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智勇中學是壹所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歷史名校。學校是1924民主進步人士創辦的。83年來,知行人秉承“經世致用”的基本理念,秉承“求知於物,致用於貧”的校訓,在校史、辦學思想與理念、團隊建設、校風建設、教學科研、人才培養模式、校園文化與環境等七個方面形成了促進和諧發展的知行文化。“名校名人促名校”是學校發展的壹個歷史特點。著名學者和專家如魯迅、茅盾、歐陽予倩、廖承誌、夏衍、薩空等。都在智勇中學教過書。大革命時期傑出制片人畢磊,世界衛生組織癌癥研究合作中心主任萬德森教授,全國政協副主席羅,廣州市副市長羅培源,廣州市政協副主任何炳煥,著名作家吳有恒、歐陽山、陸迪,世界跳水冠軍陳,著名足球運動員麥超等,都是幾萬名有實踐知識的學生的優秀代表。
廣州市智勇中學是廣東省壹級學校,廣東省綠色學校,廣東省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學校現為完全中學,40個教學班,占地面積16400平方米。多媒體教學平臺進入課堂,良好的辦學條件為學校的進壹步發展奠定了基礎。學校取得了優異的辦學成績:
師資力量雄厚——擁有壹支師德高尚、教學能力強的教師隊伍。高級教師40人,其中中級以上職稱教師占90.13%。2000年以來,有299名教師在國家、省、市教學成果評比中獲獎,發表教育教學論文157篇,教學設計和教學課件142個,有109名教師獲得國家、省、市、區優秀教師榮譽稱號。
文明校風——踐行“主體性、互動性、實效性”作為德育模式,近年來,學校培養了廣東省“三好學生”黃伊汶、黃文豪,廣州市“三好學生”黃永善、葉思剛,廣州市“優秀學生幹部”王玉林、劉恩,廣州市“優秀學生”。
素質過硬——連續多年獲得廣州市高考、中考壹等獎,培養了壹大批優秀畢業生,如廣東省高考物理狀元梁月華、中考語文狀元黃之等。2000年以來,高考800分及以上的有8人,700分及以上的有163人,650分及以上的有701人。本科高考升學率穩定在60%。同時還獲得了全國中小學生素質教育英語知識競賽壹等獎、全國青少年廣播測向試用壹等獎、全國青少年體操錦標賽男團壹等獎、省中學生生物聯賽壹等獎等國家、省、市、區學科、科技、文體競賽獎項558項。
學校進壹步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的教育思想、辦學理念、教師隊伍建設、學校管理與教育的發展和要求存在差距。思想、觀念、師資隊伍、學校管理的相對滯後影響了學校的進壹步發展;
2.示範高中的建設造成我校優質生源的流失,嚴重影響學校教育質量的提高,進壹步削弱學校的教育競爭力;
3狹窄的辦學用地制約了學校的發展。東西校區共1.64萬平方米(東校區約1.24萬平方米,西校區約4000平方米),嚴重制約了學校辦學水平的提高,不利於學校的全面發展,不利於我校所在區域教育的均衡布局、整體發展、優質學位的增加和教育質量的提高。
第二,發展目標
(壹)指導思想
以教育“三個面向”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國家教育方針,堅持“經世致用”和“以完整的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基本理念,以德育和團隊建設為重點,以課程改革為重點,以課堂教學和素質培養為重點,努力提高教育質量,把學生培養成為全面發展、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2)辦學目標:
1,總體目標:
實施“團隊、教育、教學、科研、環境、管理”六大建設,努力把學校打造成校風好、團隊強、質量高、管理科學、設施完善、有特色的廣州現代化名校。
2.具體目標:
(1)以“名人為師,名人為楷模”。堅持德育的時代性、開放性和實踐性,提高“主體性、互動性、實效性”的德育特征,加強學校德育內容、途徑和方法的研究,提高德育的實效性。
(2)隊伍建設,以職業道德和教師專業發展為重點,以繼續教育、在職培訓、教育研究為基本手段,大力發展教師隊伍建設,促進教師整體素質的提高。
(3)以課程改革為核心,構建適合學校發展、體現辦學特色的校本課程體系,為學生提供全面發展的選擇機會。
(4)構建打好基礎、提高素質、培養能力的教學方法,有利於學生自主學習和發展,形成“啟發、互動、合作、探究”的課堂教學特色(啟發——註重培養思維能力。互動——師生互動,學生參與教學過程,開展合作學習。探究——實現課堂和教材的拓展,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創造的能力。
(5)完成校園整體改造和布局調整。
(6)加強制度建設,改善管理,提高學校管理整體水平。
(3)人才需求
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確立學生在學校壹切教育活動中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學會學習、發展,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者和接班人。
1,學習能力
有明確的學習目的,主動、自覺、積極的學習態度和求知欲。
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質量,做好預習、聽課、復習、作業、總結、課外拓展等基礎學習環節。建立階段性學習目標,制定切實有效的學習計劃。培養勤奮、獨立思考、嚴謹、不怕困難、謙虛求實、持續改進的學習品質。
