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篇大論之前,我得說壹個很重要的觀點:人類的認知模型。壹般來說,人的價值觀決定信念,信念決定選擇,選擇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結果。通常人們最容易關註的是“結果”,因為結果層面的東西壹目了然。在“結果”的背後,人們普遍關註的是“行為”,很少有人進壹步深入到“選擇”或“信念”,但這些才是真正的核心。有鑒於此,我們這裏說的不是“行為”,而是“信念”。在我看來,父母所相信的比壹系列建議的行為清單更關鍵。同樣,如果我們理解了孩子的認知模式,那麽當我們想要改變結果的時候,我們就要關註孩子的信念,關註不同的行為。
每壹個家長,不管有沒有意識,都在把孩子往他認為好的方向教育,因為趨利避害是人之常情。比如壹些農村家長教育女兒“女孩子學那麽多沒用,但早點嫁個好人家有用”,這也是他們認為的“好方向”——嫁個好人家。如果妳覺得這很可笑,那麽有幾個關鍵問題:
1)妳認真想過這個問題嗎?
2)如果有,妳心目中的教育“成功的樣子”是怎樣的?
3)如果沒有,妳知道妳在“自動駕駛”狀態下用的是哪壹套標準嗎?
我們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在我們心目中,教育成功的孩子是這樣的:
1) ?自信
2) ?建立良好關系的能力。
3) ?身體健康,精力充沛。
4) ?有自己的愛好和興趣
5) ?其他普遍的優秀品質,如善良、勇敢、毅力等。
寫到這裏,我也發現,很明顯,我們把教育和成長當成了壹場馬拉松,而不是百米賽跑。初中最多是人生的第三個五公裏。所以,培養長跑運動員是我們認為家長真正需要做的事情。
首先,我認為學校負責成人教育,家庭負責成長教育。人才教育是指了解外部世界,包括掌握知識、技能和社會規則;成長教育是指學會了解內心世界,包括學會愛與被愛,建立安全感和自尊。家庭和學校這兩個機構是相輔相成的,但責任是獨立的。如果兩者混淆了,父母的角色就會很混亂。
自信的心理意義是擁有高度的自尊感,是始終相信自己是優秀的,值得被愛的。什麽樣的人有底氣?我認為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1)被允許做自己。
這部分主要靠家庭教育。被允許做自己的人,總是相信自己足夠優秀,值得被愛。我們相信每壹個孩子出生時都是獨壹無二的樹苗,我們沒有機會把孩子變成理想的蘋果樹或橘子樹。父母唯壹能做的,就是慢慢辨別這是壹棵什麽樣的樹,然後小心翼翼的呵護,允許他成為那棵樹。最需要考驗父母的時刻,就是當妳知道目前市場上的蘋果是最好的,當妳發現自己的孩子本質上是壹棵酸棗樹的時候,妳還能保持這個信念嗎?
允許包括很多東西:允許外向和內向,允許自己做出吃喝拉撒的選擇,允許自己有自己的節奏,允許他們有和我們不壹樣的成功定義,允許他們有自己的隱私,等等。如果讓孩子做自己,就不會有“叛逆”,因為叛逆來自於不被允許做自己。公認青少年心智模式的特點是向內追求答案,也就是“做自己”的本能最強烈的時候,所以才會有那麽多叛逆的說法。我很慶幸我們的孩子目前和我們很親近,沒有特別叛逆的感覺。
2)感受自己的能力
自信必須建立在能力的基礎上。能力壹定包括智商,那部分是先天的。難的是如何識別哪些是智商決定的,哪些不是。如果我們相信天才屬於金字塔頂端的5%,那麽我們必須接受我們的孩子很可能不屬於那5%。只有接受這壹點,我們才不會給孩子設定不切實際的目標,比如爭取5%的天才目標,然後註定失敗或者浪費太多時間。在我看來,奧數最好的是那5%。目標管理中常說,只有學會設定壹個可以跳躍實現的目標,這個目標才能產生激勵作用。而往往達成自己的目標會讓人產生壹種力量感。
