點。走過十七孔橋,可以欣賞湖中小島上的美景,這裏有壹種獨特的味道。
頤和園的美是說不完的,有無數種說法。用“無與倫比,獨壹無二”來形容她也不為過。她就像壹顆璀璨的明珠,大氣、精致、文化底蘊豐厚,深深吸引著中外遊客。我真誠地希望妳能享受這裏的美麗,小廖,祝妳玩得開心,遊得充實。
頤和園入口(東宮門)是以仁壽殿為主體的政治活動區。仁壽殿前庭寬闊,松柏蔥郁,怪石假山點綴其間。臺階前,放著壹個古青銅鼎和壹只龍鳳。院子裏的石頭基座上坐著壹只傳說中的獨角獸。清代是慈禧、光緒大臣上朝的地方。現在大廳仍然裝飾得和皇帝面對宮廷時壹樣。仁壽。
仁壽殿後面壹圈,是慈禧、光緒及其後妃居住的生活區。這是壹組由五六十個遊廊組成的三個大四合院。其中,慈禧居住的樂壽堂,前臨昆明湖,背靠萬壽山,東以德和園劇場為襯托,西為生活區的主體部分。樂壽堂陳設豪華。珍珠瑪瑙和玉石做的魚臺有用。仁壽殿南側是光緒居住的玉蘭堂。玉蘭堂的後院是光緒皇帝居住的方毅廳。這三個院落都種滿了奇花異草,尤其是樂壽堂前的十幾棵玉蘭樹。樂壽堂和玉蘭堂的內部按照皇後的原始生活進行展示。玉蘭廳兩側的附廳有壹面磚墻,是1898年改的。
沿著仁壽堂北面的花架壹直走,就可以到達由樂毅堂和戲樓組成的德和園。樂毅大廳陳列著200多件文物。戲劇樓很有特色。它是專門為慈禧的劇院設計的。
居住區西面是旅遊區,是頤和園風景的精華,分為萬壽山、昆明湖、後山湖三部分。
萬壽山山前,以八面三室四檐的佛閣為中心,形成壹個龐大的主體建築群。從昆明湖畔的“雲輝玉宇”牌坊向北,經過通往半山腰的排雲門、二宮門、排雲殿、德惠殿、佛閣,到達山頂的智慧海,形成層層上升的中軸線。排雲殿在這條中軸線上占據重要位置,是慈禧的生日。廟裏的慈禧大油畫是1905年慈禧71歲時,美國的卡爾女士畫的。
萬壽山主體建築東側有“車輪隱”和高達9.88米的萬壽山昆明湖石碑。西側有吳芳亭和銅鑄寶玉亭。寶玉閣坐落在漢白玉雕成的須彌座上,重檐、菱花隔斷、梁柱、鬥拱、椽子、匾額,均與木結構相同,通體蟹青、寒銅,重44.4萬。
佛香閣建在60多米高的山坡上,高38米。亭內有四根30米高的擎天柱,由堅硬的鐵梨木制成。佛香閣的外形是根據黃鶴樓設計的。站在佛香閣前,湖光山色盡收眼底。
沿千山腳下,有壹條彩繪長廊,東起樂壽堂邀月門,經排雲門,至萬壽山西端的張世亭,全長728米。中間有“待好”、“寄蘭”、“秋水”、“清瑤”四個重檐八角亭。走廊的每壹根梁上都畫著畫,畫著西湖的風景。
萬壽山正面對著浩瀚的昆明湖。從北到南,有壹些風景建築,如知春閣,文昌閣和苦如亭。知春閣,位於玉蘭堂以南的壹個島上,四面環水,與橋岸相連。亭閣典雅別致,重檐重柱。亭子邊上有壹個石基座,壹只青銅牛仰面躺著,昂著頭,耳朵直直地盯著昆明湖。像壹道彩虹飛過波光粼粼的碧波,南湖島四周石柱環繞,涵洞高高聳立在島上,掩映在綠樹之中。昆明湖西堤是仿照杭州西湖蘇堤修建的。堤上種滿了桃柳,西堤著名的六橋就隱藏在堤上的花柳之中。其中,漢白玉雕刻的玉帶橋高聳入雲,遠看像壹條玉帶,造型優美。西堤以西的水域又被淹沒了。南湖有壹個藻類館。昆明湖由北向南逐漸匯聚,東堤和西堤在壹休大橋南端匯合。昆明湖從這座橋下註入通往北京的長河。