掌握好的學習方法,學會收集、選擇、吸收、重構知識,並內化為個人的知識體系,培養創造力和學習能力。善於對學習活動進行自我評價,發現並利用時間和空間,不斷積累知識,豐富知識,拓展知識視野。
2.道德要求
了解妳自己。正確認識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優勢和劣勢,學會用發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樹立積極的自我認知,發揮自己的長處,克服自己的短處。
知道如何選擇自己。提高辨別是非、辨別真假、善惡、美醜的能力,初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懂得自律。遵紀守法,自覺遵守中學生行為準則和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按照公民道德行為準則約束自己的行為,樹立良好的道德觀念,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知道如何控制自己。有明確的目標和方向,努力進取。培養積極的情緒、情感和堅強的意誌,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善於控制個人情緒,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
懂得管理自己。有責任感和集體榮譽感,關心群體,關心他人,願意為群體服務。學會理解、尊重、溝通和合作,學會獨立生活和工作。
3.發展能力。
具有強烈的自我發展意識和進取精神,培養堅定的理想信念、頑強的意誌和毅力、穩定的心理素質和完善的人格。
興趣愛好廣泛,初步具備觀察和想象能力。不滿足於課堂和書本知識,要勇於實踐和探索新知識,培養創新意識和創造力,為終身發展打好基礎。
對未來充滿希望,對自己充滿信心,不斷挖掘個人潛力,努力發展個人優勢,敢於迎接挑戰,參與競爭。
第三,實施策略
道德教育
堅持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目標,樹立“小勝於智,大勝於德”的理念,通過制定德育目標、拓展德育渠道、改進德育方法、豐富德育內容、提高德育實效,引導學生逐步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行為習慣、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
工作任務:
1,形成全員參與、全面育人、全員管理的德育工作機制。進壹步鞏固和發展“主體性、互動性、有效性”的德育特征,形成學校、家庭、社區的緊密合作,營造全方位的教育環境。
2、開展“六大主題”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民族精神教育;民主和法律教育;文明和行為規範教育;誠信教育;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教育;學習方法和學習行為教育)為重點,以行為規範的養成教育為核心。同時,結合校史主題,開展“名人為師,名人為榜樣”教育,進壹步加強知識型文化建設,探索和建設校本德育課程。
3.抓好學校共青團、少先隊、學生會建設,完善共青團、少先隊、學生會的制度管理、活動內容和評價體系。
4.改進學生德育評價方法,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德育評價標準。
工作內容:
1,全程參與教育活動。全體教師和辦公室工作人員按照學校規定的任務和要求參加學生教育活動。
2.繼續以公民道德實施綱要、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和社會主義榮辱觀為主線,實施中學生行為規範和學生形象建設,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和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每月對學生進行壹次德育考核。根據先進班級、文明班級的評定條件,嚴格評定班級的教育管理情況。
3.實施校本德育課程。
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德育水平,實施六大主題教育。結合校史主題,加強對魯迅文化的學習和研究,通過“名校名人促名校”教育活動,構建校本德育課程。
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組織學校藝術節、體育節、科技節等活動,不斷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4.加強社會實踐,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服務意識。
利用社會資源,形成學生社會實踐基地網絡。學校深入開展以“熱愛祖國、了解社會、服務社會”為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和組織學生參加多種形式的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活動。
5.完善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教育機制。
學校將在學生個人德育考核、班級考核、學生社會實踐考核的基礎上,完善班級、年級、學校三級管理機制,制定班級管理制度和措施,開展班級管理評比活動。
