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傳遞壞消息的方法和技巧——摘自《好好說話》

傳遞壞消息的方法和技巧——摘自《好好說話》

錯誤的想法

我怕被罵,所以言行不得體。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因為職務關系,經常要負責向別人報告壞消息。比如,作為醫生,妳要把壞消息傳達給家人;作為老師,要把孩子的不良行為傳達給家長;作為人力資源主管,我們應該向被裁員工傳達辭職通知...在傳播領域,我們壹般把這類負責向他人傳達壞消息的人稱為“喪主”。

好消息來了,我們可以開心地四處傳播,這沒問題。但是面對壞消息,如何去接力報道,相當考驗我們傳遞信息的水平。因為雖然不是妳的錯,但吊唁者總是特別容易成為池中魚——畢竟普通人聽到噩耗的第壹反應往往是憤怒和否認,而眼前的吊唁者往往是最好的發泄對象。

報喜不報憂,最常見的誤解是表示感同身受,卻把自己牽連進去,成為被指責的對象。以前那些狗血的影視劇裏有壹個普遍的誤導,就是醫生在給患者匯報手術結果的時候,往往表現的太過了,家屬也沒說什麽,壹臉悲傷,壹副“我真的接受不了這個結果”的樣子。

但是,這樣會產生問題。本來妳只是壹個中立的人,來傳達消息,不承擔任何責任,但是壹旦表現出過多的同情,就很容易給對方壹個發泄的情緒出口:“既然妳接受不了,為什麽不努力壹點?”明明不關妳的事,卻非要牽連妳。

報道壞消息的第二個誤區是,我們經常混淆“善意”和“內疚”。為了表達自己沒有惡意,很多人說“對不起”,但得到的不壹定是對方的平靜。取而代之的很可能是壹句惡毒的話:“說對不起有用嗎?妳得給我解決!”

我們要明白,很多人都有壹種陰暗的心理,就是總想找個人來為壞事負責。他們越接近,就越危險。這是每個人都有的人性陰暗面。所以,如果善意的表達摻雜了愧疚,很容易被人識破,對方也很容易覺得:如果妳是對的,妳愧疚什麽?這不是妳的錯,這將成為妳的錯。

至於第三個誤區,有些行動力十足的人,為了安撫接受者,避免自責,往往會主動安慰,甚至提出建議,試圖幫助對方解決整個問題,卻忽略了這樣做很容易不成比例,也伴隨著很大的風險。

首先,作為傳達消息的中立方,妳可能不知道事情的前因後果,主動去安慰和勸解。搞不好就不是狗了,會讓本來心情就不好的對方更加生氣。比如有些人喜歡自己說“沒關系”“放輕松”“這可能是好事”之類的話,但如果妳發出的壞消息對接收者來說其實是件大事,妳輕描淡寫對方會怎麽想?

其次,當妳主動去安慰的時候,妳會把自己的身份從“不承擔責任的傳播者”變成“承擔責任的行動者”。試想壹下,如果對方聽了妳的安慰,後來發現他心情還是不好,又回到妳身邊,妳還會去安慰他嗎?如果妳給對方壹個想法,他聽起來也有道理,然後詳細咨詢,那妳還要幫他完成後續工作嗎?畢竟是妳建議的!即使沒有錯誤,妳也要努力,做無謂的努力;如果出了什麽問題,責任都是妳的。

本來不關妳的事,但主動安慰妳之後,妳要負責更多的事,無異於引火燒身。

技巧

專業精神、善意和友誼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教導人們要有人情味,但在傳遞壞消息時,我們需要表現出壹種中性的姿態,既不能太親熱,也不能太冷漠,這樣才能準確忠實地傳遞消息,又不會進壹步刺激接受者的情緒。

首先,在不要太深情方面,沒有什麽比專業人士的中立態度更無可挑剔的了。因此,在醫患溝通指南中,時刻提醒醫生註意塑造職業形象,盡量在專業的環境中溝通。對於其他專業人員,如果有制服,就要穿得整整齊齊;如果沒有制服,那著裝、聲音、表情、體態也要由專業人士來規範。說話清晰有力,不要支支吾吾;直視,不要隱藏。這些細節實際上暗示通知方沒有做任何對被通知方應做的事情。壞消息不是來自通知方。通知方由於其地位和身份,只將此消息傳達給被通知方。

