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如何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質量

如何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質量

如何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質量

在信息技術新課程標準和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指導下,特別是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更新期,倡導自主探究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成為課堂教學的新標準。任務驅動教學已成為壹種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它改變了教與學、以教師為中心的被動教學模式,有利於學生的自主創新。這是壹個很大的進步,然而,新的教學模式必然會帶來新的問題,即在當前的任務驅動教學模式下,如何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不僅要求學生理解和掌握課堂上的知識和技能,還包括培養學生收集、整理、加工和表達信息的能力,提高學生解決學習和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運用信息技術進行其他學科學習和終身學習的能力,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團結協作、開拓創新的能力。要實現這些目標,需要從任務設計、教學方法和手段選擇、評價方式、課堂教學管理等方面進行進壹步的努力和探索。

壹,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有效性概念的界定

教育部課程改革專家組核心成員於教授認為,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學生通過課堂教學獲得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協調發展。使學生在學習中有所收獲,有所提高,有所進步(學生從來不懂得理解,從少到多,從不參加會議;感情上,從沒喜歡到喜歡,從沒愛到喜歡,從沒興趣到感興趣)。

因此,我們認為,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教師能夠遵循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合理使用教材,采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和手段,營造健康和諧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促進學生主動參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獲取信息技術知識,培養學生創新使用信息技術的精神和實踐能力,從而形成良好的信息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從而促進。

二、當前信息技術教學呈現出影響教學有效性的幾個問題

在實踐和探索的過程中,基於教學研究和與同行的交流,我發現當前信息技術課堂存在以下問題:

學生的學習基礎不同,任務的完成情況也大相徑庭。好學生完成任務後覺得“不飽”,差學生完成不了任務。

學生在提供和接受幫助方面缺乏主動性;

在自主探究教學中,有的學生容易偏離主題,有的學生對接下來的設計無所適從。教師如何把握「引導」的適當度?

當課堂教學依賴於學生的進步,部分學生沒有掌握前面的技能影響到後面內容的學習時,教師應該如何解決這種“舊技術”對“新技術”造成的瓶頸問題?

如何更有效地評價學生對信息技術知識和技能的學習?

有些學生喜歡打遊戲,玩Q Q,但對學習信息技術知識和技能熱情不高。

信息技術是“輔修課”。學不學會不會影響升學觀念和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等等。

以上問題處理好了,會對課堂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但處理不好,會影響整個教學進度和效率。

三,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壹些策略

(壹)熟悉學習情況,確定合理的教學目標,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提高信息技術課堂的有效性,需要充分了解學生原有的認知基礎,準確把握教學目標,確定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教學也是如此。只有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才能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讓所有學生在分層任務中“因材施教”,從而完成有意義的學習。

1.確定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實行“因材施教”。

因為信息技術的特殊性,壹個班的學生起點不壹樣。“壹視同仁”會導致高水平的學生無事可做,低水平的學生做不到,於是就出現了“會玩遊戲的學生,不會玩遊戲的學生”的情況。在設計任務時,我們應該有不同的難度水平,或者在同壹任務中對各個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比如學習excel排序和制圖的教學目標應該是讓學生在原有的EXCEL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礎上,從另壹個高度學會根據解題的需要對數據進行適當的處理,從而挖掘新的信息,為我們解決問題提供參考;重點是如何根據需要將表格數據轉換成相應的圖表信息;難點在於如何將EXCEL數據轉換成圖表。這時候我們會遇到學生會排序,但是排序後創建圖表總是不正確的。因此,當我們設計任務時,我們應該考慮到這壹點。基礎差就讓他完成排序,基礎好就讓他完成創建圖表。這樣,所有學生完成任務都會有成就感。為了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低水平的學生面對自己的作品很有成就感,而高水平的學生對自己在班級集合中取得的優異成績充滿了自豪感,激發了他進壹步探索的激情和信心。

2.了解學生和教材的實際情況是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基礎。

首先要了解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情況。教師要了解全班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接受程度、學習態度和知識基礎,還要掌握單個學生的興趣、愛好、註意力、記憶力、理解能力和知識水平。只有這樣,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才能有好的思路。