調整充實* * *團委、少先隊、學生會領導,完善管理制度,建設活動課程,提高教育和活動質量,發揮* * *團委、少先隊在學校工作中的作用,促進學校德育健康發展。
繼續辦好家長學校,根據社會發展和教育發展的新形勢和青少年身心發展的新特點,調整補充家長學校的教學內容。
6.系統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學校通過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活動,可以增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意識,掌握心理保健方法,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通過建設專(兼)職心理教師隊伍,建立學生心理檔案,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徑和新形式,提高學生心理素質。
(2)團隊建設
教師的質量決定學生的質量,高素質教師隊伍的建設對學校的發展起著關鍵作用。學校要在教育實踐中引導教師樹立正確的人才觀、質量觀和學生觀,真正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滲透到教學中,促進教師成長和專業發展。
工作任務:
建設壹支教育理念新、師德好、教育理論知識水平高、具有壹定教育科研能力的教師隊伍。
1.加強學校領導班子和黨組織建設,發揮黨組織在學校工作中的核心作用。
2.啟動名師、青年教師培養工程,培養壹批在省、市、區有影響力的教育教學骨幹,培養壹支學歷高、職業道德好、教書育人能力強的青年教師隊伍。
3.提供校本培訓課程。以教學技術為主要培訓內容,提高現代教育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水平。80%以上的教師可以開設選修課指導研究性學習小組或課外活動小組。
4.完善教師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和獎懲制度。
5、引進和在職培訓,鼓勵教師參加各種形式的培訓,提高學歷層次,提高教學專業技能,提高研究生在教師中的比例。
工作內容:
1,註重領導班子思想建設,堅持中心組學習制度,加強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國家法律法規的學習,廉政建設,民主辦學,依法辦學,提高領導班子的思想素質、政治素質和管理能力。開展思想交流和民主生活會,形成黨內學習、監督、檢查的管理機制。
制定學校黨委的工作計劃,從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三個方面改進和完善黨組織的工作,結合學校教育工作實際,組織開展以“鞏固基礎、強化基礎”、“保持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八榮八恥”為主題的系列活動,引導黨員在學校各項工作中發揮好先鋒模範作用,提高黨組織在學校工作中的核心作用。
2.加強師德建設,深入開展“三愛兩服務”(愛學校、愛崗位、愛學生、服務教學)活動,逐步樹立和形成尊師愛生的奉獻精神、協調互助的合作精神、學習研究的進取精神、探索創新精神。
3.進壹步落實教師崗位責任制,從教師思想理論和專業技術學習、教育科研(研究課題、撰寫論文、參加公開課)、教學研究(教研活動、集體備課、研究性學習小組和綜合實踐活動、開設選修課、培養尖子生和轉化後進生)、教學質量四個方面加強管理和考核,完善教師工作管理機制,以制度化建設促進教師整體素質的提高。
4.繼續辦好教學“百花獎”,開展校本培訓和校本教研,提高教師教學能力。100%的教師參加了計算機培訓和考核。
5、實施名師、骨幹教師和青年教師培養計劃。
名師培養的具體要求是:①擬定並主持科研課題,每學年撰寫壹篇高質量的研究報告或論文,三年內總結研究成果。②探索課堂教學改革,每學期開壹節示範課或公開課。③承擔1 ~ 2名中青年教師的培訓任務。
骨幹教師培養的具體要求:①獨立或合作實施科研課題並撰寫論文或研究報告。(2)每學期承擔區、校或科學組的公開課。(3)擔任班主任評價先進班集體或文明班集體。
對青年教師培養的具體要求是:①以老帶新、老帶新,促進青年教師成長。②符合“五個壹”(壹堂公開課、壹次公開課會、壹份教學設計、壹份教學論文、壹份工作總結)的要求。(3)每學年確定壹個科研課題,開展課堂教學改革與研究;(4)參加本學科區、市教研室組織的各類評比活動。⑤參加學校組織的教案、現代教育技術課件、公開課、論文的評審。
課程改革
要以素質教育的基本理論為指導,落實《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和《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在課程改革中貫徹和體現“經世致用”的基本理念,體現以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為導向的教學價值觀,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發展潛能和個性的空間和時間,讓所有學生都有自主發展的選擇機會。
工作任務:
1,課程建設的基本指導思想是“優化必修課,加強選修課,完善活動課”。在實施國家課程計劃、提高整體教學質量的同時,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和科技實踐能力,逐步形成具有學校特色的課程體系。
