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羅胖的羅輯思維

羅胖的羅輯思維

本文是羅振宇的學習筆記:混沌大學從人的角度重新評估商業價值。

主講人是羅輯思維,創始人羅振宇。

1.羅胖的漸進式薪酬理念貫穿了整個以人為中心的商業邏輯,漸進式薪酬分為新分工和新制度兩部分。從人類社會整體的發展來看,隨著科技和社會的演進,市場的競爭,個人和組織的能力和資源會逐漸弱化。為了彌補這種整體下降的趨勢,會產生新的分工,新的合作制度會產生新的制度,使整個社會繼續發展。

2 .?比如,隨著互聯網平臺的發展,傳統出租車公司的作用(出租車需求的分配)會被削弱,出租車司機的專業性會逐漸被更多人取代(如果有車,手機導航可以載人),所以像優步、滴滴這樣的公司會崛起。這是科技進步(互聯網速度的發展和手機價格的下降)產生新的分工(乘客門檻的降低,配送的自動化和評分系統)形成新的體系(優步和滴滴為新的體系中心),這是逐漸的補償,也是事物進化的基本規律。

3 .?從整個商業來看,未來新的分工體現在促成交易的媒介的變化上。早期是權力和資本促成交易,現在連資本也變成了資源本身。投資公司不壹定能用錢做事情,只好到處投資。

4 .?在早期,資本促進了交易。黃金工業化時代,有錢人可以大量投資設備,員工在流水線前反復執行工作。最著名的是福特。這種現象到最後連工人自己都受不了折磨,於是公司不得不提高大家的工資,壹方面讓工人能夠買車,壹方面留住工人。資本是交易的入口,也是自由的黃昏,正在減弱。聽起來是不是有點像臺積電?......

5 .?個人的崛起也是因為互聯網的發展。人類是壹個想象的身體。只要妳能講壹個好的故事,壹個好的理想,隨著互聯網的傳播,妳就能迅速聚集大量的資源來接近妳。比如網絡名人和羅永浩做錘子手機,發布會當天沒有其他公司敢同時開,因為他們知道流量會被吸走。這就是為什麽個人會成為交易的下壹個切入點,取代權利和資本。

6.以人為交易入口的趨勢是壹種新的分工,這也告訴我們,商業正在被個性化。馬東曾經說過,“如果妳今天不是網絡名人,妳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CEO。在國外,幾乎所有著名公司的CEO都被奉為英雄,比如埃隆·馬斯克、史蒂夫·喬布斯、傑夫·貝索斯。

7.商業人格化帶來信任,因為對人的直接信任導致交易。

8 .?除了人,知識也成為了另壹個交易入口。人是知識的載體,知識本身是用來產生需求的。妳不知道潛水是什麽?什麽是釣魚?妳不會消費相關產品。這也是羅胖壹直在說的。消費升級的背後其實是認知的升級。

9 .?既然知識是新的交易入口,那就有知識服務。知識服務本身不是傳道授業,而是站在門口贊嘆。前期是做營銷和流量轉化,然後直接做內容本身,針對用戶的場景(音頻),再創作立體化、吸收性好的知識。

10 .?知識服務是羅胖提出來的,也是羅輯近年來發現的新分工。為大家輸出好的內容,創業就是創造新的分工。

11 .?* * *享受經濟不是過剩。如果拿出來有效利用,會直接帶來兩個結果。要麽有人直接專業做這個(比如滴滴司機),要麽放棄。所以* * *享受的本質也是在創造新的分工。

12.以人為切入點的新分工,帶來了商業的系統性變革。在組織內部,事情是主線,根據事情組建團隊。個人只為自己努力,不為集體努力,這就是“聯盟”的概念。在組織之外,變成以組織為節點的合作,公司集團的崛起,羅輯的思維是市場部,混沌是業務課,相互獨立又相互合作。

13 .?以網絡名人為節點的垂直市場不是社交經濟。社區不應該是經營出來的,而是好的產品和服務賦能用戶的結果。最好的社區應該是蘋果粉。蘋果粉在外面排隊搶iphone的時候,蘋果從來不出來喝茶。社區就是結果。我想做壹個社區,打磨妳的產品。

