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積極參加學生組織是獨立自主的體現,但越來越多的大壹新生對學生會前所未有的熱情,並不是鍛煉能力、宣傳自己那麽簡單。在加入學生會這件事上,大壹新生越來越表現出與年齡不匹配的“成熟”。向導
忙碌的學生掩飾不住自己的迷茫。
大壹新生剛剛開學兩個月,在京某高校讀大壹的陸婷婷已經感覺時間遠遠不夠了。最近幾天,陸婷婷直到晚上10後才回到宿舍。她沒有去學習,也沒有參加社會實踐,卻用大學特色的話說自己“忙著學生會的事”。所謂“忙學生會”,壹般是指大學生中參加學生活動的行為。每年都有很多大壹新生積極參加這類活動,成為在同學中很有面子的“忙學生會”的人,從同學們積極打算上學的同鄉會,到校級、院級學生會、團委等學生組織,以及各種社團活動。”忙碌的學生會”對於大壹新生來說越來越重要,有很多像陸婷婷這樣剛進學校就開始四處奔波的人。學生會本來是為大學裏的學生服務的學生組織,但很多積極加入的學生顯然看重的不止於此。除了鍛煉能力,學生幹部在考研、就業、入黨、考公務員甚至頒發獎學金等方面有形無形的“好處”,是很多大壹新生入學後積極加入團委或學生會的重要原因。與普通學生相比,陸婷婷的準備可以說是相當積極的。在兩個月的時間裏,她已經加入了家鄉協會、漫畫社、書院團委,現在正在積極準備招收參加學校的學生。她也認識了學生會的幾個師兄師姐。陸婷婷說,在他們的幫助下,加入學生會變得容易多了,也方便了以後的工作。談到這兩個月的匆忙,陸婷婷告訴記者,他並不真的喜歡它。從高中忙碌的學習生活到這樣的氛圍,她也有很多不適應的地方。但也許她被突然出現的大量空閑時間淹沒了,她盡力去嘗試這些不熟悉的東西。”到現在兩個月了,我對宿舍的同學都不太了解,更不知道他們平時在幹什麽。我不知道我現在做的事情在未來是否真的有意義。”在談到這些時,壹向成熟自信的陸婷婷仍流露出壹絲困惑。
爭當幹部,學生,家長齊上陣
有許多種學生組織和學生活動。從鍛煉能力來看,幾乎每個人其實都能獲得機會。但由於涉及的“利益”不同,這些機會被大學生半開玩笑地劃分為“幾個檔次”。熱門的人多,冷門的人少。校級的“學生會”和“團委”理所當然地被視為“壹等”,而學院級的“學生會”和“團委”則略小,被列為二等。而各種社團活動,因為福利不多,都被當成“三等”。但對於熱情的大學生來說,選拔過程遠比這個劃分復雜。比如“二等”的院級學生幹部,名氣並不那麽大,但由於與本系老師接觸較多,在助學金、考研等問題上可能會有更直接的“好處”,在知名度上並不遜於“壹等”的院級學生幹部。每年各種學生組織招收新生的時候,類似的取舍和考量就成了大學校園裏熱鬧的“政治生活”。對於現在大壹新生的“成熟”,北京某高校大三學生小舒這樣感嘆自己。他告訴記者,今年學生會開始招生後,他已經接到了很多弟弟妹妹的電話或郵件,很多都已經把簡歷做好了。為了得到他的聯系方式,很多人也費了不少周折。壹個弟弟甚至站在宿舍樓外面,出來壹個人就問要不要加入系裏的學生會學長。小舒說,如果那天他不在學校,不知道弟弟還要等多久。小舒也遇到過讓他哭笑不得的事。因為他經常負責新生的迎新工作,所以很多家長在新生準備離開的時候都會和他打招呼,希望在學習和生活上照顧他們。而有些家長,為了讓孩子在大學裏過得“順順當當”,“打個招呼”不再那麽簡單。曾經有壹個弟弟,臨走時父母還得請他吃飯。席間壹番感謝後,我切入主題:兒子考上了北京某大學,家很遠,在這裏沒有背景。想問問小舒能不能介紹壹下他們團委的老師,最好是團委的老師。希望開學後,孩子能當個小幹部。這位家長甚至有意無意地暗示,如果他能管好,壹定會向小舒表達自己的“心意”。“現在家長可能比孩子還著急,不然大壹新生不會這麽看重這個。”小舒嘆了口氣,“以前參加學生會只是為了鍛煉自己,為了興趣做事,沒有考慮太多有回報和沒回報的事情。”現在學生和家長的目的明確多了。必須事先仔細衡量是否有用,然後積極主動。"
就業壓力大的幹部簡歷加分
