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教育立足於追求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啟發學生學會創造性地學習和運用知識,從而達到真正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要求。關鍵詞: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發散思維、強智能眾所周知,不同的社會會對教育提出不同的要求。如今時代日新月異,教育改革的熱浪掀起了壹波又壹波。素質教育的要求不再是給學生灌輸固有的知識,而是教會學生如何學會學習,如何工作,如何合作,如何生存,如何培養學生的整體綜合素質。但素質教育的核心和靈魂是創新教育。創新是壹個民族的靈魂,是壹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因此,我認為“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是值得每壹位思想政治教師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課題之壹。在課堂教學改革中,運用許多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鼓勵學生探索未知領域,對於促進當今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培養高素質合格人才具有重要意義。教師要適應新的課堂要求,努力優化教學方法,改變學習方式,營造創新氛圍。曾經在壹次公開課教學中,聽到壹位同行老師發表對新課改的看法。我認為教師應該緊跟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學生應該參加考試的內容應該被教授。對於新課程標準,教師應該盡量少說話,甚至不說話。我覺得老師堅持新課標是對的,但如果只講必考的內容,那就是“應試教育”的怪圈。無數次的實踐證明,應試教育不符合教育規律,不利於學生的成長規律,不利於國家和社會的進步。因此,在新課改的要求下,作為壹名政治教師,我們必須選擇最有效的教學方法,將課本的知識結構轉變為學生頭腦中的知識結構,重視培養學生的發現能力、創造能力、交流能力、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鼓勵學生開動腦筋,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要把學生從傳統的接受知識的學習過程中解放出來,學生應該轉向“探索—轉化—創造”的創造性學習過程。比如在《國際貿易與貨幣基金》的教學過程中,我提前安排學生廣泛查閱和收集資料,讓學生獨立思考,互相討論分析,從而真正理解“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勢在必行,得出“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利大於弊的正確結論。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也是通過課本上的很多小欄目,比如“名言”、“想壹想”、“試壹試”、“信息卡”等,讓學生形成全面系統的觀點。這將有助於學生全面發展思維活動,達到主動學習的目的,特別是在思政樹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給學生留下自主學習的空間,從多方面為學生創造良好的研究創新環境,讓學生從自己的研究成果中總結經驗教訓,認識事物規律,逐步培養自己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第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創新教育的關鍵是教師面臨挑戰,教師自身也要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提升自己。因此,應以課堂教學改革為突破口,變傳統的以傳授知識為主的封閉式教學為開發學生創新精神和能力的開放式教學,讓學生不斷探索創新。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有兩種形式:非創造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創新思維不僅僅是對知識的重組和運用,更是壹種追求創新的意識,壹種發現問題並善於把握問題的洞察力。所以,創新能力是壹種綜合素質。學生對知識的獲取依賴於思維活動,教師對學生思維的引導作用主要是通過提問來調節的。因此,教師在課堂上的提問必須是引導性的,創設情景來引起學生的興趣,形成探究的動機,讓學生真正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很多高二學生跟我說,哲學太枯燥,太抽象,太難學。針對這種情況,我盡量用具體的例子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引起學生的思考。比如我在學習量變和質變的時候,沒有分析課本上的水的溫度從0到100度逐級變化的情況。其實作為政治老師,我知道課本上的例子最有說服力,但是因為學生對這個例子太熟悉了,就會犯困,沒有興趣。於是我采用了壹個“傻子吃餅”的小故事:古時候有壹群路人很餓,就買了壹個烤好的餅來吃。吃了之後,他們覺得還是餓,就又買了壹個,還是不飽。於是他壹連吃了六個,也沒覺得很飽。最後他又買了壹個,只吃了壹半就飽了。這時他很生氣,打了自己壹個耳光,罵了壹句:“我為什麽不能這樣生活?我把之前的六個烤餅都浪費了。我知道我能吃下半個蛋糕。為什麽不是我先吃的?”結果學生們都笑了起來,開始低聲討論。我問了學生兩個問題:第壹,這個人有什麽好笑的地方?第二,他違背了什麽哲學真理?為了理解這個問題,學生必須學習事物的發展是量變和質變的統壹這壹原理。通過這個有趣的故事,可以激發學生學習這節課的興趣,覺得哲學不枯燥,也不難學。它存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己玩,然後讓學生舉出壹些熟悉的例子,證明任何事物的變化都是量變和質變的統壹這壹哲學真理。第三,善於挖掘學生的多元智能,註重發展學生的優強智能。我們知道,多元智能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提出的,他打破了智能是以語言智能和邏輯-數學智能為核心的能力的傳統認識,從壹個新的心理學角度分析了每個人同時具有9種相對獨立的智能。這裏不是研究如何把人的智力分成幾種類型,而是告訴每壹個教育工作者“多壹把尺子就多壹個好學生”。所以教育的責任就是發現和發展學生的優點和強大的智力,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有優點和長處。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中心,引導學生不僅學習對書本知識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對新知識的分析和檢驗,從而轉化為學生真正掌握的知識。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要善於挖掘每個學生的優勢智力,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揚,以樹立學生的自尊和自信。同時,也要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促進學生優勢才能的展示和發展,發現和開發學生的各種潛能。比如,針對部分學生認為哲學太難學的問題,我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通過對教材中基本事實的具體分析,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辯證思維能力,以及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壹般情況下,我利用上課總結的時間,讓學生自己總結這節課,可以升華新課的內容。在平時的練習中,我從不要求學生死記硬背書中的概念,而是要求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讓學生總結自己獨特的學習經驗,只要有道理就給予充分的肯定和欣賞,從而在壹定程度上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使其從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學習,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優勢和強智能的目的。第四,鼓勵學生敢於質疑,提出難題,充分發揮其合理的想象力。古人雲,學貴有疑。懷疑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敢於質疑,才能創新。創新之前必有疑惑,小疑惑導致小進步,大疑惑導致大進步。愛因斯坦說:“提出壹個問題往往比解決它更重要。“提問和提出難題的過程,是發展合理想象和積極思維的過程,是提出問題和發現問題的過程。新課程改革要求註重培養學生的批判和懷疑意識,鼓勵學生質疑書本、超越老師,欣賞學生獨特的、個性化的理解和表達。這就需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引導和鼓勵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異精神。不求異就沒有創造,求異往往成為創造的開始。所以在教學中,我經常鼓勵學生求異,讓他們知道沒有絕對的真理。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表意見,提出自己的想法,引導學生探索、質疑、創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比如,在講授“壹分為二”的思想時,壹個學生突然問,“要求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怎麽才能“壹分為二”?這是發散思維的火花。我讓學生討論和交流。從這種求異思維的進壹步探討來看,拓寬學生教育的實質在於將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轉化為內在的心理結構。又如“堅持馬克思主義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是統壹的。“本論文的學習要求學生根據時代在發展,歷史在變化的現狀,以質疑的態度思考這個問題,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想象力是壹種驚人的思維能力,也是思維活動中最具活力的方面。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能力,沒有合理的想象是不可能有成果的。合理的想象有利於打破學生的思維定勢,打開學生的逆向思維。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這讓學生們明確了科技領域的每壹項發明創造都離不開想象力。思想政治課學習的壹個重要原則就是理論聯系實際,註重實踐。因此,教師在運用合理想象時,應引導學生基於已知事實從不同方面進行思考。總之,雖然21世紀教育的目的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但創新教育是壹個漸進的長期過程,絕不可能壹蹴而就。它需要每壹個教育工作者不懈的努力和研究。主要參考資料:
郭,主編:《新世紀教師素養》,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顧明遠主編:《教育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課堂教學技巧,方圓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