14 .?網絡名人帶來勢能,可以低成本收集流量,但也需要信用促成交易。如何平衡勢能和信用是壹個非常重要的環節。

從弱化補償的框架到交易方式的轉變,羅胖給出了“人”的新維度。這是兩年多前的演講,現在還是這個趨勢下。

以人為入口進行交易時,其實人的作用是更好地感知客戶的需求,作為個體更好地服務客戶。與過去相比,大機構的統壹服務、個性化需求以及小社區、亞文化的需求也可以得到緩解和滿足。

但這種發展方式能否突破群體,到達更多的連接,可能是以後需要嘗試的東西。

回到今年何帆在《變量》中提到的小趨勢,重建社區可能是在以人為本的交易入口帶來的趨勢下進化出來的。人為交易的市場肯定是壹個碎片化的市場。每壹個小領域都有壹個網絡名人,每壹個網絡名人都可以帶來垂直的市場導流,但是各個市場之間並沒有相互連接。

何帆說的重建社群,也是指壹群人為了自己的第二人生,為了自己的價值觀而聚在壹起,因為他們遇到了壹個連接器(書中稱之為凝聚核)而茁壯成長。這是從社會的角度來看,從商業的角度來看,有人開始了它(如安納亞的曹寅),然後項目就完成了。

新的分工帶來的是細分市場的滿足。

羅胖說,以人為本的公司不需要融資,因為壹開始就賺錢。隨著經濟周期的放緩,這壹趨勢預計將持續下去。

在我看來,新的分工已經逐漸成熟,網絡名人成為了壹個又壹個節點,但它會構建壹個什麽樣的體系和商業環境?知識服務真的會產生新的需求嗎?如果有,應該有相應的上下遊(即系統)。

從發展來看,上遊有壹些創作者賣知識內容,下遊有用戶學習,但這似乎是傳統的教育體系,換了壹個場景。也許互聯網教育是從知識服務中走出來的新體系,為成人教育創造了新的市場。

這個市場會慢慢從通識教育走向專業教育,從學術走向實用,從學科走向碎片化的知識體系嗎?值得我們期待。

1.漸進式薪酬有兩個核心:新分工(分化)和新制度(和平)。

2.人是想象中的* * *體,所有的資源都是通過壹個人的勸說連接起來的。壹個故事,有凝聚力的協作系統。

3.網紅很快是事實。從組織的角度來說,公司不能建立在網絡名人的基礎上,但對個人來說是壹個機會。PAPI醬和羅永浩聚合了很多資源,他未來有很多可能性。

4 .?不討論動機,賺錢還是理想,因為說不清楚,妳今天想的可能和明天想的不壹樣。講好故事,把事情辦好。

5 .?人類的升級意味著不同的資源聚合方式(擁有權力和金錢的人)。

6 .?賦能後,人人為王,人人為中心。

7 .?世界沒有被顛覆,壹脈相承。

8 .?在講故事的點上,只有壹個想象空間。

9.內容電商=人民電商(個性化)

10.?以人為本的公司不需要融資,他們從零開始賺錢。

11 .?人是知識的載體,知識反過來會造就人。

12 .?人與人之間的直接信任,做個性不如做平臺。

13 .?* * *享受不等於剩余,* * *享受的結果要麽專業,要麽不可能,所以* * *享受帶來新的分工,促進社會分工。

14 .?未來肯定是更精細的分工,所有的分工(包括中間商)都是有價值的。

15 .?信息免費,人格信息收費。

16.創業就是創造新的分工。

17.知識服務器不是傳教士,而是站在門口欣賞的人。

18 .?學校是最好的聯盟。我們同意分手,不存在綁架。

19 .?社群是好產品的結果,來自於產品和服務,不需要特別管理。給大家買東西之前,不可能建立社群。

20.勢能和信用很難平衡。只有勢能才能低成本吸收價值,信用(60秒)才能形成交易。

21.讓人們看到妳的愚蠢和愚蠢

22.知識服務=時間解決方案(篩選)