大學生對學生幹部的簡歷前所未有的重視,最根本的還是考慮以後的工作。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與日俱增,競爭越來越激烈。學習成績不再是決定因素,個人溝通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綜合素質越來越受到用人單位的重視。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工作經歷、校外實習等實踐經歷就成為了求職過程中的重要砝碼。對於大學生來說,在大學期間積極加入學生組織,不僅可以盡早提高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鍛煉自己的社會適應能力,還能獲得很多直接的“好處”。學生幹部壹方面會在期末綜合考評中加分,另壹方面可以增加和老師同學的接觸,這對考研和考研有很多好處。現在很多單位在校園招聘的時候都會把領導力和團隊精神作為非常重要的考核指標。對於在校大學生來說,領導力和團隊精神最直觀的體現就是參加過學生會,做過學生。比如在很多單位的校園招聘中,是否具有潛在的領導能力是排在選拔標準第壹位的。而那些在學校有過領導經歷的同學,尤其是有過學生會、團委等學生組織經歷的同學,就特別有優勢。在這種氛圍下,關註學生會、積極加入各種學生組織的熱潮逐漸擴展到大三學生也就不足為奇了。畢竟大學是進入社會的最後壹個平臺。越早準備,越能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在未來的職業競爭中占得先機。但是對於大學生來說,這種高漲的熱情不應該是盲目的,隨意的,不應該只是為了加壹份簡歷就加入學生會。畢竟用人單位最終關註的是學生真實的個人能力和綜合素質。經過調查
72.5%的人準備在年初跳槽,其中69.45%的人年齡在30歲以下。
最近記者用了壹句“跳槽還是睡覺?”在深圳新聞在線進行了問卷調查。截至6月65438+10月11,* * *已有262位熱心讀者在線填寫了問卷。統計結果如下:
年齡層:參與調查的讀者中,25-30歲的有107人,占40.83%;20-25歲的有75人,占28.62%;30-35歲的有63人,占24.04%;35-40歲的只有17人,占比6.48。從這組數據來看,參與調查的讀者中,30歲以下的年輕人占了69.45%。
跳槽概率:這262人中,有71人兩次跳過槽,占比27.09%;44人三次跳船,占16.79%;做過三次以上的有64人,占24.42%;壹次性56人,占比21.37%,27人從未換過單位,占比10.3%。從這組數據可以看出,68.6%的人換過兩次以上的工作。
跳槽的後果:通過跳槽找到滿意工作的有173人,占66.03%,沒有找到滿意工作的有89人,占33.96%。
跳槽計劃:新年伊始,準備跳槽的有190人,占比72.438+0%;不打算跳槽的有72人,占27.48%。
跳槽原因:認為目前工作收入低的有76人,占29.11%;選擇“個人能力無法發揮”的有46人,占17.62%;感覺很難獲得晉升機會的有35人,占10.72%;“不喜歡老板或老板”的有28人,占10.72%;有22人,占10.42%,“目前的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興趣或專業”;13人,占4.98%,感覺“工作壓力太大”;因為“人際關系緊張”的有8人,占3.06%;選擇“其他原因”的有31人,占比11.87%。
這是壹個“跳槽”的季節,空氣中似乎彌漫著浮躁的味道。
“對於有明確的自我奮鬥目標和個人定位的人來說,跳槽是實現人生理想的階梯。這種人才的良性流動,有利於個人發展,有利於企業優化,有利於社會資源整合。然而,社會上相當比例的跳槽行為是非理性的,是盲從的。跳槽不再是個人發展的跳板,而是衡量心情的指標。”這是記者對深圳市人力資源開發研究會、展東人才信息(中國)有限公司、深圳袁劍管理咨詢有限公司人力資源管理專業人士的采訪,他們對年初的跳槽高峰現象給出了相同的解釋。
