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教授也不遺余力地積極推動中國山城科學的發展。1991年發起成立中國第壹個山地城鎮與地域研究機構——中國科學院和建設部山地城鎮與地域研究中心,得到中國科學院和建設部的重視和批準,並擔任中心主任。在他的推動下,雲南和貴州相繼成立了兩個分中心,初步形成了中國山地城鎮規劃建設的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和學術交流的基地網絡。在他的倡導下,1992第壹屆全國山地城鎮規劃建設學術研討會和1997第壹屆山地人居環境可持續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相繼在山城重慶召開,極大地推動了我國山地城市科研的發展。在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初期,當城市發展仍遵循外延式擴張模式時,黃教授就註意到了生態維護與改善對城市發展的重要性。他認為:“當人類的環境價值觀從生態覺醒轉變為生態自覺時,傳統的發展模式已經不能適應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城市發展。”他在1987中全面系統地闡述了生態城市的概念,認為:“生態城市的‘生態’不再是狹義的生物學概念,而是包含了社會、經濟、自然復雜、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含義;生態城的“城”不是地理空間上的“城”,而是“區域城”(即城鄉結合部)。它是壹個人與自然共同生活、繁榮和存在的復合系統。應采用社會工程、系統工程、生態工程、環境工程等現代科技手段,解決城市中的壹系列矛盾,提高人類對城市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65438-0992年巴西裏約熱內盧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舉辦的“未來生態城市高峰論壇”上,他的研究論文《生態城市的概念與評價標準》獲得國際建築學會榮譽證書和聯合國發明創造技術信息促進系統科技之星獎。
他還善於將理論研究成果應用於實踐探索。他認為:“在城市規劃設計中,要采用以生態為導向的整體規劃設計方法,引導正確的城市化方向和城市的‘生態化’,實現城市的健康、協調、可持續發展。”在《樂山市城市總體規劃65438-0989》中,首次提出綠心循環生態城的結構形式,規劃成果獲得四川省優秀規劃設計獎和科技進步獎。在海南福成示範住宅小區1992全國規劃設計競賽中,構思亞熱帶城市生態住宅小區規劃模式,獲壹等獎。從1992到1998,在廣西富川縣、重慶石柱縣總體規劃中,在重慶江北鎮城市、廣州科學城詳細規劃中,他運用生態因子分析法確定城市用地格局和發展格局,從根本上提高了規劃的科學性。黃教授1959大學畢業時,正值我國城市規劃的起步階段。留校任教後,參與創辦重慶建築大學城市規劃專業,歷任規劃教研室副主任、主任,建築系副主任,城市規劃設計研究所所長。他主持並參與了專業教材的編寫、教學計劃的制定、師資隊伍的培養、學術研究方向的制定、對外交流的拓展,為城市規劃專業的發展而努力。1961年與清華大學吳、同濟大學、東南大學先生合作編寫了我國第壹本城鄉規劃教材,為我國起步階段的城市規劃教育奠定了基礎。“文革”後,他再次參與編寫全國統壹教材《城市規劃原理》,主編了第壹本統壹教材《區域規劃概論》。他勇於開拓,決心改革。他針對城市規劃的特點,積極倡導產、學、研相結合的教育模式,推進以科研為先導、以教學為中心、以生產為基礎的教育改革。在擔任建築系副主任期間,他率先在深圳和海南建立了產學研結合的基地和窗口,督促學生投身到改革開放的最前沿去檢驗自己的知識,接受新的理論和思想。65438-0993,他所領導的城市規劃學科被批準為四川省首批重點學科,並被授予博士學位權。“結合山區國情,辦出城市規劃專業特色”教學研究成果獲國家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培養碩士、博士研究生30余人,1991獲四川省優秀研究生導師稱號,受聘清華大學、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兼職教授。
黃教授是壹位模範教師。他有高尚的道德修養和科學奉獻精神。他以“勤於事業,學誠執政”為座右銘,幾十年如壹日,辛勤耕耘,無私奉獻,把城市規劃的繁榮發展作為畢生追求。先後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博士點基金、建設部資助的研究項目10余項,中加、中德合作研究項目10余項,發表學術論文100余篇,編著專著6部。他經常告誡學生:“城市規劃是壹項社會事業,涉及城市整體利益和公共利益。規劃師必須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和深厚的專業素養,對社會發展負責。”他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科學務實的精神,踐行和影響了壹代又壹代青年學生。黃教授非常重視城市規劃與設計的實踐。他認為“城市規劃的研究對象不僅多樣復雜,而且是不斷變化發展的。要善於在實踐中總結經驗,不斷拓展規劃理論和設計方法,科學預測城市未來的發展方向,把握城市的時空變化和發展進程,以便更好地為城市建設服務”。他孜孜不倦,40年來足跡遍布全國12個省區,主持完成了100多項區域規劃、總體規劃、詳細規劃、景區規劃、城市設計、建築設計項目,多次獲獎。他特別關註國家重點工程的建設。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他參與了三峽工程不同時期高、中、低壩的城市搬遷規劃,現為國務院三峽建設委員會三峽移民工程咨詢專家組成員。他還致力於小城鎮的規劃和建設。上世紀80年代,主持完成國家“星火計劃”試點項目——四川省官渡山區集鎮綜合示範點規劃設計。這項成果“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在國際上具有鮮明特色”(成果鑒定意見),在UIA大會16會議上受到高度贊賞。他以身作則,在規劃和設計上力求完美,確保了設計成果的高質量和創造性,受到了當地政府和建設單位的好評。正是由於他在實踐中的不斷探索,才得以高屋建瓴,不斷拓展和深化理論研究的廣度和深度,壹直走在規劃學術的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