智商和成績還是有差距的。如何利用智商就是學習習慣。掌握知識點並熟練運用是學習的過程,是學校教育的主要職責。按照學校的節奏,完成作業掌握知識點是孩子自己的責任。父母要時刻註意猴子在誰的肩膀上。事實上,如果孩子上的是大部分的通識教育學校,尤其是高文明,我們完全不用擔心教育局和有經驗的老師不知道如何根據孩子的認知水平來設定課程節奏。他們比我們更有經驗。所以跟著學校的節奏走就好了。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最節省資源。很多時候,我們對孩子的學習知識教育幹預過多,其實是壹種專業資源的浪費,屬於主動把猴子扛在肩上。父母有自己的生活、工作和節奏,孩子有自己的,大家管好自己的事情就好。壹件事只能由壹個人決定。如果管的人太多,就容易產生矛盾。既然妳過分擔心他,他為了避免沖突,潛意識裏也不得不放棄擔心。有人說不管怎樣,不管他不做作業,他都拖。我覺得是因為在錯誤的軌道上跑了太久,即使馬上停下來,還是有些慣性。但是,我要提醒妳的是,“不要讓猴子扛在妳的肩膀上”的意思是,彼此都清楚,最終的負責人是孩子自己,但父母並不是無視這件事,而是適度參與。比如孩子遇到問題或者需要好的參考書,孩子需要安靜獨立的學習環境,這當然需要家長的支持和參與。
如果壹個孩子經常在相對合理的目標下通過自己的努力達到目標,那麽他必然會感到壹種力量感,自信心會在底層產生。
良好的關系是決定壹個人幸福指數的重要原因,這壹點早已被心理學證實,哈佛大學也對此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青春期是孩子留在原生家庭的重要時期,也可以說是孩子飛向自由獨立之前與父母頻繁接觸的最後階段。建立良好的關系能力必須建立在他作為良好關系所經歷的基礎上。孩子們更容易看到父母做了什麽,而不是他們說了什麽。孩子是父母最真實的鏡子。當我們看到鏡子裏的影像有問題的時候,最聰明的人壹定是鏡子前的那個人,而不是把手伸進鏡子裏糾正影像。所以經常問自己:
?父母親密關系的質量如何?
?家長如何看待學習?
?父母如何處理矛盾?
?父母是如何對待別人的?
?父母如何對待健康?
總之,做壹個好父母,不如好好生活。當然,除了以身作則,幫助孩子理解情緒、面對情緒、理解關系也很重要,我就不壹壹贅述了。有壹些好的書籍或者課程可以學習這些知識。幫孩子報個情商夏令營什麽的也是不錯的選擇。
在這裏健康意味著不生病。生病只是底線。真正的健康是身體平衡、柔韌、力量、柔韌、耐力的高度綜合素質。如果這樣看,這其實是壹個很大的目標。要做的事情很多,我們家其實在這方面花了很多精力。比如引導孩子了解飲食和睡眠對健康的影響,培養對運動的興趣等等。
在這方面,我們家的做法是多讀健康方面的書,經常和孩子分享這些理念,踐行健康的生活方式:壹日三餐按時吃飯,不吃宵夜,不暴飲暴食,少吃不健康的食物,正確認識疾病,不要壹生病就去醫院,讓身體有壹個自我修復的時間。如果這些都是父母壹貫的做法,孩子壹聽就知道了。關於孩子的運動愛好,我們從小就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去培養和陪伴。包括小時候的輪滑,長大後的遊泳,乒乓球,羽毛球,籃球。現在的孩子已經形成了相對穩定的運動習慣。除非天氣不好,他們每周(周六上午)肯定會有固定的時間打籃球,會帶著羽毛球拍去學校打羽毛球。孩子從小很少去醫院。小學有壹次流感的班級爆發。他是少數幾個沒有生病的孩子之壹。感冒每年都有,但基本都是在家自愈。即便如此,孩子的站姿和坐姿還是比較不好,這也是我們比較苦惱,需要不斷提醒他努力改正的地方。為此,我們還在家裏安裝了單杠,希望他能經常伸懶腰。
活得有趣是人生的更高境界,比活得有用更重要,尤其是對於千禧年後這種物質豐富條件下出生的壹代人來說。有趣和有用往往是沖突的,有些有趣的東西可能沒用。所以興趣少了“功能性”,多了“輕松性”,興趣的培養也就自然形成了。如果壹個人是橡皮筋,有彈性的橡皮筋和被拉得緊緊的不能放松的橡皮筋哪個更好,答案很明顯。
比如學音樂,音樂本身就是美的,凡是能接觸到真正美的音樂,自然會被感染。但音樂壹旦成為任務,它的美好就會大打折扣。曾經聽同事的孩子跟他們媽媽說,他們小學畢業,鋼琴考了10的成績,我這輩子都不想碰鋼琴了!我覺得這絕對不是我們培養孩子學習音樂的初衷。所以,在孩子學小提琴這件事上,我們對他的強迫性比較小,所以難得他還保持著對音樂的濃厚興趣。音樂已經成為他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壹部分。當妳開心和不開心的時候,音樂就會出現在妳的腦海裏。對音樂的敏感度也比較高。第壹次在交響音樂會上聽到《教父》的主題曲,覺得很好聽,回來搜了壹遍,反復聽。他認為《藍色狂想曲》是最好的音樂。有壹次,電視上播放了對詹姆斯·J·s·王的《大海的笑聲》的兩種不同的解釋。他說第二段沒有在後臺打鼓,明顯不如第壹段。我們倆都從壹種如夢初醒中醒來,因為我們都有這種感覺,但我們不知道區別在哪裏。看完菊次郎的夏天,我會試著放那首著名的夏日歌曲...