調查結論
非理性跳槽在80後人群中尤為明顯。在壹家正在招聘營銷人員的公司,人事經理指著壹堆申請材料對記者說:“妳看,幹了壹兩年,忙著跳槽。我怎麽敢要這樣的年輕人?屁股還沒熱我就跑了!”記者從上面隨機拿了幾份申請材料,看到如下:
蔡曉,男,出生於1983,計算機專業畢業:2004年3月至8月,在深圳某科技公司擔任系統測試員;2004年9月至2005年6月,我在北京壹家文化發展公司擔任網絡主管。2005年6月至2006年6月,我在某國際貿易(北京)有限公司擔任網絡經理兼銷售員。
鄭瀟,男,1982出生,人力資源管理學院畢業:從2004年的1到2005年的1,深圳某科技公司;2005年3月至2月65438,深圳某科技公司;2006年從1到11,深圳某咨詢公司。
小果,女,1982出生,音樂學教育專業畢業:2005年6月至2006年6月,在深圳某科技公司擔任銷售助理;2006年7月至9月,我在深圳壹家科技公司擔任客戶經理。
“別看了,很多都是1980後出生的‘QQ’人。這些來應聘的人,很少有能在壹個崗位上工作壹年半以上的。”這位經理告訴記者。他用“忙”、“瞎”、“忙”這些詞來形容這些頻繁跳槽的年輕人:“妳問他到底想幹什麽,他不知所措;在選擇跳槽單位時,是盲目的,盲目的;他總覺得下壹個單位壹定比他現在的好,忙得像跳蚤壹樣跳來跳去。”
1沖動跳槽得不償失。
當事人:黃嘯,24歲,金融學士學位。
2005年大學畢業後,黃嘯通過熟人介紹進入南山壹家廣告公司,月薪1600元。因為黃嘯在財務部工作,所以他可以看到單位裏其他人的工資。他很關註這種情況,發現自己的收入是這家公司大學畢業生中最低的。為此,他壹直盼著能盡快轉正,漲工資。
黃嘯做事馬虎,在6個月的試用期內兩次做賬出錯。第壹次,理財經理只說了壹句“下次小心點。”後來又出現了類似的錯誤。理財經理有點不高興,批評了他,但他不以為然地反駁道:“不就是幾塊錢嗎?”
半年很快就過去了,壹心等著加薪的黃嘯終於轉正了,但沒有加薪。對此,他非常不滿意。當他做每月工資報告時,他在他的專欄裏增加了300元。幾天後,他給自己漲工資的行為被發現,人事經理找他談話,對他進行了嚴肅的批評。公司沒有解雇他,但黃嘯堅持認為“如果我成為正式員工,我應該加薪”,不顧家人的多次勸阻,沒有打招呼就離開了公司。那時候正好是春節,他就沒再找工作。
春節過後,他在人才市場待了兩個多月,才在寶安石巖壹家電子廠找到工作,月薪只有1000元。工廠經常加班,人際關系相當復雜。壹個多月後,黃嘯再次選擇了離開。
專家評論
不要總想著別人應該怎麽對自己好。深圳市人力資源開發研究會秘書長韓福說:“像黃嘯這樣的年輕人並不少見。他們總是想著別人應該怎麽對自己好,卻不認真思考自己應該怎麽適應社會,適應用人單位的需求和要求,自己為企業付出了多少。公司如果不能滿足加薪要求就跳槽,是壹種不負責任的態度。剛開始工作的時候,壹定要努力兩年左右,積累職場做人做事的經驗,不要太在意報酬。對於頻繁跳槽的年輕人,很多用人單位會因為害怕‘不穩定’而拒絕提供機會。”
揚長避短,早做打算。
當事人:小張,28歲,會計專業畢業。
考上大學的時候,小張的父母覺得會計好找工作,就讓他報考了西南財經大學的會計專業。2000年大學畢業後,小張來到深圳,在龍華壹家知名大企業做會計。重復單調的會計工作很快使他厭煩。由於缺乏興趣和主動性,他連續三年的績效考核結果都不是特別理想,自然也就不可能升職。三年後,小張實在待不下去了,辭職了。
為了改變環境,爭取更好的職業發展機會,他報考了Xi交通大學的MBA。經過兩年的脫產學習,他順利拿到了碩士學位證書,然後去了壹家私企求職。招聘單位看了他的工作背景和學歷後,安排他做董事長助理,負責審核工作。然而,壹年多後他再次辭職。為此,小張自己也深感痛苦,不知道自己哪裏出了問題。