在昆明湖西北,萬壽山西岸,有壹艘白石打造的石舟,叫青巖石舟。船體由巨大的石頭雕刻而成,有兩層船艙,窗戶嵌有彩色玻璃。
山和湖的背後,是獨特的江南風光。在1860年和1900年,後山的建築被帝國主義侵略者兩次摧毀,留下的大多是光禿禿的平臺和廢棄的地基,只有許多彩色玻璃的寶塔仍然矗立在綠樹之間。後山的項燕宗音閣和分布在它周圍的塔曾經是壹座宏偉的西藏寺廟。在它的前面,有壹座橫跨後湖的三孔長橋,橋的北面是頤和園。
後湖東端,有條園齋,還有壹個幽默的花園,叫“園中園”。條元齋地勢較高,南面面對墻外大街。據說慈禧每年農歷四月初八都要看人們去苗豐趕會,所以又叫“看慧樓”。諧趣園是仿乾隆年間無錫長園而建,池水清澈,荷葉婀娜,湖岸環十三廊。
元代萬壽山叫翁山,昆明湖叫翁山公園。明代,翁山上建有壹座袁晶廟。在清代,它被稱為清漪園。翁山公園改名為西湖後。
清朝乾隆皇帝為了給母親慶祝六十大壽,在翁山修延壽寺,改為萬壽山,並仿照漢武帝在長安昆明池練水師的故事,將西湖昆明湖及整個公園改名為清漪園。清漪園最終於1764年建成,耗時十五年,耗資四百八十萬余元。
慈禧太後“聽政”時期,為討好慈禧太後,海軍事務宰相伊親王以創辦海軍學堂為名,開始修繕清漪園,並改名為“頤和園”,有“關心他人,講和”之意。該工程歷時近十年,於1895年基本結束。1900年,八國聯軍進京,慈禧隨光緒逃往xi安,又到了頤和園。斥巨資修復頤和園,不僅成為慈禧晚年避暑、觀光、慶生的禦花園,也成為她內政、外交、政治活動的行宮。1914年,頤和園被清皇室辟為皇家園林。1924年,晚清皇帝溥儀離開北京,頤和園被辟為公園。
在頤和園的西側,有景明園,是京郊四大名園之壹。
頤和園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皇家花園。它建於晉代,位於北京西北郊,距市區15公裏,占地290公頃。景區主要由昆明湖和萬壽山組成,其中水域面積占全園的3/4。整個園林分為三個功能不同的區域,即以仁壽殿為中心的政治區。以玉蘭堂、易雲堂、樂壽堂為中心的生活區;頤和園以長廊、昆明湖、蘇州街為主要旅遊區,融合了全國各地的美景、名樓,融匯了南北造園藝術,達到了“雖人所為,園中如自然”的藝術效果。
清朝是它的全盛時期。乾隆皇帝為了慶祝母親60大壽,不僅擴建了湖面,還在山前山後修建了許多建築,尤其是長廊的修建。乾隆皇帝將昆明湖挖成桃形,意為給母親祝壽,並將翁山改名為萬壽山,並將這裏的園林稱為清漪園。
凡事都有起有落。1860年,英法聯軍進京,將包括清漪園、圓明園在內的“三山五園”燒成壹片焦土。1900年,八國聯軍又放火燒頤和園,慈禧太後兩次重修。由於財力有限,只恢復了萬壽山前的景觀。解放後,人民政府對該園進行了多次修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