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塑造”,即“以促進和保護美國國家利益的方式塑造國際安全環境。”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在海外部署常駐部隊;向海外派遣輪換部隊;派遣部隊進行軍事演習、聯合訓練或軍事交流;實施防務合作、安全援助和國際軍事合作計劃;建立學術中心,培養外國軍政官員,傳播西方軍事理念(針對南歐國家建立了馬歇爾中心、亞太中心、半球研究中心、非洲戰略研究中心、近東-南亞戰略研究中心)。上述舉措從三個方面塑造了國際環境:壹是促進地區穩定;第二,防止或減少沖突和威脅;第三,遏制侵略和威脅。
關於“反應”,即美軍“總是奉命應對危機,以捍衛美國的國家利益,顯示美國的決心,確保美國的世界領導地位”。應對的方式有:壹是在危機中威懾侵略和威脅;第二,實施小規模應急行動;第三,贏得大規模戰爭。《報告》特別強調,美國必須有能力威懾並擊敗“幾乎同時發生在兩個相距遙遠的戰區”的大規模戰區戰爭。目的有二:壹是防止另壹個對手利用美軍在其他地區投入大量兵力的機會發動另壹場大規模戰區戰爭;二是確保美國有足夠的力量“在更困難的情況下威懾和擊敗更強大的敵人”。
關於“準備”,即“我們必須從現在開始準備應對未來困難和不可預測的安全挑戰”,目的是在進入21世紀時保持美國的軍事優勢,使美國“領導世界和創造有利於實現國家目標的國際條件的能力”不被懷疑。主要措施是:壹是要“加快美軍現代化進程,用新裝備替換老化的武器系統,用最先進的技術武裝軍隊,確保美國長期的軍事優勢”;二是“繼續充分利用軍事革命成果,提高美軍執行近期任務和應對未來挑戰的能力”;三是“用商業革命的成果徹底改造國防部的基礎機構和保障機構”;第四,“有效防範那些不太可能但極其嚴重的未來威脅,確保他們在面對新出現的威脅時處於有利地位,並迅速有效地應對。”
(3)確定國防戰略對美軍的三大要求。
報告稱,防衛戰略要求美軍“不僅要應對當前已知的威脅,還要適應未來的各種作戰環境,並能勝任各種突發任務”。因此,對美軍提出以下三點要求:
第壹,美軍必須是全能型軍隊。全能部隊不僅指執行任務的多面性,還指行動的靈活性。這樣的軍隊有三個特點:保持強大的海外存在;擁有高效的力量投送能力,即在世界任何地方快速移動、集結、支援和部署的能力;它具有至關重要的保障能力,即高素質的人員、傑出的指揮官、全球預警信息系統、可靠的綜合通信能力和戰略機動性。
第二,美軍必須能夠滿足戰略需要。(1)能夠通過全球軍事參與塑造有利於美國的國際安全環境;可以在沒有戰爭動員的情況下威懾侵略和脅迫;能夠開展各種小型應急行動;能打贏兩場幾乎同時進行的大規模戰區戰爭。關於贏得壹場大規模的戰區戰爭,美軍必須做到三點:能夠在兩個對手達到目的之前迅速擊敗他們;能夠對付使用或威脅使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敵人;可以從全球參與(海外塑形作戰、多地小規模應急作戰)迅速轉變為大規模戰區戰爭。
第三,美軍必須能夠克服不對稱威脅。所謂“不對稱威脅”,即“與美國為敵的國家越來越依賴非常規的戰略、戰術和手段來抵消美國的常規力量優勢”。“不對稱威脅”的具體內容包括信息戰、使用核生化武器、彈道導彈威脅和恐怖行動。
報告強調,發展對抗非對稱威脅的能力已成為保持美國軍事優勢進入下壹個世紀的關鍵環節。
(4)為21世紀在軍隊中進行轉型改革。
在克林頓政府的第二任期,美軍開始實施面向21世紀的轉型改革。正如報告所言,改革的目的是“有效地發展和利用新的作戰概念、新的組織形式、新的信息系統和其他新的科學技術,使美軍在規模上更加精幹、反應更加靈敏、行動更加靈活、打擊更加準確、保護更加嚴密”,從而以絕對優勢戰勝未來的任何威脅。
國防系統
根據美國憲法,總統是武裝部隊的總司令,也是全軍的最高統帥。總統通過國防部領導和指揮全軍,在緊急情況下可以越級指揮。戰略核力量總是在總統的指揮和控制之下。
國家安全委員會是最高國防決策咨詢機構。其法定成員包括總統、副總統、國務卿和國防部長。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是其法律軍事顧問,中央情報局局長是其法律情報顧問。委員會的日常工作由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顧問)負責。
國防部是總統領導和指揮美國武裝力量的最高軍事機關。它負責國防政策和計劃的制定和實施,以及國防事務的全面管理,並通過參謀長聯席會議對全軍實施作戰指揮。由國防部總部系統、軍部系統和作戰指揮系統三部分組成。
