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教育可以讓孩子知道如何有計劃、有目的地使用自己的錢,量入為出。培養孩子對理財的興趣,努力引導孩子從事賺錢的金融行業。通過培養孩子的理財觀念,可以促進他們的“財商”,增加他們創造財富的欲望和職業潛力。其實我覺得這三個理由都經不起推敲。換句話說,培養孩子的理財觀念並不能達到上面提到的三個目的:讓孩子有計劃的花錢,讓孩子將來從事金融行業,增加孩子創造財富的欲望。
第壹,讓孩子有計劃地花錢。
我們說的孩子,年齡必須在18以下,沒有工作,需要父母給零花錢。
與其說是培養孩子的理財意識,讓孩子量入為出,有計劃地花錢,不如說是為不知道給孩子多少零花錢的家長找到補償措施。
父母給孩子零花錢大手大腳,孩子會亂花。這時候,家長會通過理財意識的培養,盡量讓孩子把錢都存起來,盡量減少零花錢的支出。相反,如果家長能根據孩子的實際需要給零花錢。那不需要孩子有理財意識,孩子也不會亂花錢。
什麽是理財?說白了就是讓錢生錢保值增值。這和讓孩子有計劃地使用零花錢沒有直接關系。理財就是想辦法賺錢,讓孩子有計劃的花錢就是想辦法省錢。
對於孩子來說,會花多少零花錢。我們應該給孩子合理的零花錢,讓孩子自己形成規劃開支的意識,而不是培養孩子的理財意識,更何況規劃開支不是理財的範疇。
第二,讓孩子以後從事金融行業。
有這些想法的家長認為巴菲特現在成為投資大亨和11歲買股票有很大關系。其實這和家長從小培養孩子畫畫彈琴沒什麽區別。
從小培養孩子的興趣沒有錯,但如果想通過培養孩子的理財意識,讓孩子比別人更懂金融,未來十年甚至更長時間去應聘光鮮亮麗的金融行業,既不現實,也沒有必要。
不切實際的是:
20年前的金融知識和20年後的大不壹樣。雖然基礎知識沒有區別,但是高級的金融投資工具也是不斷從無到有。再加上很多理財工具的復雜性,即使是壹個金融專業的本科生也不壹定能壹下子看懂。怎麽才能希望孩子學會呢?
不必要的是:
有人說,通過講解壹些簡單的基本理財知識,可以挖掘孩子對理財的興趣。這就是我說的不必要。理財不同於畫畫和彈琴。後者可以從小鍛煉樂感,熟能生巧。
理財知識不需要從小積累,什麽時候開始都不晚。而且,學理財不需要什麽興趣。只要看幾本書,理財知識就算入門了。經過幾輪實戰,妳或許可以通過理財獲得比壹般人更高的收益。
第三,增加孩子創造財富的欲望
這就更不屬於培養理財意識的範疇了。創造財富的方式有很多,金融創造財富只是眾多方式中的壹種。
從小培養孩子的理財意識,即使他們有創造財富的欲望,也會養成不勞而獲的心態。在錢生錢,由財政管理推動的最重要的生產資料是資本。甚至會給孩子種下壹顆“萬般皆下品,惟金融高”的種子,讓所有的孩子都紮堆去搞金融,這不壹定有利於孩子的成長,當然也不利於祖國未來人才的培養。
對於孩子來說,學習知識,快樂成長是首要任務。創造財富和事業都是父母要考慮的事情。過早的給孩子傳遞壹個掙錢的環境,不僅會影響孩子的學習,還會讓社會充滿金錢和功利。
以上三點是很多支持培養孩子理財意識的家長想要達到的結果。經過壹番分析,父母的希望可能會破滅。
培養孩子的理財意識,往往成為金融機構尤其是銀行業金融機構吸引客戶的方式之壹。
作為壹名銀行家,我組織過多次“小銀行家”的暑期實踐活動,以及“如何花妳的壓歲錢”的演講比賽。這兩個活動大部分銀行都有。
他們真的能提高孩子的理財意識嗎?從權威人士的角度來看,恐怕不是。
從銀行的角度來說,銀行的初衷不是為了提高孩子的理財意識,而是為了增加家長在銀行的存款額。銀行不會在意孩子的理財意識是否真的提高了。從家長的角度來說,不排除有些家長是真的想讓孩子學習理財知識,但更多的是讓孩子多參加活動,減少孩子在家玩遊戲的時間。站在孩子的角度,壹方面是家長的要求,另壹方面也有很多小夥伴在參與,大家壹起玩吧。整個活動結束後,最認真的孩子只知道銀行存款要付利息,有多高的利息有多強的營銷知識。不認真的小朋友也會知道是哪家銀行參加的活動。整個活動是徹頭徹尾的宣傳,對培養孩子的理財意識作用有限。
總結:
整篇文章,我對培養孩子理財意識的行為進行了批評。培養孩子理財意識的作用和家長想要達到的效果是兩條平行線。
想讓孩子有計劃的花零花錢,就要控制零花錢的數量,讓孩子感恩父母,知道零花錢來之不易。如果妳想讓孩子以後從事金融行業,那就在孩子高考的時候填報金融專業誌願。大學裏學到的知識更系統完整,對以後就業更有幫助。如果妳想讓孩子有創造財富的欲望,那就不要給他們零花錢,而是要給他們賺零花錢的方法,讓他們想辦法賺錢,培養他們的財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