書,電影,這些其實都是。因為這些都是美好的事物。父母需要做的,只是在合適的年齡,悄悄把相對合適的範圍開放給他。當他有了識別自己的能力,他自然知道如何分辨好壞。孩子小的時候,為他準備壹份書單和電影清單是我很認真對待的事情。他今年最喜歡的書是《三體》,不是我給他買的,是他自己找的。我意識到我的孩子已經長大了,三體是壹個全新的世界觀,是認知和想象的界限。
我們家傳統的周末節目是家庭電影。我們精心挑選壹部適合三個人壹起看的電影,是壹段特別溫馨的時光。
1)相信人性本身是善良美好的。
善良應該是人之常情,如果沒有中毒的話。所以這部分不需要刻意培養。作為家長,妳只要真心相信,然後不破壞就好了(妳自己也不做壞榜樣)。比如探索,其實是孩子的天性,因為童年心智模式的特點是探索外部世界。如果在孩子探索的時候,我們不因為“危險和麻煩”而粗暴地制止,讓他們分清危險和安全,而是充分鼓勵他探索的動力,相信孩子會保留勇敢的因子。諸如此類。
2)底線意識是父母建立的。
正因為孩子小的時候分不清,所以有時候可能會做的過火。這個時候,底線的設定就很重要了。讓孩子明白哪些是不可逾越的,不管是什麽原因。超過了就要受到懲罰,而且壹定要及時受到懲罰。至於什麽是底線,那就要看每個家長自己的價值觀了,這裏就不詳細討論了。
在底線意識的培養上,我覺得電子產品需要作為壹個話題來討論。
我相信這個時代的孩子,如果完全不接觸電子產品,壹定會成為壹個孤島。
同時我也相信,如果不限制電子產品,設計遊戲和各種app的人已經充分研究了人性的弱點,以至於讓人無法自拔。所以,安排好和孩子壹起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幫助孩子抵抗“無法自拔”,是我們目前采取的方法。我們認為這是非常必要的。
很多時候,人們想的和做的是有矛盾的。最常見的是,每個人都認為健康很重要,但妳要問,在健康方面做了什麽?妳會發現他其實什麽都沒做,甚至在做相反的事情。作為父母,我們要做的就是經常回頭看看,我們想要的目標和我們在教育上的努力是否壹致。
也許對某些人來說,為人父母就意味著自動駕駛,但我覺得我們應該盡量在頭腦中有壹定的導航地圖。大自然不可能壹直這樣做,但總的來說,我們必須清楚我們要去哪裏,我們現在在哪裏。
最後我想說,如果妳在教育上的成功和我對成功的理解不壹樣,這很正常,所以妳采取和我不壹樣的方式也很正常。妳不必立刻開始動搖妳所相信的,充滿焦慮。但是假設妳的“成功時的樣子”和我描述的差不多,妳現在的行為和我說的完全不壹致,那妳就需要註意了。
如果妳要問我,妳相信的是絕對正確的嗎?坦白說,我不知道,適合我們孩子的不壹定適合妳的孩子。畢竟“絕對正確”在教育中是不現實的,因為生活本身就是壹條不斷校準的道路,每個孩子都是幫助父母成長的小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