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信息包括區域地質圖、衛星遙感圖像和航空遙感圖像、大面積航磁圖、地面重力數據、已知的礦產、礦點和礦化分布圖、現有的區域地質構造數據、圈定的成礦帶和礦產預測數據等。
地學信息的綜合研究和國內其他地方完全壹樣,就不詳細描述了。
新疆是國內首次利用低密度和極低密度化探做大面積地表掃描工作。低密度化探主要用於幹旱荒漠地區圈定地表或淺、中型礦田或礦帶的大型有色金屬礦床,采樣密度為15km21點。極低密度化探主要用於高寒山區圈定最有希望的成礦帶,為大型、超大型礦床提供找礦信息,為礦產資源遠景預測和區劃提供基礎數據,圈定大型甚至中型找礦靶區,采樣密度35 ~ 40km 21點。
為了確定樣品的取樣密度、取樣介質、取樣重量和樣品粒度,在化探掃描前進行了方法試驗。
在幹旱荒漠區,選擇了喀拉通克、阿舍勒、阿巴貢、喀拉香格爾四個礦區和喀拉通克銅鎳礦、薩爾托海1號金礦、哈圖金礦、金窩子金礦四個礦床進行方法試驗,並在各圖開始前根據工區具體情況進行了補充方法試驗。測試的初步結論是:
1.風沙是幹旱丘陵戈壁地區化探最嚴重的幹擾因素,巖屑是最佳采樣介質,粒度以-4 ~+20目最佳。這類地理景觀區普遍存在鹽層,是壹種地球化學屏障。取樣盡量選在基巖裸露區,有覆蓋時盡量取鼠洞土。在異常檢查和評價中,應盡可能采用測量易溶和易揮發元素的新方法。
2.在半幹旱半濕潤中低山區,采樣介質可以是水系(主溝)沈積物,半幹旱區可以是粗粒,半濕潤區可以是細粒。半濕潤中低山區的草坪覆蓋是壹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我們應盡可能在裝配線上采集洪積沙樣品,這些樣品能反映集水區的地質和礦物特征。
3.1樣本/1km2的網格可以用來尋找各種中型礦田的異常,甚至可以找到壹些小型礦田。
在高寒山區,主要是西天山,選擇了K-44-B和K-45-A兩張圖進行方法試驗。測試的初步結論如下:
(1)水系沈積物在中山上空中深切割區測得,平均網格為1點/35 ~ 40km2。對於有特殊困難的地區,可以稀釋到1分/60 ~ 80km2。對於淺切中低山區,由於單點控制的匯水面積較小,為了使控制的匯水面積適當均勻,應根據成礦條件加密采樣網格。
采樣點應主要布置在二級溝系中,采樣介質以中細砂為主,多點結合。在幹旱地區,應盡可能在潛水湧水處取樣;在冰磧發育區,最好采用潛流淤積微砂。室內加工壹般要求樣品重量在2.5kg以上,粒度小於60目。
(2)用重砂測量尋找砂金礦,可以在大河及其附近的大溝口取樣。淘洗後的灰砂樣品重量應在100g以上,以便對灰砂進行分析和礦物鑒定。
(3)對於極低密度化探的填圖方法,直接用原始數據勾畫等值線圖為宜。搜索法可以圈出大異常的範圍,異常中心位移小於5km,但很多小異常消失,異常被平滑平均,效果不理想。這是因為采樣點過於稀疏,有些異常可能以點狀異常的形式存在。
根據該方法的試驗結果,制定了化探掃描面的統壹要求。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總工作面積達52.7萬km2,分析了每個樣品中的39個元素,獲得了大量的找礦信息,取得了突出的地質找礦成果。* * *圈約有50000個序元素異常,約4000個綜合異常。經過分批快速跟蹤評價,發現了紙坊段的薩依、賽都、薩爾布拉克、阿希、王峰、坎古爾塔克、西灘、淩雲灘、紅石井金礦、可可塔勒鉛鋅礦、薩牙什克、貝萊庫都克錫礦、查汗薩拉銻礦、甲地汞礦等壹大批礦床、礦點和找礦靶區,對完成科研和儲量預測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就金礦而言,效果是最好的。阿勒泰、天山地區取得重大突破。有1277礦床異常,11金礦帶,81找礦靶區,15普查評價基地。其中,多拉納薩依、賽都、阿希、望峰、康古爾塔格、西坦等礦床已達到中大型規模。新疆黃金地質工作有三大轉變:從砂金向更有前景的原生金轉變;從單壹石炭紀應時脈型到多時代多成因型;從西準噶爾局部地區到前景較好的阿勒泰、天山地區。“七五”期間探明黃金儲量是過去30年的兩倍多,使新疆黃金儲量排名從全國第22位上升到14位,黃金年產量從全國倒數第二位上升到第9位,迅速改變了新疆黃金礦山的落後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