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產業。印度的信息技術產業,尤其是軟件業發展迅速。根據印度國家軟件和服務公司協會(Nasscom)公布的數據,在2004-2005財年(截至2005年3月31),印度IT服務業出口6543.8+072億美元,同比增長34.5%,行業直接就業人數超過6543.8+0萬人。2006年,印度IT行業收入上升至320億美元,從業人員1.6萬人。據估計,2007年印度IT業將創造40萬個就業崗位,同比增長25%。根據德意誌銀行公布的數據,世界500強企業中有壹半是印度IT公司的客戶,通用電氣、波音和花旗銀行都在其中。美國和歐洲是印度IT業的主要市場。例如,印度的TCS公司在歐盟11個國家開設了19個辦事處,員工超過700人。由於印度商機增加,世界知名科技公司開始在印度開設分公司。2005年,美國IBM在印度的員工人數為38196人,而德國SAP在印度的員工人數將超過4000人。印度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軟件出口國。與印度相比,2006年中國在軟件行業的出口額僅為25億美元,還有壹定的差距。IT產業的發展對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至關重要,IT領域的競爭將決定未來經濟競爭的方式和形式。因此,加快中國信息技術產業的發展迫在眉睫。
生物產業。印度生物技術產業在政府的支持下發展迅速,有望成為印度高科技領域的又壹支柱產業。印度生物技術產業在2004-2005財年的收入為6543.8億美元,2005-2006財年為6543.8億美元,2006-2007財年為20億美元。近年來,印度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不僅創造了生物技術領域的熟練勞動力,也儲備了該領域的知識基礎。目前,印度政府正在論證成為生物技術產業中心,並規劃生物技術產業計劃。印度的生物技術產業正以每年36.5%的速度增長,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之壹。雖然目前印度在世界生物技術領域的份額僅為2%,但印度有很大潛力在2010之前成為全球重要的生物技術產業中心。世界上重要的生物技術公司越來越願意與印度公司合作。根據RNCOS題為《亞太地區生物技術市場》的年度報告,印度有潛力在2010年前成為世界五大生物技術國家,其產值將從2005年的145億美元上升到2010年的50億美元。在最新的全球生化調查中,安永在亞太地區排名第三,僅次於日本和韓國公司。
旅遊業。除上述領域外,印度還將旅遊業列為促進經濟發展的重點產業。2005年,印度的旅遊收入為57億美元。據預測,外國遊客數量將增長78%,外匯交易收入將同比增長65,438+0.22%。在過去的四年中,旅遊業直接和間接創造了365438+萬個就業崗位,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5.3%,總就業人數的5.4%。為了促進旅遊業的發展,印度采取的主要政策是:放寬航空領域;航空燃料價格政策;在旅遊領域征收合理的稅率;並實施旅遊簽證、加強移民服務、改變酒店用地規劃程序等措施。
核能計劃。印度的核能計劃正在發展,已經掌握了從勘探開采到發電和廢物處理的全流程技術。目前,印度核能公司負責核能的和平利用。印度目前運營著65,438+04座核反應堆(2720MWe),還有八座(5600MWe)正在建設中。印度已經開始設計下壹代快速增值反應堆,並將在未來兩年內建造12座新核反應堆。
可再生能源。除了核能,印度還發展可再生能源,促進能源多元化,滿足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印度擁有世界上最多的沼氣系統,是第三大太陽能電池板生產國和第四大風能生產國,總風力發電能力為970兆瓦。
太空計劃。印度航天局下屬的印度空間研究組織負責衛星通信、資源調查和遙感、環境監測和氣象服務等領域的技術研發和空間系統合作。印度的天基傳感技術和其他領域的進步,推動印度與美國等壹些國家簽署了空間硬件、服務和數據的租賃合同。Antrix公司已經在太空圖片領域與美國和法國展開了競爭。據估計,Antrix Corp公司在2006-07年的衛星發射和航天產品銷售收入將達到9358萬美元。其客戶主要是歐盟(農業和林業)、日本(火山活動監測)、美國(電話網絡交換等。)和泰國(信息技術)。
海洋學。印度在印度洋地區開展了資源勘探和利用活動,先後向南極地區派出了13個科考組,建設了兩個長期科考站。2007年5月,經ATCM批準,印度在南極地區的拉斯曼丘陵建立了第三個科學考察站。
國際合作。為了促進科學技術的發展,在國際壹級,印度簽署了壹些雙邊和多邊框架協議,在雙邊壹級,建立了印度-英國聯合合作基金、印度-美國科學技術小組和其他雙邊科學技術合作基金。作為對印度科技能力的認可,印度曾受邀參與多個大型國際科技項目的合作,如反質子和離子研究、國際高溫核反應堆等。為了吸引和鼓勵學生從事科學教育和研究,並促進國際合作,印度政府科學技術部還采取了以下措施:
-促進印度科學界與諾貝爾獎獲得者之間的交流;
-安排吸引傑出海外科學家和科學學者參與R&D項目合作的計劃。
印度創新。全球管理者已經認識到印度在創新方面的潛在能力,產品創新、加工創新和制造創新方法吸引了外國投資者和跨國企業。在過去的幾年裏,包括通用電氣、微軟、IBM、思科、英特爾、通用汽車、摩托羅拉和惠普在內的65,438+000多家跨國公司在印度設立了R&D中心,在生命科學(生化和醫學領域)、工程、通信相關領域(VLSI)和嵌入式技術領域的累計投資超過65,438+0億美元。戴姆勒-克萊斯勒印度研究中心是該公司在德國以外的三個研究中心之壹。在班加羅爾,印度工程師主要從事電子設備、仿真和軟件開發,服務於歐美市場。通用電氣在班加羅爾R&D中心開發飛機發動機和渦輪機零件。印度政府認為科學技術是推動經濟發展和變革的重要動力。科學技術在印度農業、工業和服務業規劃中占有重要地位,促進各行業產出最大化,造福社會,提高生活質量。
印度企業的跨國發展。根據印度的統計,2005年印度企業的M&A金額為43億美元,2006年上升到6543.8+05億美元,預計2007年將超過350億美元。印度的國際化發展已經成為美歐商界的重要話題,《印度的發展實踐》成為哈佛大學商學院的教材。印度塔塔、印孚瑟斯、信實等公司成為世界知名企業。波士頓咨詢公司(BCG)最近的研究報告顯示,2004-2006年收入超過6543.8億美元的3000家國際公司認為,印度公司具有低成本和高質量產品和服務的優勢,有望成為國際知名公司的重要消費者、商業夥伴和重要競爭對手。他們未來成功的關鍵將是與印度公司的合作。印度通過改變成本、資源、物流、市場變量,設立海外機構,並購海外公司,提升國際化能力,主要涉及醫藥、通訊、汽車、IT等領域。印度儲備銀行在推動企業國際化戰略中發揮了積極作用。隨著印度外匯儲備的不斷增加,印度儲備銀行逐漸放寬對海外投資的限制,以方便印度公司對外投資,並不斷修改對外投資的上限和審批程序。
中國和印度的國情相似。雖然中國在很多經濟領域領先於印度,但印度在信息技術產業、生物醫藥等領域的發展值得關註。印度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充分發揮人力資源和後發優勢,實施印度式的“走出去”和“引進來”戰略。其發展模式對中國優化產業結構、制定產業發展戰略、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