23 .?未來商業的戰場是總時間份額。

24.愛情是什麽感覺?好像有突甲,又好像有突弱。

25 .?別說行業,20~30歲沒股票,40歲棄股票。

26 .?社會越分化,妳只能成為精英,沒有出路。

請從羅振宇提出的“人”的角度重新評估商業價值,或者選擇壹個熟悉的案例,分析其現有資源是否可以重新構建、重新凝聚、重新整合,以促進新的分工,實現新的商業價值。

羅振宇老師提出了商業的人格化,促成交易的不再是權力和資金,而是特定的人帶來的勢能,加上其建立的信任,直接構成了交易。

人是交易的入口,人是知識的載體,是知識生產的需求,所以新的交易分化帶來新的分工,為商業洗牌。

我想把教育作為壹個行業來看,人對其資源的重構和整合的影響。

傳統教育主要是自上而下的方式。政府補貼學校,學校聘請教授授課。當然,市場上也有壹些私塾或者補習班,主要以升學為主,進行強化訓練。

補習班壹直存在名師光環的現象。壹般大學的教授在學生的經歷中也有好老師和混老師。這意味著人天生就具有教育行業的節點特征,好的老師容易聚集很多學生,無論是在商業環境還是傳統教育體系中。

但這個市場主要在教育系統內流通,偶爾有講師和行業內的內部培訓,並沒有擴展到普通大眾。

以羅胖迷人的性格,他有很好的勢能,試圖將高等教育的原有知識轉化為更容易吸收的課程,比如薛兆豐的北大經濟學課程。

這是壹個人作為交易入口,把資源重新集合起來,最後擴大更廣泛的受眾。

以前只有北大經濟系的學生才能獲取知識,突然30多萬人也在學習。我覺得羅胖作為壹個節點,幫助更多的知識創造者觸達更大數量的用戶。而獲得的專業就是如何讓這樣的原始內容更容易被吸收,更容易和生活聯系起來。

有了這樣的開端,壹大批不同領域的頭部內容開始靠攏,比如心理學的武誌紅,清華管理的寧向東。教育行業正在從專業知識走向平民化,發生在獲取的場景中。為什麽大家更願意花錢在學校上課,其實是基於個人對羅胖的信任。

羅胖河帶來的新分工,當大家都習慣了在網絡和微信群裏學習交流的時候,也催生了大量的在線教育和機構,比如學英語、寫作、職業規劃、心理咨詢、各種成人教育市場。突然之間,學科之間的界限正在慢慢消失。

人們聚集資源,用產品帶來新的分工,進而擴大整體市場。這些都是人作為交易入口帶來的發展,也是商業重新給予人信任的機會。

結合自己的行業,分析自己在未來的商業模式、產品定位、社會分工等方面是否有競爭力。

未來想以說書人為創業方向,以樊登的讀書會和Youtuber的講故事脫口秀為藍本。

就商業模式而言,樊登讀書會直接銷售自己的評書音頻,成名後轉向線下書店做垂直服務。Youtuber主要賣流量,做廣告。

站在羅胖人的角度,流量第壹,產品第二導向。但是,就產品的屬性而言,我認為樊登出售自己的內容是壹致的,它有機會發展成為壹個具有吸引力的個性的品牌。

由於臺灣省沒有KOL,所以在臺灣省發展評書品牌還是有機會的。只是臺灣省人看聊天節目比較多,不習慣壹個人脫口秀的形式,所以視頻和音頻的內容需要單獨策劃,但商業模式可行。

產品定位,樊登的讀書會以閱讀指導為主,整理重要內容,賣閱讀指導,賣書本身。換句話說,講故事並不是真正的教學,而是壹種總的安排和個人的解讀。

評書的產品定位也是壹樣,“讓書的內容更立體,更吸引人”,初期賣閱讀指導,後期和出版社合作。為對相關話題和領域感興趣的消費者做壹個更加立體的閱讀指南。

從社會分工來看,在圖書市場上,閱讀指導和推薦已經存在。書商需要找知名人士推薦,作者本人也會有自己的序言指導。有時候光這部分就十幾頁。可能書上補的就是這壹塊的效率和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