2.加強有限選修課和開發選修課,提高有限選修課的教學質量,逐步建設選修課和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學科資源庫。組建壹支能夠獨立或合作開設選修課的校內外教師隊伍,指導研究性學習和綜合實踐活動。
3.落實學校體育與衛生工作兩項規定,搞好體育與健康課教學和藝術教育,搞好大課間體育活動,保證學生每天鍛煉壹小時。
工作內容:
1,成立課程建設領導小組,加強義務教育和高中新課程實施領導,統籌規劃和指導校本課程建設。
2.完善學校《課程改革方案》和《學校課程設置和學生選課指導意見》,制定措施,落實工作機制,優化必修課教學,加強選修課教學和研究性學習、綜合實踐活動的教學指導,培養學生“基礎紮實、思維活躍、創造靈活”的學習品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3.加強必修課和限定選修課的教學研究,從課程標準、模塊結構、內容特點、教學要求、方法手段、評價總結、質量跟蹤等方面進行研究。,開展教學實踐,做好專題總結,探索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
4.根據教師專業水平和教學專長,確定選修課選題,開設拓展型選修課,鼓勵教師開設選修課。
5、建立課程建設保障體系,在師資培訓、教學和實驗設備、科研等方面給予充分的物質保障。每學年制定學校必修課、選修課、活動課的教學計劃,管理課程設置和教學組織。實施體育與健康教育。
6.改革學習評價方式,構建以學分管理為基本評價方式的高中學業評價體系。
課堂教學
以“經世致用”的基本理念指導課堂教學改革,確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課堂教學價值觀,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終身學習能力,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工作任務:
1,推進課堂教學改革,優化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課堂教學評價優秀率。
2.各課題組根據學科教學特點,確定教改研究項目,開展研究,總結具有學科教學特點的教改經驗。形成學科教學的特點或學科課堂教學的模式。
3.探索現代教育技術與課堂教學的壹體化教學方法,加強課型研究,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
4.實行教學民主,形成學生參與的教學評價反饋機制。完善發展性教學的評價機制。
工作內容:
1.以行政班為基本教學組織,同時進行分層分類教學和輔導,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
2.課堂教學模式
探索“啟發、互動、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體現了四個基本原則——整體性、主體性、發展性和創造性;四個關系——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面向全體與因材施教,學習知識與培養健全人格;把握教學過程中的六個環節——預習準備、課堂探究、實際運用、復習總結、收集整理、延伸拓展;培養六個習慣——認真閱讀、仔細觀察、思考質疑、勇於實踐、獨立工作、總結歸類;培養七種能力——閱讀記憶、信息搜集、自主探究、分析歸納、語言表達、實際操作和團結協作。
教學結構模式:
教師和學生
↓↓
總結啟蒙-信念-明確的目標
↓興趣↓
指導-技術-協作查詢
操作↓
反饋分析-知識建構。
教↓
問題分類-學習-補償和修正
↓網↓
測試和評估-聯網-掌握學習。
3.在教學的具體操作中,從教學優化與學科教學方法、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發展性教學評價三個方面論述了新課程標準下的課堂教學改革研究。以學科群為基礎,結合本學科課程改革和學科教學的特點,選擇本學科的教研課題,組織教師開展教改實踐。課題研究應註意:
學科特色:重點關註學科課程改革、課程類型特點、學科與模塊的關系、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選擇;
註重實效:要有針對性,緊密聯系教學實踐,以提高教學質量為主要目標,分四年設計,每學年分階段推進,註重過程和階段效果;
可操作性:可操作性強,分步實施。做好研究的組織工作,研究的規劃與設計,材料與數據的分析與比較,研究資料的收集與匯總,成果的檢驗,研究報告或論文等。;此外,要結合課程改革完善學校的教學評價體系,註重發展性教學評價的研究,探索推進“學分制管理”、“選課制”、“考試評價”的研究。
4.現代教育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選擇、制作和使用計算機課件,提高計算機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整合水平,適應計算機網絡環境下的課堂教學活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5.加強課堂教學管理,改革課堂教學評價。
建立教學分析系統,提高整體教學質量。建立個人、學科群、學校三級公開課討論評價機制。定期組織教學質量分析,進行教學質量跟蹤總結。完善學生評價的教學機制。
教育、科學研究和信息化建設