所以,無論是醫生告訴患者檢查結果不好,人力資源告訴求職者沒有被錄取,還是銀行員工告訴客戶貸款沒有辦下來,這些都充分顯示了他們的職業特點,需要他們經常實踐這種職業精神,這才是不馬虎不固執的最好措施。

其次,在我們日常與人的交流中,經常會強調壹個概念,叫做“同理心”。面對壞消息,當我們善良慈悲的時候,所謂“人心相通,道理相同”,自然會生出壹種“我應該多幫幫妳”的心態,慈悲心就是這麽來的。但有壹個微妙的區別需要註意,那就是要表達“願意幫忙的善意”,而不是“我有罪有錯”

我們可以試著比較壹下這兩句話:

“對不起,搞砸了。”

“可惜沒成。”

仔細想想就會發現,“後悔”是因為對方會難過,所以從人道主義的角度來說,我們覺得不開心;“對不起”是因為我們也有責任沒有做到。前壹句話,對方可以立馬抓住線頭說:“現在說對不起有什麽用?”接下來,告訴我妳想做什麽。”但後壹句,對方順著上下文,對話自然就變成了:“嗚嗚嗚,我現在該怎麽辦?"

所以記住,不管我們有多體貼,我們只是來傳達消息的,不是來道歉的。只說“對不起”,不要上升到愧疚和抱歉的字眼。註意這種微妙的情感差異,很多時候可以避免以後無盡的煩惱。

最後,既然壹再強調我們作為壞消息的傳遞者不能太親熱,那麽這是否意味著我們在報完壞消息後就要壹刻不停地離開呢?

這裏請註意,當然要去,但是跑的太快可能會出錯。因為著急就意味著不尊重,就算我們沒做錯什麽,光是這種不尊重就足以把人逼瘋——“哎呀,我們家出了這麽大的事,妳就裝作什麽都沒發生?”

所以,報壞消息的時候,最好是在封閉或者半封閉的空間,最好是先和對方坐下來。不要著急,表明壹種態度,那就是“妳壹定有很多疑問,妳壹定覺得不可能,沒關系,我可以壹直陪在妳身邊,幫妳耐心解答。”

但是有壹個關鍵點需要特別註意,前面提到過:可以陪伴,但是不要主動安慰。不可取的做法是,想當然地說壹些“體貼”的話,或者使用主動的肢體語言,比如握住對方的手或者拍拍後背安慰別人,或者給出壹個所謂“積極”的解決方案。要時刻記住,作為“喪主”這種天生吃力不討好的角色,分寸比什麽都重要,任何越界行為都可能給雙方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比如電影《在雲端》,喬治·克魯尼飾演的“解雇專家”就深諳此道。對於每壹筆業務,他都拒絕使用視頻工具進行遠程辭退,而是堅持親自飛到需要裁員的客戶公司,與被裁員工面對面溝通,但從不多說什麽,既冷靜地履行了陪伴的義務,又避免了因倉促建議而出現的並發癥。

註意使用

請註意,這裏所說的“傳遞壞消息”的分寸和技巧是有適用範圍的,就是這件壞事不是妳造成的,妳只是壹個傳遞渠道,因為妳的身份和職業。畢竟很多情況下對病人不好不是醫生的責任;經濟形勢不好,老板要裁員,負責通知這件事的人力資源只是在盡自己的職責。所以我們才說,要專業不要同情,要善良不要愧疚,要陪伴不要主動安慰。但如果是妳的錯,情況就完全不壹樣了。這時候妳要做的第壹步就是學會如何道歉(請參考“沖突溝通”壹節的“螞蟻搬大象”道歉技巧)。

常見句型

我來解釋壹下,這個東西是這樣的...

表達專業性,首先妳的表達要中立客觀,如果可以,最好有權威感。所以,在報道壞消息的時候,要盡量避免說“我覺得”“我覺得”,不要支支吾吾。相反,妳應該使用“解釋”這樣的詞,用非個人化的方式表達自己,以加強妳的職業形象。同時也要傳達免責聲明——這不是我造成的,我只是來告訴妳這是什麽樣的。

我很遺憾情況並不樂觀...

說對不起意味著妳只是出於人道主義而表示善意,這和內疚、對不起是不同的。

妳可以問我任何問題,我會告訴妳我知道的所有信息。

首先,表示願意回答問題是陪伴的義務;同時,強調自己說的是自己知道的,就是在暗示自己只是壹個信息的發送者。如果對方問了,他什麽都知道,但也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