其次,要熟悉教材。教師要了解教材的教學要求、教材的編排意圖、舊知識的遷移程度、新內容的重點、難點和疑點,吃透知識在每個單元、章節乃至整個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這樣老師就會有壹個深思熟慮的計劃,能夠全面的教授相關的知識和技能。

(二)創設合理的教學情境,提高教學效果。

教學情境的創設應以激發學生興趣、合理選擇情境材料為基礎;要以激活知識技能為支點,精心設計情境過程;我們應該以積累學生的信息素養為目標創設情境。比如在文字處理教學中,老師可以先把預先設計好的“電子報”顯示在大屏幕上。由於版式獨特,文字、插圖、背景精美,學生們看後贊不絕口,都躍躍欲試。所以我們可以抓住學生的求知欲,讓他們自己練習制作賀卡,特殊的報紙和期刊。就這樣,同學們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繪畫、審美、文采等天賦,創作出了非常精美的作品。即教師創設壹定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教師創設的環境指導下,運用所學知識綜合運用信息技術知識,同時培養學生學習和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最終很好的完成了老師的教學目標,充分體現了教學的有效性。

(3)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教學平臺,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1,適時獨立或綜合采用任務驅動、示範、講授等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有效性。

“任務驅動”是指將要學習的新知識隱藏在壹個或幾個任務中。通過對提出的任務進行分析和討論,學生可以明確它壹般涉及哪些知識,並指出哪些是舊知識。在老師的指導和幫助下,他們可以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並通過任務的完成最終掌握新的知識。在任務驅動教學模式下的信息技術課教學中,教師要強制灌輸給學生,讓學生主動探索知識,向教師求教;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當然沒有固定的教學方法,學習方法也不是單壹的。通常可以將大家熟悉的教學法和演示法與任務驅動教學法相結合,這樣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會更加明顯。

2.合理采用組內合作和組間競爭的教學方法,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由於學生起點參差不齊,有時通過老師的統壹示範或個別輔導,效果不是很明顯。這裏更好的方法是分組學習。分組形式可以是“異質分組和自由分組相結合”,即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能力和愛好進行異質和自由分組。但在實際教學中,小組內有些學生會完成所有的任務,這就需要小組長建立明確的責任制,保證每個學生都有任務。只有當群體成員實現了預定的目標,這個群體才能被認為是成功的。* * *這壹目標促進學生自願互助,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

3.建立合理的教學平臺,加強學生自主學習,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建立壹個集教學指導、作品發布、教學交流於壹體的功能強大的在線學習平臺,更有利於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教學設置創建自己的在線教學平臺,欄目可以設置為:招數、星級任務、教學指導、作品發表、資源資料、學習心得等等。比如“制作PPT”的學習內容,我們可以在每個欄目裏放上相應的內容,比如教學要求、學習方法指導、教學演示、學生的作品和經歷等。在線學習平臺平時可用於課堂教學,也可用於學生隨時隨地的自學。利用網絡平臺,學生可以自由下載學習資源、在線交流、接受在線指導和發表學生作品...總之,教學方法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學生學習更方便,學習興趣高。教學平臺的建立,將學生的學習活動在時間上延伸到課堂之外,在空間上延伸到家庭,學習內容增加了壹些課本上沒有的內容;在學習方式上,老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也增進了交流。總之,創建網絡教學平臺可以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四)優化學生的認知結構,合理采用教學策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1,半成品加工策略