國防部總部系統主要負責政策、財政、軍事等軍事事務,以及軍事部門之間的協調。下設政策、采購與技術、人事與戰備、審計與財務、指揮與通信控制與情報、立法、後勤、情報監督、行政管理、公共事務、監察、作戰試驗與評估等部門,分別由國防部副部長、助理部長、局長、處長或部門負責人擔任。
軍部體系包括三個軍部(軍部):陸軍部、空軍部和海軍部。軍事部門負責本軍種的行政管理、教育訓練、武器裝備研制采購、後勤保障等事務,戰時有責任向聯合作戰司令部提供作戰部隊及相應的勤務和後勤保障,但沒有作戰指揮權。軍事部長是文職人員,在他之下是各軍種的參謀長(海軍是作戰部長)。參謀長(海軍作戰部長)是軍種的最高軍官。
作戰指揮系統是指參謀長聯席會議(以下簡稱“參謀長聯席會議”)及其下屬的聯合司令部和特種司令部。參謀長聯席會議不僅是總統、國防部長和國家安全委員會的軍事顧問機構,也是總統和國防部長向聯合司令部和特別司令部發布作戰命令的軍事指揮機關。從某種意義上說,國防部是總統的軍政部門,而參謀長聯席會議是總統的軍事部門。
參謀長聯席會議成員包括主席和三大軍種的參謀長(海軍是作戰部長)。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是美軍最高軍事長官,也是總統和國防部長的首席軍事顧問。參謀長聯席會議下設參謀長聯席會議和國家軍事指揮中心,負責處理日常事務和作戰指揮。美軍有9個聯合司令部,是國防部直屬的美軍高級作戰指揮機構。除了執行特殊任務的以外,美國的三軍全部編成壹個聯合司令部。在發生重大突發事件時,各聯合指揮部可以對總部編制的部隊進行作戰指揮。
目前,9個聯合司令部包括5個地區司令部,即歐洲司令部、太平洋司令部、大西洋司令部(1999+00年6月改組為聯合部隊司令部)、南方司令部和中央司令部;四個職能司令部,即航天司令部、特種作戰司令部、運輸司令部和戰略司令部。必要時,其他聯合司令部的部隊也可以根據總統的指示,在緊急情況下臨時置於聯合司令部的指揮之下。
美國武裝部隊
由現役部隊、預備役部隊和軍隊文職人員三部分組成。現役部隊分為陸軍、空軍、海軍和海軍陸戰隊四個軍種,由陸軍部、空軍部和海軍部三個軍種領導。按照建制,美國預備役部隊分為兩部分:國民警衛隊和美聯儲。國民警衛隊包括陸軍國民警衛隊、空軍國民警衛隊和海岸警衛隊,其中海岸警衛隊通常歸美國交通部管轄。預備役包括陸軍預備役、海軍預備役、空軍預備役和海軍陸戰隊預備役。預備役人員按動員程度分為三類:第壹類是備用預備役人員,即預備役部隊的精選預備役人員,可立即用於增援正規軍;第二類是待編預備役人員,即動員時可以征召的個人;第三類是退役預備役人員,必要時可被征召補充負責作戰支援和訓練的部隊。文職人員是美國聯邦政府雇員的壹部分。受雇於該國的稱為直接雇員,受雇於所在國政府的稱為間接雇員。工作類型有科學家和工程師、行政人員、技術人員、秘書和職員、服務員、勤雜工等。
主要人物
總統兼武裝部隊總司令喬治·W·布什(2001.1)
國防部長唐納德·拉姆斯菲爾德
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康多莉紮·賴斯(2001.1)
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亨利·h·謝爾頓海軍上將(1997+00)
理查德·B·邁爾斯空軍將軍參謀長聯席會議副主席(2000年3月)
格雷戈裏·達爾伯格,陸軍代理部長(2001.1)
陸軍參謀長埃裏克·辛塞基將軍(新通行證)(1999.6)
空軍代理部長勞倫斯·j·德拉諾伊(2001.1)
空軍參謀長邁克爾·E·瑞安上將(1997.438+00)
羅伯特·皮裏,海軍代理部長(2001.1)
海軍作戰部長韋恩·克拉克上將(2000年7月)
海軍陸戰隊司令,海軍上將瓊斯(1999.7)
海軍上將讓梅斯·m·洛伊,海岸警衛隊司令。
約瑟夫·羅爾斯頓海軍上將,歐洲司令部司令(2000年4月)
丹尼斯·c·布萊爾海軍上將,太平洋總部司令(1999.2)
威廉·f·柯南海軍上將,聯合部隊司令部(前大西洋司令部)司令
南方司令部司令,海軍陸戰隊上將彼得·佩斯。
中央司令部司令湯米·弗蘭克斯將軍(2000年5月)
Ralph E. Aberhart海軍上將,航天司令部司令(2000年2月)
查爾斯·R·霍蘭德海軍上將,特種作戰司令部司令。
托尼·羅伯遜上將,運輸司令部司令(1998.5)
戰略司令部司令理查德·米斯上將(1998.6)