在讀MBA專業的時候,他的壹個同學曾經從事人力資源研究。他的同學用行為統計學給他做了壹個測試,結果顯示他的性格特征和工作不匹配。
專家點評:性格特征與工作最匹配。
深袁劍管理咨詢有限公司、720領導力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黃誌猛在和記者談到小張的情況時說:“這是壹個典型的使用非強項的案例。我們這裏說的‘長’,不是指壹個人的專業,而是指他的性格特質所體現出來的優點。比如壹個內向不善言辭的人,如果妳讓他做銷售,他壹定很痛苦,但如果妳讓他做幕後研究,他可能會做得很好。從小張的機考圖來看,小張性格外向,喜歡表現自己;支配欲很強,喜歡控制事物;從工作模式來看,他積極好動,躁動不安,屬於現場爆發型;準確性和耐心較弱。像他這樣的人做會計和審計工作,就是為了避長揚短,嚴重扭曲了他的性格,所以他會那麽難受,不願意做,業績自然不會理想。他適合和營銷、公關之類的人打交道。”
黃誌猛認為,性格特征和工作不匹配往往是頻繁跳槽背後的真正原因。很多人就是不了解自己,只能在頻繁的跳槽中尋找自己的位置。有些悟性高的人很快就意識到了,覺得是對的。可懂度低的,終究不知道自己為什麽在跳。這造成了人力資源的極大浪費。
他建議:“在選擇大學的專業和未來的職業發展方向時,首先要明白自己的優勢和潛力在哪裏,揚長避短。這是職業規劃需要解決的問題。在發達國家很普遍,職業規劃在中國才剛剛起步。”
妳為什麽選擇在年初跳槽?
認為“年初招聘機會多”的有126人,占48.27%;領取過獎金的有54人,占20.68%;表示“其他原因”的有81人,占31.03%。
近年來,展東人才信息(中國)有限公司對跳槽做了壹個專題調查。近日,在公司CEO郭的辦公室裏,記者拿到了這樣壹組統計數據(截至2005年底):
跳槽周期:大學或研究生畢業後從第壹份工作到第二份工作的平均周期為13個月,其中超過壹半的人在9個月內跳槽;30%多壹點的平均周期為壹年半;大約65,438+00%的剩余員工工作時間較短(不到9個月)或較長(超過壹年半)。
跳槽特點:22-28歲人群中,跳槽周期為兩年零九個月;28-45歲人群中,跳槽周期為3年2個月。
從我國目前的人才市場環境來看,壹個專業人員在壹個單位的平均工作年限為3年,平均工作年限超過6年的已經是“超穩定專業人員”,約占總人數的20%。
專家意見
成熟的人不會因為瑣事而退出。
國人才信息(中國)有限公司CEO認為,作為壹名職場人士,跳槽前要慎重考慮三個問題——我的興趣和優勢在哪裏?我的能力支持這個興趣嗎?如果我的能力不夠,我是否願意繼續學習以獲得這種能力?
郭說:“在當前就業環境對大量非名校大學生來說並不理想的情況下,他們在找第壹份工作時,壹般要求都很低,只要有工作機會就行。這個選擇是對的。進入職業圈,獲得職場經驗很重要。但是,在準備找第二份工作的時候,壹定要謹慎。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也要認真考慮上面提到的三個問題。”
他強調,在選擇第二份工作時,壹開始不要太看重薪資,不要在太短的周期內衡量得失。妳需要關註的是自己的發展前景和機遇,要有足夠的耐心和毅力去面對工作中遇到的挑戰和困難。“壹個人在事業上能走多高,取決於他遇到困難和挫折時的心態和行動。老板或公司領導喜歡有能力、積極向上、不太計較個人得失的員工。”
在談到跳槽的原因時,說:“這個問題很復雜。我可以列出108個理由,比如路太遠,樓下小偷多,不喜歡公司的裝修風格,不喜歡公司的管理規定,和領導關系不好。但總的來說,主要有四個原因:追求個人職業發展;認為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對待;攀比和虛榮;客觀環境發生了變化,比如公司倒閉,個人生活狀況發生變化等等。”他強調,壹個成熟的專業人士是不會因為壹些小事辭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