“半成品加工”是為師生提供壹些“待完成的教學模具作品”,旨在提供壹個真實的解題環境。半成品也可以理解為信息技術教學成果的技術“留白”,補充這些留白就是“再加工”,在“成品”的形成中進行教與學。使用“半成品加工”的教學策略,無論是教學還是實踐,不僅破壞了整個作品的真實性和豐富性,而且簡化了整體策劃和從零開始制作的過程,避免了學生創意作品進度差異的問題和軟件技術的系統性問題。更重要的是,它能使學生在短時間內認識到信息技術操作的要點,提高課堂教學、概念理解和實際練習的效率。比如八年級第二單元,要求學生在幻燈片中靈活運用自定義動畫,設置背景,設置按鈕。教師可以在課前提前制作幾張幻燈片,在其中插入文字、圖片、可選圖形等基本媒體元素,然後學生可以插入視頻和聲音,設置幻燈片的動畫效果、播放順序、背景以及幻燈片之間的超鏈接關系。這樣,對作業的部分進行講解和練習,對作業進行深加工,可以提高解題效率。

2.優化學生認知結構,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掌握教學知識的過程,本質上是建構學生認知結構的過程。認知理論和建構主義理論都認為,教學效果直接取決於學生頭腦中已有的知識,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這些知識來加工他們所面對的學習材料。因此,優化學生的認知結構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重要途徑。因此,教師要充分理解和利用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通過逐步分化和綜合整合,把握教材知識結構的層次性和整體性;設計優化的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結構和模式,改進教學組織形式,將個體學習、結對學習、小組學習和集體學習有機結合起來,使教學更適合不同學生完成信息技術學習任務,促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整體優化的知識結構。

(5)合理評價,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在壹節課結束時,及時給學生對所完成的任務進行評價,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成就感,還有助於學生對自己的信息技能、信息素養和各種能力有壹個清晰的認識,並及時進行反思和總結。同時也在相互交流評價中鍛煉自己的能力,彌補自己的不足。在當前新課標下,課堂教學評價不僅僅是學習知識,更註重學習、掌握方法、培養能力。因此,在評價學生的信息技術知識時,我們更註重對學生信息素養和綜合能力的評價。

那麽,如何有效評價呢?我們認為可以先考慮以下三個方面:

1.基礎知識和技能的評價——看學生是否掌握了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在當前的任務或工作中是否達到相應的標準和要求。

2.自主創新能力評價——看學生作品的創作思路,包括是否新穎美觀,是否創造性地組合運用所學知識技能。這裏我們提倡學生的作品要有不同的風格和方法,鼓勵學生創作出充滿自己創造力的作品。

3.合作能力的評價——看小組內任務的整體完成情況,相互合作是否能促進小組內成員的提高。

通過對學生知識技能、自主創新能力、合作能力的綜合評價,我們的信息技術教學會更加完整,效果會更有意義。

(6)加強課堂管理,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1,加強課堂教學時間的有效管理

提高教學效率的本質是在單位時間內獲得最大的教學效果。信息技術教室本身教學時間不多,壹周壹兩節課。因此,有必要對最小單位時間內的課堂教學時間進行優化管理,充分發揮教學時間的綜合效用,以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努力在課堂上完成大部分教學目標,盡量不要留壹些作業在課後完成。

2.加強課堂教學的紀律管理。

良好的課堂紀律能使教師有效地教,學生有效地學,是課堂教學活動順利進行的保證。信息技術課上,有的同學只喜歡打遊戲,玩Q Q,學習熱情不高。這種現象多是因為這些學生對學習失去了信心或興趣,或者思想認識不夠。在實際教學中,可以嘗試采取以下措施,有時效果不錯:(1)學生安裝復位卡,采用自動復位方式;(2)通過反面典型教育學生,讓他們深刻認識到沈迷遊戲帶來的嚴重後果;通過談心輔導學生,淡化他們的遊戲情結;(3)通過屏蔽、監控等技術手段加強對學生的管理,減少學生下載、安裝、運行遊戲的機會;(4)給學生分配壹定的時間玩遊戲,但前提是他們先完成學習任務,以此類推。

總之,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作為發展性教育,是推進教育現代化進程的主陣地。加強教學研究,根據自己的教學風格探索各種合理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堅持面向全體學生,堅持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堅持課程改革創新精神,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效率壹定會更高。實施素質教育,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效率的途徑有很多。如何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壹個長期而常新的課題,等待著我們去不斷尋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