教育研究、計算機網絡建設和多媒體技術的應用是學校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教育科研和信息化建設,推進學校管理、教育教學的現代化,實現教與學方式的轉變,進壹步提高教師的專業發展,使學生掌握現代學習方法。
工作任務:
1.圍繞國家“十壹五”教育研究課題“新時期課堂教學民主與創新實踐研究”的子課題“激發、互動、合作、探究課堂教學模式研究”,以課題帶動教育研究實驗工作,提高教育研究水平和教學質量。
2.建立良好的信息化建設運行機制,成立教育信息化建設領導小組,推進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和管理中的應用,提高學校教育信息化整體水平。
3.通過系統的課程培訓、專業指導和科研實踐,打造壹支具有較強教學、科研和管理能力的信息技術應用和教育科研骨幹隊伍,進壹步提高信息技術教學和管理應用水平。
4.加強教育資源建設,采取引進與自主開發相結合的方式,通過信息技術教學應用過程,有效整合教學資源,形成滿足教學需求的校本教學資源庫。完善1000M骨幹校園網,為所有教室、實驗室和學科功能室配備和完善功能齊全的多媒體教學系統,滿足信息技術教學的應用,豐富和完善電子閱讀系統和電子圖書。
工作內容:
1.制定“十壹五”實驗方案,成立項目實驗工作組,培訓教育科研骨幹和全員教育科研知識;
2.堅持“科研主導、教研結合、項目帶動、骨幹帶動、全員參與、講求實效”的基本方針,在學校總課題的指導下,建立德育教學子課題,使教育科研與學校德育、教學、信息技術應用相結合。組織教師建立項目,制定項目計劃,進行理論學習,探索實驗方法,關註實驗過程,研究實驗結果,交流經驗,提高研究水平。
3.按照現代化、標準化學校的標準,建設校園網和學科功能室,為所有教室配備和改造多媒體教學平臺。建設好校園網站,在有條件的學科開設基於網絡環境的選修課。進壹步推進辦公自動化進程,全面推行網上辦公,實現學校日常工作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的轉變,提高學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4.通過壹系列信息技術培訓課程,65,438+000%的教師接受了計算機培訓,90%以上的教師熟練掌握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50%以上的教師熟練制作和開發課件,65,438+000%的教師能夠使用多媒體教學平臺和辦公管理系統進行網上辦公。
5.高中畢業生信息技術水平達到國家標準,信息技術課程考試通過率100%。信息技術課程在必修課的基礎上,開設計算機選修課,培養計算機專業學生。
㈥學校規模的調整
根據教育形勢發展的要求和學校的實際情況,適度控制和調整學校發展規模,以利於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和提高辦學質量。
工作任務:
適度控制規模。通過四年的努力,學校整體規模控制在36個班,擴大了學校的教育用地和發展空間。
工作內容:
1?按照省級學校建設的要求和“先改革,後招生”的原則,對西校區進行整體改造,以適應中學教學的要求,每學年安排部分初中年級到西校區任教;
2?對校園進行局部調整,提高教學用地和場所的利用率;
3?適度調整辦學規模,逐步使初中班級數達到18,班級規模達到46人。高中班級數為18,班級規模為50人。
㈦學校管理
學校應當實行科學、民主、規範的管理,體現以人為本的管理原則,建立有效的管理機制。加強目標管理和分級管理。通過管理,充分發揮人、財、物等教育資源的最佳作用,提高學校的整體實力和辦學水平。
工作任務:
1,進壹步完善和落實學校管理機制,形成嚴格執行制度、制度管理與情感管理相結合、獎懲分明、激勵有效的管理局面。
2、以教師成長發展為目標,制定並實施人事管理改革方案,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激勵機制,實施優秀教學獎。
3.充分發揮家長和公眾的作用,讓家長和公眾成為學校的教育人力資源。
工作內容:
1,學校實行校長負責制,黨組織發揮監督保障作用,工會和教代會參與民主管理,完善校務公開制度。成立校務顧問小組,定期研究學校的重大問題。
2.加強分級管理,落實中層幹部職責,完善崗位責任制,建立工會會員、教代會常委、部門負責人、部門負責人、辦公室骨幹共同參與的中層以上幹部年度述職制度。同時對辦公室工作人員的工作態度和表現進行評價。
3.加強部門和層次建設。
實行中層以上幹部與部門、小組聯系制度。
充分發揮科技組在學科教學改革、學科課程建設、教師學習培訓、教學科研和教學質量提升等方面的管理職能和作用。
級組由年級組長、黨小組長、工會組長和骨幹教師組成,全面負責師生隊伍建設、德育工作和教學管理。
4.繼續加強工會工作,關心教師和職工的思想、身體、工作、家庭和生活,盡可能改善教師的工作環境和條件,提高福利,提供午休。
5、進壹步發揮班級和學校家長委員會的作用,加強與社區的聯系,組織和動員家委會和所有家長及社區的力量,積極協助、支持和配合學校教育,並參與學校管理。
6.建立教師隊伍績效評價機制,完善教師隊伍績效綜合評價標準,全面、準確、客觀評價教師隊伍工作,提高教師職業素養和責任感,調動教師工作積極性。
7.進壹步加強學校教導處、總務處建設,從德育管理、教學管理、後勤管理、財務制度執行四個方面落實崗位職責,提升管理水平。
8、進壹步加強校園安全、文明管理和學校計劃生育工作。加強學校圖書館和檔案館建設,檔案工作要省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